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娱乐圈—天天艹—影视剧集_天天操综合网_八卦娱乐_天天操中文字幕_明星八卦__最新娱乐八卦新闻

對《易經》與《黃帝內經》精髓的全新解讀

147小編 130 2025-07-17

1.《易經》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陰陽

現實問題:

有人說:人生就是經歷的總和。也有人說我們的身體是一臺偉大的機器,在歲月中打磨、創造。春夏秋冬、生長收藏,無不輪回在四季的色彩中。所以人生是歷程,是過往,是遵循自然法則的生命的典范。

既然有過程,就會有"狀"的顯現。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發現,發現自我色彩的同時,發現你的身體秘密以及世間萬物的秘密。而表述你的身體秘密,理解"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東方文化獨有的智慧,更是一種特殊的領悟--《易經》,東方古昔圣人所著足以通神之書,可嘆后世未能得其真意……

解讀: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何出此言?因為《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智慧,在這里面隱藏著生命與自然的密碼,難怪孔子如此!

問題是我們真正讀懂《易經》了嗎?

《易經》最主要的觀點是什么呢?就是陰陽。而《易經的"易",不是容易的"易",而是象形字的"易"。易字上面一個"日"字,指太陽。下面的"勿",指太陽光熱,太陽的熱量,"刷刷地"照著大地萬物。其實整個"易"字的意義就是太陽以及太陽的光熱。如果用現代文字的含義和現代文化的表達方法去理解,就會謬之千里。

宇宙之大,無非陰陽;人之靈長,無非陰陽。老祖宗董仲舒說: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就是說所有自然與人事都受制于天道,天道就是太陽和地球運行的道路。

而大醫孫思邈說,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于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于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地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如一個圓形無端的輪子。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于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于志則顯現于氣色精神,發于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并沒什么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證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對此我堅信不疑。而我對癌癥和疾病的認識,包括理論的形成,都是從《易經》中得來的。

有人將《易經》看作是算命的書,其實也有道理。命,當然包括精神、生理和心理變化,以及生老病死,乃至于由自然及人,由人及自然的關聯、關系。所謂"醫易不分家",我認為《易經》就是中醫的科學依據。《易經》最偉大之處,就是揭示了自然之道,生命產生、發展、變化之道及其相關因素。

生命是怎么來的?有什么樣的生長、發展規律?是什么在對生命產生影響……它里面都告訴給了我們。陰陽是物質變化和生命產生的第一個決定因素,而且物質是基礎。可以說,《易經》就是以太陽為中心,專門研究、認識自然萬物變化,及其相關因素、范圍、規律的學問。

2.太極圖這個圓圈,是大自然給生命立的規矩

現實問題:

"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

就歷史來說,如果君主不明,則百官起而攻之。

而關乎陰陽,千百年來醫易不分家,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內涵呢?卦,人們輕易就把它神秘化了,這個"卦"到底是什么意思?

解讀:

從《易經》來講呢,《周易正義》說:"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人。"就是在告訴我們天地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中。比如今天你和我對話,明天我就在另外一個地方了,你也變化了,當然這是小范圍的感覺。

現在人們提到《易經》,普遍的說法就是《周易》了。可是這個"周易"的"周"呢,有的人就理解成周朝的周,其實不是,它是周全、周備的周。為什么說它周全呢?就是說《周易》把象形文字時代的作品全都周全的收集下來。

其實呢,如果從象形文字的角度,就不難理解八卦。卦是什么?"卦者掛也",這個掛,又是什么意思呢?"……掛物象,以示于人,故謂之卦"。把個東西掛到那里,然后你看到了,就按照這個物象去展開想象,去猜。象,首先就是一種物的形象或現象,然后根據這個物象或現象,去體會和感悟。

比如我們這個地方的人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大年初一貼錯門神。其實這就是在說一個物象。看字面所表達的就是貼錯門神的物象--正確貼門神必須是面對面的,貼錯了,就你一面我一面,背靠背了,這物象意思是說這家夫妻反目,家人不和。

卦體文和現代文不同,表現方法亦不一樣。現代文字都是直接表達,過去沒那么直接,他不直接說你家人不和,而是用物象的方法,卦呢,就是這個意思。要是換成現代文字來解釋這個東西,就弄不明白了,貼錯門神跟家人不和有什么關系呢。有句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象形思維是東方人的基本思維模式,以含蓄會意為基礎。

如此來講,只有打開心靈懂得會意,否則就讀不懂古人的心思。

不理解象形文字的人肯定讀不懂《易經》,八卦是這樣,太極圖更是這樣。因為太極圖也是一個物象,它把這個物象掛出來給你想。

你看太極圖,就這么幾筆,但是生命、宇宙都在這個圖里了。

外面這個圓圈,就是我們古人說的太陽和地球互相作用以后,運動形成的一個道,就是天道。天道干什么呢?把所有東西都圈起來,所有生命、物質的發展和變化都不能跑到這個圈外邊去,這個圓圈就是自然給生命立的規矩。

總結一下呢,《易經》同時也表達了三個意思:簡易,就是這個圓圈,很簡單;交易,宇宙萬物彼此都有關聯,交叉,變化;不易,有個本體論,永恒的,以不變應萬變。

3.陰和陽是冷和熱,陰陽力就是冷熱力

現實問題:

有段小品中唱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不能倒過來。但是現代人還真是把黑白給顛倒了--晚上操勞,白天睡覺。"天道"可以這樣違背嗎?

