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為何“不自生,故能長生”?
22. 為何“不自生,故能長生”?
《道德經》第七章開頭就是:“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長地久”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語,一般用來形容愛情和友誼。但很少有人會去想“天地為什么‘能長且久’”?天地到底有多久?誰也不知道,老子也不知道,但老子認為是在“道”之后。天地能長且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為何“不自生,故能長生”?且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說天地長生久壽,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求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利,奪人以自與也。以其不求生,故能長生不終也。”說天地不求生,故能長生不老。“不求生”的解釋不準確。
王弼注:“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他的意思是,不爭且久。看現(xiàn)代名人的注解:
余秋雨說:“現(xiàn)代的說法:因為天地不算計生命,所以才延續(xù)生命。”(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7頁。)“不算計生命”不好理解。
南懷瑾說:“如果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那是因為它生育長養(yǎng)萬物,并不為自己的需要而生,因此說它是‘不自生’。那么,天地既然好心而生萬物,何必既生出來,又要消滅它?弄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好不耐煩。”(南懷瑾:《老子他說》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24頁。)反復說了一大通,最終也不知道他的觀點。
陳鼓應今譯:“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他的意思是,天地不自私,所以能長久。
劉笑敢引論:“所謂‘自生’是自己有目的的追求,其結果可能事與愿違,甚至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不自生’即自然而然的生,不是刻意地、勉強地追求。”他的觀點很明確。
通行解釋是:天地不為自己謀生存,無私奉獻,恩澤萬物而長生不老。“自生”是自我生存還是自我繁殖呢?有學者認為,這里的“生”,不是生活、生存、生命的意思,而是生產,繁殖之意。天地不是由天地所生,天地由道生出。因為,道“可以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能長生。”
這樣說也有道理,關鍵是與下文怎么銜接?圣人向天地學什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是圣人向天地學平等。這一章是圣人向天地學無私。如果“生”是繁衍后代的話,那么“不自生”就是不繁衍后代,圣人還學什么呢?講不通。所以,“以其不自生”的生,還是生活的生。天地不為自己謀生存,也就是不自私,而且無私奉獻,恩澤萬物。就像《周易》中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故能長生”。“自生”與“不自生”有何區(qū)別?“自生”就是為自己而生存,與“自私”是孿生兄弟。“自生”必然會自私,必然有自己的追求,為自己而活著。“不自生”即自然而然地生,按照自然規(guī)律去做,沒有刻意地、勉強地追求。
老子樹“天地”為榜樣,圣人仿效而行之。從而引出,圣人的高尚品質。圣人不自私,不為自己謀利益,所以也能長生。據(jù)說,黃帝活了118歲,堯帝活了117歲,舜帝活了145歲,大禹活了108歲,當然這些數(shù)據(jù)不一定可靠,但圣人長壽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