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5個核心要素,決定了產業園區的生與死!
136 2025-07-05
成都近現代名人故居不僅是名人精神和名人文化底蘊的載體,其建筑本身的類型豐富、風格多樣等特點,也生動反映了清末與民國時期川西平原地區的社會面貌,大多承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其中這幾處清代建筑尤其引人矚目。
楊遇春(1761-1838年),字時齋,崇州市白碾村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武舉,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為清代著名愛國將領。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戰功卓著晉封太子太保,崇州為其建府第于上南街,稱宮保府?!皩m保”是明清時期宮員的虛銜,最高級別有太師、少師、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軍,因為大臣加銜或死后贈官,通稱宮銜,咸豐后不再用“師”而多用“保”。因楊遇春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故其宅第被稱為宮保府。1835年,晉封一等昭勇候,道光皇帝贈以御制紫光閣畫像贊一軸,告老還鄉。
現在我們看到的宮保府是由原址崇陽鎮南街遷移到大東街原祁公館位置上并修復過的,目前由崇州市博物館使用。
宮保府坐南朝北,整體風格為中西合璧式,現存正、左、右三進院落,占地有2000余平方米,四周筑封火高墻。建筑西側是園林,正面臨街,大門門楣上石匾陰刻楷書“宮保府”,門廳后依次為小天井、接旨廳、大天井、正廳;左右二進院落相互對稱,前廳與大門并排,后廳為硬山式構造。全部建筑均為單檐、青瓦、花脊,整個建筑從布局結構到形制藝術,都體現出了清代中后期高級官員府第的風格特征,是四川宅院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具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除了文物本身的價值外,將博物館建在文物保護單位內也是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創新嘗試。博物館內建有《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館,其中的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參照原貌布置楊遇春起居室和書房,讓游客可以直觀生動地了解崇州歷史以及歷史人物。崇州宮保府作為“實物的史書”,是崇州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之一,而博物館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的結合,對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展示,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賀麟故居坐落于成都市金堂縣五鳳鎮,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教育基地”之一。五鳳賀氏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由武岡州山門(今湖南洞口縣山門鎮)入川,落籍金堂五鳳溪。耕讀傳家,兩傳至歲進士賀才榜,其后幾乎代代均有監生、貢生、國學生、附生。賀家在五鳳興辦書院、捐建安鳳橋、興辦五鳳高等國民小學……是典型的鄉紳。第十代子孫賀麟(1902-1992)被譽為“東方黑格爾之父”,是中國當代著名的西方哲學史家、哲學思想家、黑格爾研究專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賀麟故居是原貌完整保護下來的一處清代乾隆年間的鄉紳私宅,由賀麟太祖父(曾祖父的高祖父)賀才榜修建,占地10.86畝,為二進四合院落群。賀麟故居選址考究,風水中規中矩,背依龍泉山脈之梅子嶺,門臨楊柳溝,辛山乙向,右水左倒出艮方。房屋布局嚴謹,功能齊全:家祠、房間(寢室)、書房、會客廳(天官屋)、客房及傭人房、糧倉、染坊和涼亭、馬廄、垂花門、太平池等主體建筑及配套設施和構筑物一應俱全,儼然一個小天地,農耕文明時代的自給自足和耕讀傳家特色充分。
