不管家里多窮,搬家時這3樣舊東西不能帶,不是迷信,有科學根據
191 2025-07-05
前言: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景區的西北側最北的位置,即筆架山的東南麓,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泰陵。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孝宗朱祐樘的泰陵,以及其子武宗朱厚照的康陵,距離十三陵的中心地帶十分遙遠,就像是兩個被拋棄的孤魂野鬼一般。
泰陵與康陵位置圖
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即祝枝山)曾經寫過一部軼事小說集《九朝野記》,里面提到泰陵玄宮在開挖金井之時,曾經有泉水涌出。筆者查了《野記》,沒發現類似說法,倒是在清朝編纂的《皇朝經世文續編》中見到了相應的記載:
《九朝野記》云:初建泰陵,都下盛傳其地有水,吏部主事楊子器言之。時督工太監李興持之,遂下楊錦衣獄。有起復知縣邱泰上言: “萬一梓宮葬后,欲開則泄氣。今視水有無,其疑可釋。”乃遣太監蕭敬押楊往視,回奏無水。眾謂楊必死,太皇太后曰: “無水則已。何必罪之。”—《皇朝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一·禮政一禮論》
在放置皇帝棺材的棺床中央,有一個直徑十幾厘米的垂直深孔,這就是傳說中的金井。金井出水,不得把皇帝也給淹了?因而歷朝歷代都被認為是大不祥,要對負責卜陵的官員嚴厲問責。
那么泰陵的風水究竟如何,墓主人是何身份,其在選址及修建過程中又有哪些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明孝宗泰陵航拍圖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中午時分,紫禁城皇宮之內突然刮起一陣旋風,剎那間“塵埃四塞,云籠三殿”。緊接著宮中的太監、宮女們紛紛發出驚叫,因為他們看到乾清宮方向出現異象: “若有人騎龍上升者”。
騎龍上升,換句話說就是“龍馭上賓”。果然乾清宮內傳出了震天的哭聲,當朝皇帝朱祐樘駕崩,享年三十六歲。當天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厚照即位。當年六月,朝廷為朱祐樘上尊謚曰: “建天明道誠純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簡稱“孝宗敬皇帝”。
此前只有太祖、太宗以及景皇帝在生前就修好了陵寢,其他皇帝都是在駕崩之后才卜選葬地,孝宗也不例外。由于此事宜早不宜遲,因此朱厚照在自身尚未即位之時,便于五月十一日派出禮部左侍郎李杰、欽天監監副倪謙前去天壽山為先帝“擇山陵地”。
明孝宗朱祐樘劇照
李杰,常熟人,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進士,不但是著名書法家,還精通地理之術。至于欽天監監副倪謙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是專業人士。經過十多天的實地考察,二人于五月二十三日向已經是新天子的朱厚照匯報,選中了一塊吉地:位于憲宗茂陵之西的施家臺。然而這個位置過于偏遠,希望朝廷另外派遣官員進行復核。
丁未,禮部左侍郎李杰、欽天監監副倪謙,同司禮監太監戴義奏于茂陵西施家臺得吉地,堪以奉安大行皇帝陵寢。然山陵事重,乞別命官覆視。—《明武宗實錄卷一》
朱厚照認為有道理,立刻派出了第二批卜陵小分隊,以禮部右侍郎王華為首,隨行的還有欽天監監正吳昊等人。王華是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的狀元,當然他還有一個顯赫的身份:圣人王陽明的老爹。
泰陵吉地位置圖
此前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提出一個建議,從江西訪求民間風水大師來京卜選,務必要讓先帝的陵寢“主勢強、風氣聚、水土深、穴法正、力量全”,這樣才能起到“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的作用。王侍郎多聰明的人,一看你許天錫一副很懂的樣子,得了,咱也別千里迢迢從江西找人了,你跟著我去就行。六月初三日,王華向朝廷上奏,此前李杰選的那塊“吉地”沒問題,可以立即開工。
丙辰,禮部奏侍郎王華等覆視原擇山陵地果吉,宜行欽天監擇日興工。上從之,遣駙馬都尉蔡震、馬誠祭告諸陵,尚書曾鑒祭告天壽山后土司工之神。—《明武宗實錄卷二》
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六月初五日,內官監太監李興、新寧伯譚祐、工部左侍郎李鐩奉旨提督泰陵的營建工程,參與供役的京營官兵人數有上萬人之多。封建王朝的百姓真的很苦命,京營官兵不但要沒日沒夜地上工,連“僦車之費”都要自己出。
明孝宗泰陵
所謂的僦車,就是雇車的意思。由于當時連降大雨,通往天壽山的道路有“霖潦”,也就是雨后的積水,所以要雇車。對此大頭兵們非常不滿,老子又要出力又要出錢,是不是太過分了?李太監請求內外諸司出銀四五萬兩“以備運輦”,工部一口回絕,表示“府藏空虛”。最后挪用了薊州、泰安州和濟寧閘等處的“逃夫銀”、“香錢”以及“河夫價”,才算解決了這個難題。
經過近四個月的趕工,泰陵玄宮終于落成,禮部也隨之制定了孝宗皇帝梓宮發引,以及神主祔享太廟的儀注。十月十六日,孝宗梓宮正式發引,駙馬都尉蔡震(孝宗姑父)奉旨護喪,英國公張懋率領大軍沿途防護。