解讀:

《黃帝內經》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什么意思?天道不可違背。

咱們先看一看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太陽和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形成兩股力量,放到太極圖里就用一黑一白兩種顏色來表示。黑色代表了幽暗、沉靜,是陰;白色正好相反,是發光,發熱的,就是陽。

太陽是陽,陰是什么呢?是地球。真是再簡單不過了。為什么這樣呢?因為古人看問題沒有那么復雜,他首先察覺到的陰陽是什么呢?就是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出現。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太陽的光照角度決定了地球的白天和黑夜。

天生陽,地生陰。天指太陽,地指大地。很明顯,陰和陽就是指冷和熱,冷、熱就是兩種不同的自然力。有了這兩種自然力的作用才會有世界萬物的生命現象。而在這兩種自然力中,以陽為主。所以古人很崇拜太陽。直至今天還有人在研究古代的太陽神崇拜和太陽文化之傳說,一些文化最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太陽神。因為只有太陽的光熱照在地面之上,才有光明,才有溫暖。到了晚上呢,太陽運行到另一個角度,照不到地面了,天就黑了,而且要比白天冷。白天和黑夜不斷地輪換,陰和陽也不停地轉換,冷和熱也要不停地轉換。

關鍵問題是陰為黑色,那么夜晚為黑色,黑色又為幽暗沉靜,我們就可以知道生命一定要在沉靜休眠的時候靜養。好比彈簧收回,恢復的狀態,而你偏偏不讓它收回,后果是什么自然就明白了。

很多人說陰陽不太好明白,其實明白冷熱就行,陰和陽就是冷和熱,陰陽力就是冷熱力。

4.太陽與地球,熱冷交替演繹世間萬物

現實問題:

現在演藝界經常有"八卦新聞",大體意思就是演繹出來的、不著調的事件,似是而非。這似乎和真正八卦的意義有所不同。那么,《易經》中的八卦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展現生命健康與疾病的呢?

解讀:

《說卦傳》里面說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什么是性呢?就是心靈的所有活動,命呢?易中之命是指命令,天命指天的命令,生命指生的不可違的命令。人生性命攸關,陰陽和諧為第一要素。《易經》中的陰陽、八卦才是事物無限演繹的原點。太極生兩儀,兩儀的意思就是陰和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說中國的太極圖是最早將事物"一分為二"的"辯證唯物主義"。這種思想比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還要早幾千年,是人類文明的最早體現。

中醫理論講:陽中有陰,陰中也有陽,兩者絕對不能分開。水是陰的,火是陽的,誰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當火把水燒熱的時候,哪個是陽,哪個是陰呢?所以《易經》里面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它在說明什么呢?說明冷和熱這兩種不同的力,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又各生出一陰、一陽兩象,就是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四象呢,又各自生出一陰、一陽,就變成八象了,這就是先天八卦的由來。

先天八卦反映的科學原理,就是中醫理論的基石。"醫理源于易理",說明醫易是一脈相承的,若舍易論醫,《內經》中的許多秘密就難以完全揭開。所以說只有了解中國古文化,認識了先天八卦,才能真正找到與中醫理論中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三大基本學說間的內在聯系。

《內經》里面說,人類居于天地的氣交之中,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露》)也在說明人體臟腑之間,存在著臟氣升降的相交運動。天地陰陽二氣是這樣進行氣交運動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

所謂"上者右行",就是說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于地;所謂"下者左行",就是說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于天。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而在人體中,人中這個穴位十分重要,它是連接人身之天地的交通樞紐。

八卦--乾、坤、離、坎、巽、震、兌、艮,這八個字很重要。古人跟我們現在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用張衡的話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意思是什么,天包裹著地,就像蛋殼包裹著蛋黃一樣,我們人呢,就站在"蛋黃"上看問題,太陽呢,就在蛋殼上面旋轉。那么先天八卦的陰陽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什么呢?告訴了我們:太陽運行之道就是地面冷熱變化之道,萬物變化之道,告訴我們物質變化,生命產生、生存、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太陽的熱力和地球的冷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冷熱力對物質的變化,及生命產生、生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認識冷熱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始,應用冷熱是物質文明的開始。

5.人體的乾和坤,就是陽和陰,上和下

現實問題:

從《易經》到中醫,從《易經》中的陰陽,到中醫大夫口中的陰虛、陽亢,再到五行,它們究竟是怎樣聯系起來的?為什么現實中的中醫人對《易經》的使用并不多見?

解讀:

我們先看一下什么是乾和坤。乾,是指太陽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點,所以乾的陰陽符號是純陽的,等于把太陽的整個內容和作用都包含在這個字里面了。

當太陽走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是我們感覺最溫暖的時候:一年中的夏至,一天中的正午都是乾。反之,坤是最遠的一點,是純陰的符號,最陰就是最冷,也是說當太陽到達這一點的時候,就是我們感覺最冷的時候。

陽是從太陽來的,陰又從哪兒來的呢?從大地中來。大地本身就屬于陰,它沒有發光發熱的屬性,所以坤又代表著陰陽的陰,它有幾重意思。因為當"坤"離太陽最遠,也是最冷的時候,就出現了中醫理論中的太陰。

總結一下,乾有三種意思:第一,是指天上的太陽;第二,因為大地的熱來自于太陽,乾又成為陰陽中的陽;第三,因為乾點是離地球最近的位置,最熱,所以乾呢,又是我們距離天上太陽最近的一點,又為陰陽中的太陽。

乾是夏至,是午時,坤就是一年中的冬至,一天中的子時。坤也有三種意思:第一是大地;第二是陰陽的陰;第三是極度寒冷的"太陰",我們距離太陽最遠的一點。這就是乾和坤這兩個字的意義了。

可以這樣理解:乾象征著天,統領天地間的陽氣;坤就正好相反,代表大地,統領天地之間的陰氣。這也理解了為什么人需要曬太陽,在外,陽光能驅散陰霾,給萬物能量,幫助它們生長、發展。在身體內,陽氣能驅走寒邪、風邪。

所以陽力、陰力本身就是宇宙萬物生命的原動力。古老的中醫文化完全是按照《易經》來認識生命和疾病的。產生陽力的太陽和產生陰力的大地,是在坤點上交會的,就是說日升日落都是在這個點上開始。從自然界的角度來說,當太陽與大地運行到坤點相會后,必然進入了另一個循環,太陽的角度開始一點點地偏移,陽力發生,萬物開始復蘇,有了全新的生命。

在人體里面呢,八卦乾在上為九五之尊,統領萬物,坤在下為生命的根基,承載萬物。人的生存與生育,首先要靠下部坤這部分,這也是腎的功能,所以中醫說腎為先天之本,以養腎水而加強生命力,益壽延年,就是這個道理了。

