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友比較喜歡飼養的風水魚,都有哪些品種?關鍵是名字好和寓意好
88 2025-07-10
嘉賓們手中的長江水點亮啟動臺,不斷亮起的LED燈帶勾勒出一副完整的長江流域圖:從世界最高處的唐古拉山脈奔騰而出,沖過萬千山巒,淌過千里平川,匯入東海,流入大洋。這是記者在今天舉行的“第五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儀式”上看到的頗具深意的一幕。
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獨特的水、土、氣構成了上海的城市生態品格。近年來,隨著“綠色生態”的城市發展理念不斷深入,市民們逐漸感受到上海的綠地變多了、水變清了,就連向來難搞的垃圾也開始了分類清運處理。不過,在不少生態專家們看來,要真正從易居到宜居,必須在城市建設規劃之初就把自然因素系統地考慮進去,對此,上海還有一些短板需要補齊。
從“一只鞋”到“一間房”,人均綠地面積一路上揚折射城市發展溫度
上海城市生態建設的成績如何?
英國注冊景觀設計師李?帕克的親身體會或許是個不錯的回答。20年前,崇尚自然主義的帕克來到上海定居,那時,他發現上海的綠地公園很少,市民們對自然主義的景觀設計理念也并不很認同。這讓帕克很揪心:“我從小在英國的自然環境中長大,城市里有公園、樹林,小動物。實際上已有研究表明,遠離自然不僅會讓小朋友失去幸福感,就連成人也會患有壓力大等情緒問題。”不過這些年里,情況正在改變。在啟動儀式后的名家講壇上,帕克不無驕傲得展示著自己在浦東的幾個設計作品:張家浜綠地,北蔡綠地……“如今,喜歡我這種自然主義風格設計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甚至爭相來打卡拍照、分享。”
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截止2018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16.8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4%,濕地保護率為50.45%,人均公共綠地8.3平方米,而在1949年,這一數據只有0.132平方米。講壇現場,上海市綠化與市容局管理局副局長顧曉君打趣說,“這是從‘一只鞋’上升到了‘一間房’ ”。
數字背后折射的是上海城市發展的溫度。在上海的多個發展規劃,“生態”二字一直是關鍵定位。“到2035年,上海的生態用地比例要達到陸域面積的60%以上。”顧曉君說,生態在城市建設的分量可見一斑。
不僅要滿眼皆綠,更要在城市中再造自然
不過,專家們心中對于“綠色”的追求不止于此:不僅要滿眼皆綠,更要在城市中再造自然。
“上海的不少綠地、樹林中,還存在著樹種結構單一、養護使用大量殺蟲劑等問題。”在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達良俊看來,人造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一來,其生態系統不夠健全,易滋生蟲害;二來,為了養護樹林,過量使用的殺蟲劑趕走了依樹而生的鳥類和昆蟲,導致有綠無蟲、有綠無鳥;有些地區還種上了熱帶植物等根本就無法適應上海氣候的樹種。“這其實是一種偽綠。”達良俊說。
要在城市中還原自然,還是得尊重本土的原生態環境,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在對華東師范大學麗娃河進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達良俊和團隊們就參照了自然水系的狀態,充分考慮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將人工建造物與大自然有機結合,如今,麗娃河里還能摸到螺螄,而且養護成本幾乎為零。“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能夠自更新、自維持的。”達良俊說。
未來,應該在上海看到更多樣的本地植物,在這一基礎上,甚至讓本土動物也重新回到市民的生活中去。這是很多生態學家們的共同心愿,努力正在進行中。帕克坦言,他希望將更多本土的動植物引入到景觀設計中,“視覺效果上可能沒那么好看,不過,大家總會接受它的。”而達良俊則認為除了人造地標外,上海也應有自己獨特的生態地標了。
有人看到了城市,有人還看到的灘涂地。“除了城市之外,上海還有3000平方公里的灘涂和河口濕地,這里棲息了大量的鳥類和魚類,是極為重要的生物敏感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陳家寬語重心長:“如果沒有保護好,長江也會受影響。”
活動周啟動儀式上,著名小提前演奏家黃蒙拉先生受聘為本屆國際自然保護周形象大使,并發起《生態文明行動倡議》,呼吁社會各界做自然保護的宣傳者、綠色生活的踐行者、生態未來的建設者,共同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壯美華章。
經過連續五屆的精心培育和發展,“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已成為廣大市民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呵護自然的重要平臺,吸引了超百位全球知名專家主動參與。本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以“匯聚你我之力,共建生態未來”為主題,共推出了九大主題活動。市民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