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男孩撲地生,長大名不成”,啥意思?有道理嗎?
138 2025-07-07
胎盤,拉丁文的意思是“蛋糕”,在我國古代,叫“胞衣”,經過加工是一味藥材,叫“紫河車”。
醫學上,胎盤是扁圓或橢圓的盤狀人體器官,正常狀態下重500克,一面光滑,有臍帶與胎兒相連,另一面粗糙,與母體子宮內膜相連。胎盤對維持胎兒發育生長有很重要作用。
我國古代,民間有吃胎盤的習慣,據考證可能起源于皇帝尋求長生不老的想法,胎盤是孕育生命的重要介質,吃了胎盤,應該會大補,能延年益壽,美容養顏,強身健體。
直到現在,胎盤在孩子出生后,去向還有這些:
1、一些地方有食用胎盤的習慣,有的是做成餃子,或燉熟后給自家產婦食用,自產自銷;
2、有的是通過特殊途徑獲得產婦胎盤,煮熟、炒香、燉湯,據說能補氣血、治療婦科病、解決生育問題等,以燉煮的方法最多見;
3、有的專門回收胎盤,制成“胎盤素”等,價格不菲,用于美容、整形等,回收價格還不便宜,超千元1斤。
食用胎盤,不僅在我國有市場,外國也一樣很流行。因為相信胎盤能大補、抗腫瘤、抗衰老、有奇效的人,真不少。胎盤到底能不能吃?
有了胎盤,胎兒才能在子宮中發育成熟,孕婦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變成營養物質,通過胎盤供給胎兒,胎兒的代謝廢物也留在胎盤里。胎盤分泌、合成的有用激素,能維持正常的妊娠,對有害的細菌,胎盤也進行有效攔阻,防止影響胎兒發育。
現代人對胎盤的看法,有兩類:
一類是“有用、大補”,胎盤中含有對人體有用的激素、維生素、免疫細胞等,可促進女人機能,體弱多病者能補身子,藥用價值高。
一類是“無用、有害”,胎盤中有大量細菌,貿然食用或處理不當,會感染各種疾病。
醫生的觀點是:胎盤吃了能充饑,但沒有什么大補效果,而且要妥善處理胎盤。2015年版的《中國藥典》,已經沒有“紫河車”和相關中成藥的名錄,主要原因是存在安全風險,且食用人體器官,與現代倫理觀念不相符。
胎盤雖然確實有許多有用成分,但經過高溫烹煮,激素等成分損失很大,基本失去了價值,胎盤能“大補”的觀點,缺乏足夠的證據。可能除了填肚子之外,作用也很有限。但胎盤中的干細胞,對醫療資源有大用途,能從中提取胎盤充質干細胞,做好備用。
胎盤是血液制品之一,因為有污染和傳播疾病的可能。一方面,加工處理胎盤不當,容易出現病毒、細菌傳播;另一方面,孕婦攜帶傳染病毒,如乙肝、丙肝、結核等,被人食用后,極有可能存在感染風險,特別是加工胎盤,處理成粉末、膠囊,都是小作坊,衛生條件無保證,產后質檢無保證,食用風險很大;再一方面,胎盤中可能有一些超標的重金屬,食用后可能影響健康。
產婦入院待產時,醫院就會和產婦、家屬溝通處理胎盤的問題。如果產婦、家屬對胎盤沒有要求,一般選擇由醫院處理,在產婦分娩后,胎盤會裝入特別容器,加入消毒液銷毀,按醫療廢棄物法規處理。這種情況下產婦及家屬是不能再將胎盤帶回家的。
產婦也可以選擇自行處理,但不能用于買賣。需要自備儲存的容器,盡快冷藏,否則時間一長,醫院病房溫度高,易變質,更不可食用了。而且胎盤帶出產房后,不能再拿回來。其實,不少家庭是將胎盤拿回家,埋在土里,寄托美好寓意。
目前正規醫院都將胎盤納入正規管理,作為醫療廢物統一回收銷毀,整個過程有簽字記錄,特別是有傳染疾病、基礎疾病,或產檢不充分的產婦,胎盤必須由醫院處理,嚴防疾病通過胎盤擴散。
總之,胎盤營養價值并沒有傳說那么高,很有限,但食用的風險比較高,還是穩妥處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