放到人體上來說,坤的位置就是腎的位置,坤的位置在下,腎的位置也在人體的下部。中醫的腎不只是說一個器官,主要是說它一個系統的功能作用。那么坤是太陰,腎也是太陰。

乾呢,是指人體的什么?就是指人體的心。

中醫的心有兩層意思,一個主神明,一個主血脈。血脈這個心是肉心,神明是中心的心,就是大腦,也是一個人身體里面真正的太陽,最高位的頭。

那么血液的循環又是怎樣的呢?也是按照太陽運行的規律來的。自然正常人的血流動,是由太陽熱氣帶動的。太陽向我們靠近,血流動速度就逐漸加快,太陽遠離,血流速漸減。夜里安靜,血液流動也舒緩;太陽慢慢地升起來,血液流動也輕快起來,太陽充足,大地的溫度升高,熱量大了,血流的速度也會漸漸變快。中午是一天最熱的時候,也是血流速度最快的時候。這樣就可以解釋一個現象,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春天和夏天是他們最好的時令,秋冬天是病情變化的危機時期。

下午太陽慢慢下山了,溫度低了,血液流動的速度又慢了下來,所以有人說自己下午感覺不舒服,有缺氧的感覺,這樣的人血液循環就不好。當然了,血液循環不好的原因還有很多,在后面慢慢會講到。

6.人和環境是一個整體,人是陰,外界環境是陽

現實問題:

不了解生命的現象和本質,就不能正確養生和解決疾病的問題。中醫講"天人合一",但是怎么合一?多數人簡單理解為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其實,對于個體生命來說,陽是外部環境,個體生命為陰。就人體而言,后背為陽,腹部為陰。陽為主,陰為輔,所以從大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生存的環境非常重要,從小的環境來說,后背的保陽、護陽亦十分重要。然而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往往很注重五臟六腑的養護,卻忽略、甚至根本不在意對后背的保護。

解讀:

《黃帝內經》里面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這是根據《易經》的原理說的。這句話怎么理解呢?人是由內外兩個部分構成的。外界環境、氣候、宇宙、星辰是人的主要組成部分,這里的人指生命。

按照"天人合一"的角度來看,人是一個小宇宙,也是一個太極圖。所以就有這樣一句話:胸中自有乾坤在。

對個體的"人"來說:外界是陽,指人的皮膚之外--人所在的生存環境,包括日月星辰,對他來說就是陽;人體本身呢,就是陰。陰陽以陽為第一性,陰為第二性,陰陽是一個整體。人由外界環境和身體本體構成一個整體的生命,沒有外就沒有里,就沒有生命,身體本體外部的天,即大自然,是構成生命的主要部分。這是中醫"天人合一"最基本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人之個體的陰陽呢?

"夫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背部為陽,說明人體的背部很重要,西醫說的中樞神經,血脈也是從后面走,而里面的五臟六腑是物質基礎,次之于背陽。

所以說產生疾病,從宏觀來講,無非就是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本身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所謂" 風水 "正是人身賴以生存的外部"陽氣",而人的健康與和諧生活必定要受到環境的制約,其中地理環境對于人的生存空間以及生存心理作用為最大。

7.天地間周而復始的"乾坤大挪移"

現實問題:

"四平八穩","方方正正",這是老輩人傳給我們的大智慧。也就是《內經》所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生理學而言,這句話的含義類似于"內穩態"。陰陽暨乾坤。在生活中常常聽到乾坤這個詞,比如"一計定乾坤"、"一招定乾坤",可以說乾坤是萬物一個總體的框架,生命、健康都取決于這個框架是否中正、穩妥。

解讀:

一個天,一個地,始定乾坤。"乾為陽之極,坤為陰之母",它們是決定生死的關鍵。乾坤原出于先天八卦,定乾坤是先天八卦時代,距今約七千年,人類開始認識太陽和地球的運行規律,及太陽對地球萬物作用的表現,定乾坤就是開辟新世界,創立新思想。

中國的文字經過了幾次簡化運動,這讓我們離遠古文明更加遙遠。古人的象形文字很容易理解。比如說原來的坤字,就沒有這個"土"字旁,是單獨的一個"申"。古文中的"申"是一個圓,里面加一個出頭的十字。古人呢,有一個階段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后來知道那是錯的。申是指大地,大地是圓的,而《易經》學說里一直就是認為天是圓的,地也是圓的,所以坤是指大地,把大地的整個內容都包括在里面了。申字中間的十字,表示地球的中軸心。從申字可以推斷出七千年前先祖們已經知道了地球的中軸線。

乾是天極,坤是地極。《黃帝內經》和《洛書》里面都提到天向左轉,地向右行,兩種力量是對行的,而太陽和大地共同運轉到坤的這個點,就是所謂的"乾坤大挪移",實際上是新的一輪"圓運動"開始了,舊一輪結束了,要進行交換了--陽動到極處而靜化成陰,陰靜到極處而動變成陽,都在這個點上,這就是物極必反。

民國時期,彭子益著了一本《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里面關于陰陽的問題也是這樣闡述的,重點強調的就是這個循環不止的圓運動。

太陽運行到距離我們最遠的遠極點,坤,極必反,又從坤開始向我們靠近,到達乾之近極點,又開始離去。物質變化、生命產生及生存發展的動力--冷熱力,也是這樣熱極則冷,冷極則熱,周而復始。從這個原理來看,中醫臨床辨證寒熱非常重要,因為陰陽變化復雜,有些時候完全不是表現出來的那個意思。

自然生命在冷熱力的牽引和限制下,由一個周期發展變化到另一個周期,每一個周期都必然有前期的上升進化,進到極點開始后期的退化還原。任何自然生命都不可能直線上升進化,周期內發展變化的范圍和規律是一定的。正如董仲舒所說:道之大源于天,天不變道也不變。要改變生命發展變化的范圍和規律,首先要改變太陽、地球的本質和它們之間的距離,否則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有直線進化上升的可能。

8.乾坤還有六個"孩子卦"

現實問題:

父母為天地。社會生活中流行著這樣一種認識:不孝敬父母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這個認識從根本上也說明了一點,不尊重或者不懂得感恩天地的人,是違背天道和人道的。由此角度來說,《易經》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

細細品味下來,八卦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很美好的寓意,了解了這些字的含義,就明白了季節里面的精彩故事,也會獲得關于生命的感悟。

