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臥室三不放,放后運難旺”,臥室再大也別放這三樣!
125 2025-07-11
中國人對風水二字并不陌生,很多人把這門學問當作迷信,其實不然,風水的意思是“藏風聚氣,得水為上”,一塊好地風吹不到,所以生氣就能在此聚集,如果還有水就更加適宜。即使不懂風水的人也明白這樣的道理,因為這是與自然和諧之道。風水,就是一門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學問。
人類文明的起源與宗教密不可分。最早是出于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產生了敬畏之心,因而形成的巫教和薩滿教。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先祖通過長期觀察自然規律推演出五行八卦之術,最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與自然相協調的道教,風水學同樣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
▲道教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風水學之所以為中國獨有,就是因為在其他文明盲目崇拜神祇時,中國人卻只是把一切都看成是自然的造化,所以敢于不斷嘗試利用自然來造福自身。通過在漫長歲月中一代代人的總結,風水學中很多道理看起來雖然很不可思議,卻又常常能夠應驗。
▲三僚村照片
風水學的傳承和其他傳承一樣,多是由師徒單傳,很多風水師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但是你聽說過還有集體傳承的嗎?今天要介紹的這個江西“奇”村,是被稱為中國風水第一村的三僚村,這個村子就是全村人共同學習、傳承風水學,并且靠風水學聞名,賺錢延續了千年。
三僚村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悠久。而它之所以能代代傳承而且保留久遠的記憶,這歸功于唐朝末年的風水大師楊筠松。楊筠松在黃巢起義時辭官,將一身風水術帶到民間并幫助他人,所以又被人稱為“楊救貧”。相傳楊救貧在偶然路過三僚村時,他的弟子發現這里是一處風水寶地,適宜在此安家。楊筠松隨即進行了詳細考察,發現此地土地肥沃且山水環繞,中間還有石峰及周圍的蒼松,于是決定在此常住。楊筠松為了不把一身所學帶進棺材,所以在村里廣收徒弟傳授自己的風水術。
▲楊筠松畫像
對于村民來說,看風水是一門體面的工作,當時物資極度稀缺,村民們靠務農很難養活一家人,所以越來越多的村民都走上了學習風水術的道路。據史料記載,三僚村曾經有一個叫廖均卿的人受朱棣之命進京為皇陵擇址,由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13位明朝皇帝,也就是后世稱的“明十三陵”。此外,三僚村的曾從政還曾為長城擇址被皇帝一直供養于北京至死。
經過一代代的傳承,三僚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懂看風水,而且村民們也在不斷發展、改進這門學問。風水已經成為三僚村的文化。從三僚村中走出過很多風水大師,而且有些還走出了國門,把這門神秘的東方學問傳播到了全世界。
▲三僚村碑銘
如今,很多人懷著對風水學的好奇和興趣來到三僚村旅游,這讓村子的經濟一下子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風水學的招牌也讓其顯得獨樹一幟。當地人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于是在村里開設了為期半月的培訓班,用專業的方法來向學生傳授風水術。因為這些培訓班不包吃住,所以當地的餐飲業與住宿業也跟著繁榮起來。
▲三僚村風景俯瞰
培訓班的課程分為理論課與實踐課兩部分,其中理論課上老師會系統講解風水學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做筆記、定期抽查重點等。實踐課則相當于實習,由老師帶領學生去各地考察,在觀察自然環境的實踐中學會運用風水知識。
不過,培訓班也受到了當地一些老人的反對,因為這完全就是賺錢的工具,學生們也不可能在半月時間中學會看風水,如果有人用培訓班里學到的皮毛知識給別人看風水,豈不是敗壞了三僚村的名聲?但是這畢竟是一切向錢看的時代,盡管老人們有種種擔心,培訓班還是按部就班地在舉辦著。
▲三僚村入口照片
據統計,三僚村已經有400多名風水師,他們的收入大多很高。雖然一些人會認為風水學完全是迷信,但真正對此有了解的都知道這門學問有其自身的價值,而為官的、經商的尤其看中風水帶來的運勢,所以三僚村現存有名氣的風水師年收入達到百萬是常事。但三僚村的風水師卻不能隨意揮霍自己看風水掙的錢,根據村里不成文的規定,村里的風水師賺錢后其大部分都要上交給村子支持村子的發展。正是這一個規定才讓三僚村存續了千年。
三僚村的村民很聰明地把傳承的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相結合,不但實現了風水學從三僚村中“走出去”,還讓對風水學感興趣的旅客“走進來”,一進一出,實現了三僚村與外界的聯通,讓村子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助力風水學傳遍世界。
參考資料:
《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