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5石家中放,人越過越旺”,哪5種石頭?有道理嗎
90 2025-07-03
三僚村,位于江西贛州興國縣,被譽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自唐代風水祖師楊筠松(楊公)攜宮廷秘術隱居于此,此地便成為堪輿學的核心傳承地。據《贛州府志》記載,楊公因黃巢之亂南遷三僚,“投徒傳藝,使堪輿學廣傳民間”,其弟子曾文辿、廖金精(廖瑀)等均為后世風水巨擘,參與北京故宮、明十三陵等重大工程選址,奠定了三僚“天下風水出贛州,贛州風水看三僚”的至高地位。
廖氏崇德公祠:風水杰作與家族榮光的見證
此次研學班的戶外實踐聚焦于廖氏崇德公祠,這座祠堂不僅是廖氏家族的精神象征,更是楊公風水理論的實體化呈現。崇德公祠依山傍水,布局遵循“巒頭形勢為上,因地制宜”的核心理念。據廖炎暉介紹,祠堂坐向精準契合“乾山巽向”,背靠辛峰以鎮守龍脈,前有巽水環抱,形成“玉帶纏腰”的聚氣格局,暗合《撼龍經》中“龍神得水,方顯威靈”之要義。
典故與傳說:
七星池鎮煞:祠外七星池的設計,源于明代廖氏先祖為化解地形“坑煞”所創。七池按北斗七星排列,引水通渠,以五行相生之理調和地氣,使家族人丁興旺、科甲連綿。此技法后被載入《三僚廖氏秘錄》,成為風水改造的經典案例。
廖禹與楊救貧斗法:據張玉正《風水祖師楊救貧堪輿實證》記載,廖氏先祖廖禹(廖金精)早年恃才傲物,曾與楊公斗法。黃陂廖氏請楊公堪定門樓位置時,廖禹預先以羅盤定位,并埋銅錢為記。楊公到場后未用羅盤,僅以竹竿隨手一插,竟精準穿透銅錢方孔。廖禹驚服,遂拜楊公為師,并遷居三僚村,終成楊公嫡傳弟子。三僚楊公祠對聯“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便暗喻此事,彰顯楊公以簡馭繁的至高境界。
眠犬護穴:廖氏先祖廖文政之墓(眠犬形)與崇德公祠同脈相連。楊公曾點化此地“形如臥犬,守護安寧”,后人依此形制修祠,確保家族百年昌盛。研學中,廖炎暉以羅盤實測,揭示祠堂與墓穴的“龍脈同頻”之妙,印證了“形氣合一”的理論精髓。
廖炎暉:非遺傳承人的現代詮釋
作為三僚廖氏第38世孫、欽天監博士嫡傳,廖炎暉自幼浸淫家學,深諳《青囊奧語》《天玉經》等楊公典籍。在崇德公祠的講解中,他結合實例解析“三元不敗”與“九星水法”的實操要點:
穴場裁剪:通過“挨、粘、倚、撞”等手法調整祠堂地基,使生氣匯聚于中軸線,呼應《雪心賦》“穴分三停,山衍八卦”的智慧。
時空應驗:以潮汕林姓祖墳改造為例(乾山巽向,乙水來朝),說明風水布局需結合元運推算,方能實現“三年顯貴,五載添丁”的時效性。
古今交融:研學班的文化使命
此次研學班延續三僚廖公堪輿文化研究會“非遺傳承,造福有緣”的理念,通過實地考察、古籍研讀與案例推演,讓學員親歷“眼力辨氣、手工造局”的全過程。廖炎暉強調:“風水非迷信,而是古人‘天地人合一’的生態哲學,其核心在于順勢而為、補缺成圓?!?/p>
從崇德公祠看國粹新生
崇德公祠的一磚一瓦,凝聚著楊公風水的千年智慧與廖氏家族的守護匠心。三僚廖公堪輿文化研究會以第26期研學班為契機,不僅重現了“步龍點穴”的古老技藝,更將傳統堪輿與現代科學銜接,為國學復興注入鮮活力量。正如楊公所言:“余生得無窮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憾矣。”——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正通過廖炎暉等傳承者的努力,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