解讀:

關于卦象,還有很多深意。中國有句古話,父親為天,母親為地。說明這些遠古的文化已經侵染在中華民族的骨血里面了。那么如果說,乾和坤是父親和母親,其他六卦就相當于他們的六個孩子。萬物為天地乾坤所生,子女為父母所生。所以父母是乾坤,又是陰陽,又是天地。這是用八卦原理反解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具體表現。

你看先天八卦的那個橫道,連續的橫杠代表陽,三條就是純陽。斷開的橫杠就代表陰,三條代表純陰。除了乾是完整的三條橫杠,坤是三條斷開的橫杠外,其他六卦都是陰陽摻雜的,說明它們都是由乾和坤演化而來的。

比如這個離卦。

離卦,可以理解為"麗"。是最美麗的一個卦象。

為什么呢?《易經》里說離的物象就是清晨初升的太陽,日出的景色是非常漂亮的,象征著希望和美好。

與離卦相對應的是坎卦。

坎卦,坎的物象是一個深窩,太陽都照射不到的地方,深窩下面很冷。就地面來說,它是陰中至陰,陰到極點。離呢,是陽到極點。《羅經透解》里說得很清楚,"離、坎"這兩個點的位置恰恰說明了月亮運行的終始點都是它們--月亮運行到坎的時候,是月圓的時候。月亮的陰就從離開始生成,從離向震逆時針運行,到了坎點,月亮就圓了。從離到坎就是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就是月亮形成、變化的一個完整過程。

在八卦圖中,乾坤主上下--是太陽的運行規律,離坎主東西--是月亮的運行規律。以乾坤為依據制定的日歷叫陽歷,以離坎為依據制定的日歷叫陰歷。

這就是陰陽日歷的由來。

國外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月亮的盈虧不僅造成地球潮漲潮落,還對人類健康有很大影響,在月圓期,醫院的接診率比平常高出幾個百分點,痛風和哮喘發病率上升,并且能影響人體激素平衡,甚至引發車禍。但是產生這些影響的原因卻一直沒有找到。他們沒有從八卦入手,進行探尋。如果從卦象上來看,一方面,月圓這一天屬于陰極,陽氣勢弱。另一個方面呢,陰坎向陽離轉換,自然界在發生轉換和變化。身體呢,適應不了這種變化就有可能舊病復發。就是說不是月圓使人生病,而是這段時期隨著自然界陰陽的改變,我們的身體內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既然我們已經明白,自然界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天人必然合一,那么外部自然界大的變化必然對人體有這樣那樣的影響。

西方人研究天文是純天文研究。古東方人研究日月星辰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日月星辰與自然生命產生、生存的相關因素。中國的天文學,實際就是天文生命學。

震卦,它的物象是雨、星、辰,表現的是春天即將到來的景象。

當太陽轉到這一點的時候,大地開始暖和了,春天要到了。然后順時針,慢慢走向離。從季節上看呢,這時候就到了春分時節,真正的春天到了。

再行走,又到了兌。

兌是什么意思?上面兩點是象征眼睛和眉毛,中間的"口"是身體,下面兩條腿,合在一起就是手舞足蹈的樣子,所以兌也是很高興的意思。高興得眉風色舞,手舞足蹈,為什么這么高興?因為太陽走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大地已經變暖啦,人們脫離了一個冬天的寒冷,很喜悅,萬物都很高興,就"兌"。

悅字,左邊一個心,右邊就是兌,頭上那兩點是說高興了,一張"口",上面口沫橫飛。

中國字兒細品味起來真是有底蘊。但是現在好多字都變了,跟古代的字都不一樣了,你就看不出里面的意思了。

咱們接著往下說,太陽從兌再接著走回到乾,夏天就到了。這一圈兒就又轉回來了。

按照每一天來說呢,我們知道地球有一個自轉,每一天都要轉一圈。地球自轉呢,每一天都是從坤開始,隨著太陽從最遠的一點慢慢地向我們靠近,走到離,這時天亮了。再往上走到乾時,正好是正午,太陽離我們最近,陽氣最盛,是一天當中最熱的時候。然后又到坎,太陽離我們又遠了,陽氣變弱,陰氣變強,天就黑了。

按季節來說呢,地球公轉一周,太陽從最遠的坤點向我們靠近,到達乾點是太陽最近于我們的一點,就是夏至。夏至這一天,按節氣來說,是四季中最熱的一天。然后又繼續轉,太陽又開始一點點遠離我們。

巽卦,大地開始冷了,就是二十四節氣里面的立秋了。

巽的卦象是什么呢?就是太陽到了這個位置,萬物已經成熟了,莊稼也開始收割了,收割是彎著腰的。但他不是一個人收割,是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就是說大家都在彎著腰收割,兩個巳下面的"共"就是很多人一起共同完成這個任務。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乾、坤、坎、離處在四個正位;艮、震、兌、巽處在四個隅位,就在四個角落里。前面幾個都說到了,艮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不明白。你想想,艮字邊加一個目是什么字呢?就是眼。

艮卦,為無目之眼,是睡覺休息之物象。艮字邊加一個目是眼睛的眼,但是眼睛的眼沒有"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不見目的眼,就是睡覺、休息的時候。

太陽運行到這個點的時候,按照地球自轉的規律,相當于到了晚上10點以后了;按照公轉呢,艮時是立冬的季節,立冬了,該冬眠的冬眠,萬物都要休息了,艮就是休息的意思。大地休息的時候,也是人應該休息的時候。

等又回到坤的時候,就一圈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新的一天又降臨了。

9.奪天地造化之意的活子時

現實問題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無不法于陰陽,一天中的時辰也分為陰時與陽時。其中,子、丑、寅、卯、辰、巳為六陽時;午、未、申、酉、戌、亥為六陰時。

現代很多人亦十分重視"子時",認為這是個新舊交替的時刻,夜里的11點到1點,所以很多養生、習武之人都對這個時候有所認識,選擇在每天的這個時候練習功法。

生活中我們怎樣運用這個"子時"養生防病呢?

