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是何意?農村院中栽樹有講究
96 2025-07-07
一座攻守兼?zhèn)洹⒕哂斜ㄋ枷氲莫毺卦郝洌缓笕俗馂椤安芗掖笤骸?/p>
或許你已踏遍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或許你已走完中外馳名的湖泊島嶼,或許你已游遍華夏遺存的府邸名宅……可是有一處藏身于漢江北岸、陜南旬陽縣境內的將軍府邸—曹家大院,絕對值得你在閑暇之余前來游歷觸撫。
陽光明媚的周末,帶著對曹家大院的神往,驅車沿316國道至旬陽縣段家河鎮(zhèn)薛家灣村村口,再順著蜿蜒的水泥路攀爬十幾分鐘到達景區(qū)停車場,信步下車,沐浴著旖旎的陽光,陶醉于沁脾的花香,走過一條翠綠的林蔭小道,一座歷經滄桑的老屋赫然呈現眼前,這就是曹家大院。
走近一看,青磚黑瓦馬頭墻,臺高門闊精雕窗,大紅燈籠高高掛,既讓人倍感親切溫暖,又讓人肅然起敬,更使人思緒萬千,它們經歷了紅塵的奢華絢麗,目睹了塵世的喧囂紛雜,感受了人間的冷暖酸甜。(圖/文 通訊員 袁修發(fā) 李斌)
樓院的風格不同于徽派,也不同于秦風楚韻,更不同于漢中民居。
正當入神之際,一位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的老人飄然而至,似仙似道,亦師亦友,隨即便一見如故的攀談起來。據說,曹家祖上曾是大戶人家,自清朝康熙至同治的200多年里培育出了四位秀才、一位貢生、一名將軍,這座大院的主人就是曾為清庭鎮(zhèn)守山海關的一位將軍,在鎮(zhèn)守山海關期間屢立戰(zhàn)功、威名遠揚。年老解甲歸田之時,曹將軍用朝廷賞賜的錢財,修建了一座遠離市井、易守難攻的精美院落,被鄉(xiāng)里人稱為“曹家大院”。
過屋檐,上臺階,至中堂,二尺八距離,這結構并非受限于地形,蘊藏有“一步登堂,捷足先登”的祈福。
曹家大院是由四個四合院聯為一體,正中門楣上書寫繁體字“山海鎮(zhèn)”,一語雙關,既正“風水”,又展示功績。中間為兩個緊緊相聯的主體院落,另兩個小院分別位于主院的左右兩側,四個院子相互貫通,內有大小進出門四十多道,穿梭于各戶廳堂、臥室、廚房、樓口,形成別致的“四水歸堂”結構。門廳內沿與上正堂的臺階相距較遠,而處于該大院核心部位的一號院,從門廳內沿至上正堂的臺階僅一步之隔,寓意“捷足先登”、“一步登堂”,這種建筑結構在陜南地區(qū)并不多見。
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和門上貼起紅彤彤春聯,與破舊房屋反差,卻也有年味和生機。
整個院落首尾相顧、中間貫通、內外相連,院子交界處設有糧倉,并安裝有原始報警傳聲裝置“搖鈴”。據說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部隊在該院未抓走過一個壯丁。整個院子墻體由磚、石、木構成,地面全部由正方形石磚鋪就,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襲,依然保存完整,其精湛工藝極具考究價值。
站在廳堂前有種高高在上傲視群雄的感覺。
站在院門口極目遠眺,四周群山環(huán)抱,云霧繚繞,郁郁蔥蔥,美麗祥和的漢江如同鑲嵌在崇山峻嶺中的一條玉帶,在秦嶺和巴山之間靜靜流淌,孕育了一江兩岸一代代的智慧兒女。撫今追昔,既由衷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又贊許驚嘆曹氏一族的人才輩出以及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廳房側房錯落有致。
四合院最為經典的設計是“天井”呈南北窄東西寬之狀,大院興盛時期,多有官吏鄉(xiāng)紳雅士出入,遠近聞名。
貼于院內墻壁的方形灰磚,也許是早期的面磚了。
一束陽光照沐浴著老屋,讓人倍感溫暖。
陽光透過格子窗子照射進來,房感覺十分溫暖,在這窗臺下成就了數輩學子夢想。
獎狀與年畫同時貼于屋內磚墻上。
主人雖已搬入新居,但舊家家具依然守護著老宅。
搬進新居的房主將舊的生活用品隨意擺放。
雕刻精致的窗花。
曾經為一家人的生計而不停轉動的石磨,寂靜地癱倒在墻腳。
見到石對窩遙想起女主人舂米的場景。
棄于廢墟中的瓦罐。
編織草鞋的工具。
飽經風雨的側房再也經不起歲月侵蝕,搖搖欲墜,亟待文物部門維修。
已經垮塌的房屋露出它的內部結構。
灰瓦上的那一抹抹綠茵的青苔,見證著歷史的積淀。
依稀可見石匠精湛技藝砌成的房屋。
主體樁基礎采用當地石材砌成,看似隨意堆積,實則做工考究。
曹家大院的殘桓斷壁、瓦當碎片、閣樓吊窗、木雕紋飾歷經數百年的滄桑,仍然堅韌的的屹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