房屋部件和裝飾都是兩百多年前的原物,現存的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鋤經”匾、“芝蘭室內有余香”匾、木刻賀壽聯各一副、賀麟之父賀明真宣統元年(1909年)書“職官”匾一塊,均很難得。其將繡花樓屋頂懸山式改歇山式的建筑手法在國內首創,西南交大古建專家季富政教授認為其文物價值“怎么估價都不過分
”,其大朝門兩邊門房瞭望孔、射擊掩體、大門機關完備,也是一般民宅看不到的。
大院有兩個區域,左邊為居住區,右邊為作坊區。其中,居住區有房屋51間,現在是賀麟故居紀念館館舍,保管陳列賀氏家族文物和賀麟先生手稿、書籍、物品。賀麟故居雖然簡樸,但保存完好,從中可以得見鄉紳在歷史變遷中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所做的貢獻,是難得的文化研究樣本。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滿清政府以愛新覺羅·良弼為首的滿清皇室貴胄負隅頑抗,彭家珍決定行“五步流血”之舉,舍身前往暗殺良弼。1912年1月26日深夜,彭家珍在北京西四北紅羅廠良弼府門前,將良弼炸死。他自己不幸被一塊彈片飛傷后腦,壯烈犧牲。暗殺行動十多天后,滿清政府被迫下詔宣布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
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故居,位于金堂縣楊柳鄉同合村毗河南岸,路旁有“彭大將軍家珍故里”碑。故居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占地11畝,坐西朝東,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川西大戶人家的院落,布局規范。
房屋四周砌有土墻,墻外繞渠,墻內廣植翠竹,房屋均以土坯壘墻,青瓦屋面。寬大的庭院四周是一排房屋,穿過庭院是一個方正的大天井,左右分別有兩個對稱的小天井。在堂屋的大梁上,還能隱隱看到修建時留下的“光緒十九年”的字樣。
庭院左邊是書房,右邊是客房,左右廂房之間都有矮墻與院相隔,廳側有過道通后院,梁檁上墨書“光緒十五年己丑季春月谷旦”“白水花磚,蘭舍清風,仁里同居,長齡共享,廉泉讓水,孝悌力田,宅卜安居”。后院為起居用小四合院,主要建筑的梁、柱,皆用珍貴的紅豆木制成。
就在這個小四合院里,走出過一個為推翻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的英雄,走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大將軍,讓人肅然起敬。
寧宅位于邛崍,原為清代皇家貴族學校咸安宮教習寧緗的私宅,門匾曰:“奉政大夫第”,今稱寧宅,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現為寧氏后人居住場所。
寧緗(1846—1921),字云若,晚號遇園老人。晚清舉人,曾任清咸安宮教習、豐潤縣知縣,誥授奉政大夫。寧緗是清末民初知名學者、詩人,民國《邛崍縣志》總纂,其藏書三萬余卷,被尊為邛崍鄉賢。
寧宅長28米、縱深52米,占地面積達到1354平方米,坐北朝南,是由5個四合院98間房屋構成的兩進日字形院落,其布局、建筑、裝飾風格以川西民居為主并融合北方民居特點,極富個性。
從其布局可以看出融合了各地精華,與很多布置不規則的四川民居不同,寧宅乃是沿南北軸線縱深布置主體建筑,構成嚴整的“日”字形兩進四合院,再于中軸線兩側因地制宜安排大門、腰門和別院。
其次,宅子的裝修也十分講究:外檐精致不浮華、多樣不繁雜;內檐雕花隔斷能分主次,素面裙板也分前后,其木門窗、吊檐等建筑裝飾做工精細,處處可見幾何紋、福壽吉祥紋和花卉卷草紋,加上室內懸掛字畫,陳列古董,施設琴瑟,古香古色,這些無不顯露出主人生活雅致的品味。另外,其園林點綴也極有特色,9個院落分別布置了邛竹、紫竹、海棠、石榴、紫荊、梅花、桂花、松、蘭草和兩處疊石。
這樣融合了南北風格為一體的清末官府庭院建筑,在我省極為少見,對于研究建筑史、四川民居史、地方風俗和文化藝術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滄海桑田,時代變化,名人的故事和精神通過這些曾經的居所被記錄了下來,然而他們給予后人的不僅是歷史,這些風格多樣的建筑更是參考學習以及研究的活性材料。時隔百年,透過這些府邸我們仿佛看見了百年前其主人的意氣風發,并窺見彼時成都的社會風貌和人文精神。
文:遠蜀
編審:趙霞
圖:部分來源于網絡
投稿郵箱:cd3000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