解讀:

陰陽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生。亥時為陰極之時,子時為陽生之時,這個時候,天地之氣機也處在陰極而陽生的狀態。

中醫人很強調這個子時,因為"子"的位置就是先天八卦中的坤位,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太陽運行一周天,都要回到坤這個點上,說明太陽的一個周期從這里結束,第二個周期又是從這里開始。所以子時,既是代表一天的結束,同時,第二天的太陽也從這個時辰開始升起。

"子"是什么意思呢?是種子的意思。子就是上一個周期的結束,下一個周期的開始。拿稻谷來說,每年的春天,農民開始播種、育苗,一粒粒的種子被埋在泥土里,慢慢地長成一個新的生命。到了秋天,這個生命成熟了,完成了一個周期,農民就把稻子收割,再從里面挑出比較飽滿的"果實",又變回一粒粒的種子,為下一年的播種做準備,就這么周而復始。

正如《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里也提到的陽氣在沉入地下、封藏水里的過程中,到了子時,一方面陽氣已經完全沉入地下,另一方面峰回路轉,開始從水中慢慢回升。所以道家稱子時為"活子時",意在一個樞機,認為這段時間是"一陽初動處,萬物始生時"。物極必反,這也是子時的真正含義。這個大的循環既是一年的規律,也是一天的規律。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在矛盾的最尖銳處,總會峰回路轉,而善于抓住"樞機"的人總是高手大俠之類,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我們人也是一個小宇宙體,與天地之氣機的變化總是息息相關。就是說人的身體內部和宇宙、太陽這個星球的法則是一個原理,共同活動在天地間。陰氣極至之時正是元陽初生之時,也就是人體內的元陽之氣開始萌動之際,先天之精在這個時候自然萌生。這時,借天地陰陽交變之機煉化精氣,就有奪天地造化之意。這時是進行煉精化氣的最佳時機,所以古人提倡練子時功。

當然我們不是提倡大家都來練子時功,但是如果還想在子時養生,怎么養呢?我建議大家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靜候"的狀態最好,你的意念、思維或行為都有所關照,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總之,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只要有體會就有收獲。

10.中醫治病就是調節人身的陰陽平衡

現實問題:

陰陽的原理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開篇就說得很清楚"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陰陽是構建和諧人生的美好樂章,陰陽是支撐生命的頂梁柱,陰陽和諧是健康與快樂的源泉,陰陽是中醫理論的核……陰陽互為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力量。

解讀: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句話的意義深遠,不僅講出來了一年里的陰陽變化和萬物的生長情況,也道出了我們人體一天的變化規律。有心人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陰陽變化,就是體溫變化,當然這個變化是很小的。大了也不可以,超過正常體溫幾度人體還受得了嗎?

在北方的鄉村,我們會經常看到母雞抱窩的現象,母雞用自己的體溫來孵小雞,這個溫度是非常嚴格的,否則就孵不出小雞。也有農婦在熱炕上"假裝"母雞孵小雞,這個溫度就很難了,有經驗的農人就會用手反復調整位置,挪來挪去的,才能保證孵化率。

我們人體的溫度也有個標準,溫度高了,溫度低了,陰陽都要失調,這就是病。中醫治病的道理非常簡單,是以偏救偏,用寒來治熱,用熱來治寒,以其達到陰陽平衡,溫度正常了,病也就好了。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除掉外力所致的外傷,人只有三種病:一種是陰陽力引起的冷熱病;一種是五行,也就是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引起的疾病;一種是精神問題引發的疾病。

中醫的精神--就是人的"太陽"--為首要地位,陰陽是第二位,五行是第三位。

我們僅說陰陽力這一個問題,這是生命的力量,這個力的作用也最為重要。自然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都需要這個生命的力量。陰陽力越大,物質的變化、發展的范圍越大,速度就越快。如果陰陽力小的話,相對的物質變化發展的范圍就越小、速度就越慢,比如老虎與烏龜的陰陽力。

每一種生命,不管高級、低級,都是一個獨立整體,都有自身標準的物質結構、機能作用。都受自然條件、自然規律控制,都有其固有的發展、變化范圍、規律和速度。而重要的是,每一種生命都有適合自己生長的溫度,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特定的體溫。高級生物與低級生物需要的溫度不一樣,低級生命的溫度適宜低級生物的生長,如果這個溫度升高了,低級的生物就會死亡。

比如猿是低級的,人是高級的。低級的猿類要想變成高級的人類,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體溫,體溫不改變就沒法達到高級的人。所以,進化首先要改變溫度。溫度一改變,原生物必然死亡,進化就必然終止。而我們知道:太陽和地球的本質、距離不變,地球上的陰陽規律就不會變,自然規律不變,地球上的生命就要按照固定的范圍、規律和速度生長、發展、變化。

我們將陰陽力、冷熱力放到我們的身體里面,回歸到中醫的世界里,那么中醫在其診療行為中是怎樣理解冷熱作用的呢?

清末名醫鄭欽安說過這樣的話:"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好的中醫人應該在陰陽寒熱的辨識上下功夫。假如不辨陰陽,寒熱也辨不準,那就是等于草菅人命,慢性殺人,也就是古人說的庸醫殺人不用刀!因為沒有熱,你給去熱,受害的就是人體的陽氣。

比如大家經常愛說自己上火了,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等等,是真的上火嗎?還是經絡不通?或者寒極生熱?這個時侯,糊涂大夫一上來就用寒涼的藥物清熱、消炎就是最大的錯誤。實際上我們又回到了陰陽的問題上來了,人體里面之所以有正常的溫度、舒服的狀態,是因為有陰陽力在相互制約,相互克制。這個陰陽力既是生長力,同時也是約束力,它將萬物的生長、發展、變化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今天說的"溫度",就是易經中的陰陽量化。

所以只有知道了陰陽,才能醫治人的冷病和熱病。中醫治病救人,首先治陰陽,救生生命力。生命力正常了,人就正常無疾病了,健康就恢復了。這才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根本大法。