十月十九日,孝宗梓宮正式入葬泰陵。當月二十六日,神主升祔太廟。
孝康敬皇后張氏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初八日,昭圣恭安康惠慈壽皇太后張氏崩逝,享年七十二歲。朝廷為其上尊謚曰: “孝康靖肅莊慈哲懿翊天贊圣敬皇后”,簡稱“孝康敬皇后”。
張皇后與明孝宗劇照
張氏,北直隸河間府興濟縣(今河北省滄縣)人,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被冊立為皇太子妃。當年八月憲宗朱見深駕崩,孝宗朱祐樘即位之后,于十月冊立張氏為皇后。張皇后共為孝宗生育二子一女,但除長子武宗朱厚照以外,次子追封蔚悼王朱厚煒、長女太康公主均早夭。
明孝宗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夫一妻”皇帝,后宮中除了張氏以外,再無別的妃嬪。此前孝宗梓宮發引之時,參與者有太皇太后(憲宗繼后王氏)、皇太后(即張氏)、英廟皇妃(英宗妃嬪)、憲廟皇妃(憲宗妃嬪),但就是沒有孝廟皇妃。一般認為,孝宗之所以沒有妃嬪,是皇后對他的拿捏所致。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駕崩,此時一夫一妻的后果開始顯現。因為武宗本人無嗣,再加上他又沒有庶出的弟弟,所以明廷不得不從湖廣安陸(今湖北鐘祥)迎立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武宗堂弟入繼大統。
朱厚熜即明世宗,這位皇帝年紀不大,心眼卻很多,竟然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擊敗了內閣首輔楊廷和,為自己親爹興獻王爭來了名分。張太后也從“圣母”變成了“皇伯母”,這位在孝宗、武宗兩朝都飛揚跋扈的女人,終于嘗到了自己釀造的苦果。
張皇后劇照
在她生前,兩個作惡多端的兄弟張鶴齡和張延齡就已經被削爵打入大牢。其中張鶴齡死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張延齡則在張太后死后被世宗下旨斬于西市。要知道此時這位人神共憤的前建昌侯都已經六十九歲高齡,居然還難逃當頭一刀,可見世宗對這位伯母的恨意。
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一月初六日,孝康敬皇后梓宮發引。初九日,與孝宗合葬于泰陵。十三日,孝康敬皇后神主升祔太廟。
泰陵的風水缺陷金井出水的問題,我們在本文開頭就已經提及。然而不管說是李興和李鐩派人把它掩埋掉也好,還是根本沒有出水也罷,反正孝宗梓宮入葬的時候,玄宮里面并沒有是一片汪洋的景象。
但是除此之外,到了明清易代之際,對泰陵風水的批評卻一下子多了起來。比如著名史學家談遷,在其所著的《國榷》一書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泰陵臨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識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而清初知名地理師梁份,在對十三陵進行了五天的考察后,寫了一本《帝陵圖說》。里面也對泰陵的風水提出了批評,認為其“地氣不正,穴結無情”。
明孝宗泰陵
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咱們暫且不論,畢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皇陵選址自古就是重龍脈而輕水法,談遷的質疑多少有些外行。至于梁份的意見,當然也符合風水相書上的說法。但是整個天壽山陵區,除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堪稱完美無瑕以外,其余諸陵都能找的出毛病,難道也都是風水不好?
皇陵的卜選要考慮到昭穆,考慮到位置遠近,不是那么好選的。如果一切按照書本,那除了朱元璋、朱棣以外的所有大明皇帝都無法下葬了。實際上這里的根源還在明武宗身上,這位爭議極大的皇帝自己挑戰文官,但又沒有留下子嗣。以“兄終弟及”方式即位的明世宗更是個難纏的主,文官們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要不是泰陵風水不好,又怎么會有這樣的局面呢?
結語:按照《武宗實錄》的記載,泰陵中金井、寶山、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另有一座圣號石碑,外羅城周長為一百四十二丈(約合455米)。此外香殿、神廚、奉祀房、火房、神宮監、神馬房、果園等也一應俱全。
不過等到梁份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考察十三陵之時,泰陵地面建筑便已經受損嚴重,比如祾恩門: “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作為泰陵的大門,居然要靠石頭來堵住,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本世紀初的時候,對泰陵有過一次保護性搶修,不過迄今仍然處于封閉管理之中,尚未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