一、開辟道法自然的天地

1. 自然是無限的過程

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境為什么會是這樣?生命又是怎樣產生的?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乃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西方人自始至終都在有形的具體物質中去探討。古代的中國人卻推崇那至高無上的道。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形無象,無限大有,無疑代表無限的自然過程及其中無限的相互作用。老子深刻地領悟到了道的存在,并解釋為“有物混成……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盡管他借廣義的物而論道,仍然被誣為主觀唯心主義。惟《管子》的理解最接近老子,并能通貫有無而發人深省:“道在天地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大千宇宙,無窮無盡,萬象更新,無始無終。自然處在無限的運動之中,杳杳渺渺,無邊無際,浩浩茫茫,涵蓋八荒,至微至著,至隱至顯……面對這紛繁復雜的萬千變化,如果我們想簡單和諧地把握自然的真諦,則需要把自然看作一個過程。自然過程是無限的運動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總和。這種作用的總和才是自然真正的本原, 而同時又是結果。自然不是如今所謂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如此,是無限自在。無限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無限的變化,在無限的相互作用中有數、序、類的規律可循,而無限的變化又各處在態、勢、象的境界之中。于是,便有形、氣、象展示著多彩的世界,而以神、氣、形顯現著生命的奇跡。

《類經。攝生類》中載:“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之以明,雷雨風云得之以旋,四時萬物得之以生長收藏,何非之所為?”廣義的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囊括宇宙,包羅萬象。因此絕不是指具體的物質,而是指無限的運動方式。生命之氣則指各類生命運動方式。陰陽之氣、五行之氣、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等均屬生命運動方式的歸類。氣和則生化,氣化以順,乃合于道。和能生物,同則不濟。相反和諧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新的運動方式,相同是沒有意義的。“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兩類相反的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自始至終是一切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載:“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術數即數術,與算術相對,但算術被后世稱作“數學”,因此易發生概念的混淆。既然算術被稱作數學,那么數術應稱作數道,方能區別其標本主從。數學描述物質結構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數道描述自然過程的時間方式與作用關系。陰陽、三元、四象、五行、六氣、八卦、九宮等均屬道之數,即自然運動之數。數的作用規律則表現為序。《周易》太極、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組成二元序列。二進制是其序列演進的數學表達。揚雄《太玄經》三元、九州島、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等組成三元序列。三進制是其序列演進的數學表達……

類是關于運動方式的歸類。態是關于變化方式的描述,勢是關于變化屬性的描述,象是關于變化顯現的描述。《素問。陰陽類論》有“陰陽之類,經脈之道”,即以類述其理;《素問。示從容論》有“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即以類述其法;《素問。疏五過論》有“比類奇恒,從容知之”,即以類述其診;《素問。征四失論》有“不知比類,足以自亂”,即以類述其治。縱向的序列與橫向的類別交互作用,形成了自然和生命過程中無限的作用關系。包羅萬象的陰陽、三元、四象、五行等歸類是我們認識自然和生命過程中各類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變化態勢象的基本數序。數、序、類與態、勢、象縱橫交錯,經緯運變。同氣相求,同數相應,同象相類,同類相感。所以,我們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可以條分縷析地認識這紛繁復雜的相互關系和作用過程。

釋家以性為氣,以相為象,統稱為性相。《大智度論。第三十一》謂:“性言其體,相言可識。”《法華經。方便品》謂:“知是相,如是性。”這是說性是本,相是可識別的表現,通過相可以了解性。程頤《易傳序》謂:“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微不可見的是自然原理,宏大可見的是變化之象。二者一源,不可分割。理氣數象,渾然無間,見其象而知其理,致廣大而極精微。童中州和陶淵明《神釋詩》謂:“天運無停機,萬象自昭著……而我居其中,動息有理數。”生命與自然過程一樣,有理,有數,有象。以取象比類,知氣運數理。恰如司空圖《詩品。雄渾》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于是,我們如果能夠超出具體事物中所人為限定的主客體界限,而進一步看到一切主客體關系中都存在著統一運動,以及其與它類方式相互作用的規律性的內容,那么我們所認識的過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原理與道、氣、數、序、類、機、化、態、勢、象的概念范疇,及其所表達的觀點和方法,就具有了普遍的、一般的意義。其實,光學家在研究光的運動方式的共同性時,并不計較發光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物理學家在研究擺動的共同特征時,則不必同時深入了解擺動物體的結構與功能。要求中醫改變自己的認識領域、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從“樸素”“自發”起步去重新解決西醫已經解決了的人體結構與功能問題,是無端強加于中醫的痛苦而災難性的脫胎換骨的任務。由此可見,立足于過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原理去認識中華醫道,不僅具有緊迫而重大的現實意義,并且具有深遠而偉大的歷史意義。

2. 世界是簡單和諧的

世界是簡單和諧的,它將帶給人類簡單和諧的理論。從哥白尼到愛因斯坦,許多遠見卓識的科學家都曾堅定不移地懷著類似的信念,畢生為之奮斗。然而,遺憾的是,人們總是企圖以精確的定量形式,去追求世界的平衡和實現理論的統一。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就曾以其似乎無可辯駁的實驗事實向人類宣告:“凡是可能測量的,都要進行測量,并且要把目前尚無法度量的東西,變成可以測量的。”這-實證論的科學思想,至今仍然被大多數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可動搖的科學研究方法。

古代的中國卻以道論自然和生命的過程性本原,以氣論過程的運動方式和相互關系,以數論運動的時間方式和作用關系,并用數、序、類及態、勢、象等簡單的概念范疇去描述復雜的自然過程和生命過程中的千變萬化,從而形成了與西方近現代科學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和理論綱紀。《周易》則內涵至簡至易。《易。系辭》中載:“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簡從。”如陰陽五行數序就是道的實用范疇,是描述自然過程中各種運動方式相互作用的至簡至易。至簡才能通用。因而其不僅可以簡單地把握自然過程中的各種運動節律,而且也是認識生命過程必不可少的基本范疇。其不僅可以展示現代理論物理中關于閉合空間、動態量子化彎曲空間和靜態量子化彎曲空間運變的全過程,而且也可以實現對現代生命科學中關于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描述。氣作為運動方式,則可包容物質、能量、信息。數、序、類、態、勢、象亦如此。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是由“實物”和“場”兩部分組成。“自然界或生物體的場和實物雙重構造原理”被看作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原理之一。物理學中的任何場,都不是能夠看得見或憑一般感覺可以感受到的實在物。它被認為是呈現為一種力或能而無處不在,所以也必然以力或能的形式存在于生命中。然而這一認識盡被醫道中運動方式、宇宙數理、形氣陰陽、開合聚散等理論所包容。相對論創始人畢生致力于統一場的研究,但沒有成功。隨著現代科學向物質縱深領域的挺進,科學家們一再企圖重新點燃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希望。正如物理學中的“場”被認為具有作為最富魅力的概念一樣,囊括場、信息、時空等的“氣”的概念,無疑將具有深遠的自然、生命與社會之道的意義而席卷未來。

中國人把自然和生命過程中的簡單性與統一性稱作“唯一氣耳”。這里同時即包括了宇宙信息的連續性,如把人看作小宇宙等。中醫通過對經絡俞竅的作用而實現對生命過程的統一協調,就是本于宇宙乃至生命信息的連續性原理。中醫望診、脈診、聞診及耳診、手診、足診及其相應的治療方法,也是本于這一原理。至于統一性原理所包括的同類事物的一致性和同步運動的共和性,更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中均有著充分的應用。

《荀子。王制》中謂:“神明博大以至約。”我們從自然的簡單性原理出發,立足于自然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更能宏觀地把握運動的一般規律,從而由宏及微,由隱至顯,見微知著,出神入化。中華醫道就是在認識到自然與生命及其各種運動方式的共同性以后,根據自然的簡單性、統一性、連續性原理,而通過取象比類、從容綜合,以審時度勢、把握病機。清代醫家費伯雄所撰《醫醇剩義》中謂:“疾病雖多,不越內傷外感,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余者去之,以歸于平,是即和法也,緩治也……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許許多多最偉大的發明和驚心動魄的創造正是從這“平淡之極”開始。

又如導引按摩、推拿點穴、熱療浴療、拔罐刮痧等就是提供了一些極其簡單而易于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攝生和治病的方法。這些方法作用于復雜的生命活動過程,可以實現對人的所謂亞健康態的調攝和疾病過程的調和。包括生命信息的驅動,生命能量的利用,生命物質的轉化,乃至生命力的激發,生命態的躍升,都會在簡單的作用過程中得以實現。就象簡單的針刺通過對經絡、俞竅的作用,調和人的生命活動過程,而起到對疾病的治療作用一樣,二者都是這一自然的簡單性原理的應用。道在于一。大一統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醫道千古不易的自然觀、生命觀、思想律和方法論。

3. 宇宙是時空的運變

《墨經》關于“宇,彌異所也;宙,彌異時也”的論述,是中國人對宇宙范疇的最精辟的見解。道作為過程,與時間觀念緊密相連。關于時間的定義,至今仍困惑著西方學術界。其實,時間就是自然空間的運變。正如有物質就有暗物質,有粒子就有虛粒子,有空間就有虛空間一樣,有時間就有虛時間。時間是自然空間的節律性運變,虛時間則是自然空間的非節律性運變。自然空間所包括的虛空間與實空間、合空間與開空間,即分別屬于醫道中先天氣與后天氣的范疇。例如,閉合空間的動態能禁閉量子與靜態能量子則分別屬于醫道中元精與元神的范疇。生命空間與自然空間相通,其運變則為生命過程。醫道的生命原理遠非有形的具體物質結構的科學所能取代。中藥的時空效應遠非可見的生物化學實驗的藥理所能包容。

牛頓描述的絕對時空,受到相對論思潮的否定。伽利略變換的相對性,已接近分析時空。愛因斯坦描述的相對論時空,就是分析時空。而普郎克描述的量子論時空,卻是共和時空。時空因果關系是量子物理與經典物理(包括相對論)的基本分歧。共和時空統攝分析時空。這樣就不難理解,醫道的過程性原理對結構性醫學的超越,醫道的方法論原理對分析性醫學的超越。現代科學已知微觀粒子的波動性是超時空的,而魂神意魄志是對生命之神信息控發過程的分類描述。這樣就不難理解,醫道中生命之神與氣對形的超越,以及神藏和氣藏對形藏的超越。也就是說經絡藏象之道可包容器官結構之學。而不應以器官結構之學毀滅經絡藏象之道。

一維時間方式是不可逆的,但三維空間形式是可逆的,從而為我們提供了治療一切疾病的可能性。恒變的時間態勢是不同的,但空間態勢卻可部分相同,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取象比類方法的現實性。任一時間包涵全部空間,任一過程包涵全部結構,從而為我們提供了道氣數序理論的超越性。赫拉克利特說“萬物流轉不息”,蘇格拉底稱他們是“流動的人”。但古希臘人這一原始的悟性,卻缺乏賴以發揚光大的氛圍。如今以實驗研究方法,以物質結構理論,對中醫的解釋、驗證和改造,竟然是重復那遙遠的歷史。這與巴門尼德以物質一元論對赫拉克利特的批判驚人地相似。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老子的“無中生有”與“其中有信”,震撼古今而石破天驚。態勢的差異產生信息,信息保存著歷史的記憶,時空運載著全部的信息。以態勢的差異及其運變程序定義信息,使信息超越了物質與能量的世界而進入了多維時空的領域。信息是記載和控發突變的因素,力是推動和協調變化的原因。信息是過程的歷史存在方式,力是運動的現在存在形式。能量是力的作用形式的變換,質量是物的結構分析的參量。

對信息的發生、驅動、傳遞、反饋、演變的控制即是“機”。“機”是信息發生與控制的綜合概念,只是半個世紀前西方尚不知信息。《莊子。至樂》中謂:“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此即闡明了信息的時空屬性。《莊子。天地》所述的“機”,則是對信息的控發。五代譚峭《化書》中載:“轉萬斛之舟者由一尋之木,發千鈞之弩者由一寸之機。”機不僅指信息的控發,而且包括對物質、能量的控發。知機就是把握信息。嘗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診治之道顯然在于調理病機、調動生機,而不在于辨證分型、協定處方。《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是診治之道的根本原則。中醫病機不在定性、定位、定量,而在求因、求屬、求勢。

時空運載著過去的有,延續著未來的無。老子的“有生于無”及“無生有”,就包含了過去的有生于過去的無,未來的無生未來的有。時空范疇直接導出了因果范疇與同異范疇。因果是佛教傳入的術語,中國古代稱做故然。《墨經》中首論其義:“故,所得而后成也。”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與變化的時間先后分為因果。所以,因果是過程的時間性與連續性的反映。先為因,后為果。自然因果的連續性形成自然范疇的時序。即《素問》所謂“因時之序”。攝生及診治之道皆順應四時陰陽,遵循時、日、月、年之節律。五運六氣循環往復,客主加臨,更是診治之綱紀。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態勢差異的先后屬于因果范疇。如以病態為例,則生命活動的失中、失和、失通為因,所累及的運動方式如藏府、經絡、氣血津液等為屬,病機的變化屬性如局勢、趨勢、時勢等為果。因為有失中、失和、失通的變異,所以有虛實、寒熱、燥濕的局勢。失中則出現虛實,失和則出現寒熱,失通則出現燥濕,水濁、痰飲、食積、瘀滯、結聚、癥瘕皆為不通所致。審病之局勢,反其勢以治。虛實者反而中之,寒熱者反而和之,燥濕者反而通之,余皆類推。病態因果的連續性形成病機范疇的時勢。溫病三焦、衛氣營血、傷寒六病都是關于時勢的描述。因而也屬于時間范疇的階段性的病勢。審病之時勢,守其勢以治。各適其時,不失先后,相反和調,因勢利導。

同異是過程的空間性與局域性的反映。同為類,異為別。自然同異的局域性形成自然范疇的類別。以病勢為例,病勢同異的局域性形成病機范疇的趨勢,內外表里、上下升降、開合聚散都是關于趨勢的描述。因而也屬于空間范疇的相對性的病勢。審病之趨勢,引其勢以治。趨于表者汗而發之,趨于里者攻而泄之,趨于上者引而越之。治道之法,不外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調其勢以使其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異是思維的基本范疇,比較是認識的主要方法。同異反映了時空方式與時空態勢的普遍相對性與普遍聯系性,人類應該確立普遍相對和普遍聯系的觀念。普遍相對性和普遍聯系性反映在人類的認識領域內便構成了無數的范疇。不同的范疇就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佛經中有“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借喻每一個小的事物中,都擁有各自的境界,都包涵著普遍的真理。哲學家狄慈根說:“一切事物既是小的,又是大的;既是短暫的,又是永恒的;……”這是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闡述了普遍相對性和普遍聯系性的原理。恰如費爾巴哈所言:“自然界沒有始點,也沒有終點。自然界中,一切都在交互影響,一切都是相對的;一切同時是效果,又是原因,一切都是各方面和對方面的。”西方哲學思想向古代中國的趨近,從未引起中國主流學術界的注意,但現代物理學的革命卻以洶涌澎湃的浪潮席卷而來。

二。 展示生命之神的光輝

1. 人與自然的相通應

“盈縮之期,不盡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防病治病,攝生益壽,形成了獨特的中華醫道,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世界。由于它的興起和發展與群星璀璨的中國古代文化密切相關,因而具有鮮明的東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古往今來,以防治疾病、攝生益壽為宗旨的中國各家理論,無不用天地人合一,神氣形合一,以及全息運動、過程調控的觀點來認識人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并用陰陽五行、經絡臟腑理論來闡述生老病死的規律。從而把精、氣、神作為人之三寶,確立了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益氣養形、積精全神的攝生之道,以及辨病求因、審機論治、圓通活法、神用無方的診治原則。這一思想與西方立足實體病因、病理的防治理論和措施完全不同。

中華醫道不僅把人看作是統一的生命過程,而且把生命和自然也看作是統一的運動過程。《素問。寶命全角論》中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就是說人與宇宙不僅發生于共同的自然本原,而且遵循著共同的時空法則。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宏觀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構成了中華醫道獨特的思維模式,反射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奇異光輝,表現出先人認識能力的卓絕與過程理論的雄渾。

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統領了中華民族文化和道學體系達數千年之久,因而也成為醫道的生命原理與指導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協調統一。人與自然之所以和合為一、動靜相隨,其根本原因就在人與自然共處于不斷的全息運動之中。自然的變化必然伴隨人的變化,自然變化的時空節律必然也是生命變化的時空節律。如司馬遷所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四時陰陽的節律性變化于是成為中醫四時攝生、四頻率診、四時病證、四時治法及四時藥物采集的原理。其它時空節律可依之類推。正因為如此,中華醫道才根據上述自然原理,引入描述自然過程的概念范疇體系,并與攝生及診治的實踐相結合,使之成為自己的理論基礎。

《荀子。天論》中載:“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中國人一貫主張順應自然變化的節律以調和陰陽氣血,通導經絡臟腑,并配合調理飲食、起居、運動、呼吸、意識,以及行氣、導引、按摩、針灸、藥物等方法,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壽。如《靈樞。本神》所言:“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老子。第五十二章》中謂: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疑身殃,是謂襲常。”能觀察微妙的自然和生命過程才稱做精明,像嬰兒守著母親一樣純真柔弱才稱做剛強。運用自己生命之神的靈光,重與自然之道的精明相合,才不會給身體帶來災難,這就是所謂遵循了常道。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載:“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種以適應自然、清靜淡泊、保養真氣、內守心神為基礎的追求生命自我和諧的根本性的攝生教育,比渥太華宣言和雅加達宣言早出數千年之久,而該宣言提倡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曾使全世界為之振奮,從而改變了人類現代衛生工作的方向。

“人與自然相應”是《黃帝內經》的指導思想。順應這一原理是醫道的基本法則,違背這一原理是患病的根本原因。《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就是順應自然、生氣通天的過程。虛無清靜,志意內守,運氣調神,內外合一,服食天氣,通達神明等,已全面揭示了調攝生命活動狀態,實現神、氣、形合一的醫道的精髓。

2. 生命狀態的中和通

生命活動狀態在于通,順宇宙大化流行之性而通,應陰陽四時五行之序而通。由于生氣通天,所以專一精神、服食天氣而通達于神明。由于內外相通,所以運身開竅、通竅行氣而調理神機。《靈樞。九針十二原》謂:“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竅的開合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機制,生命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五臟與九竅、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通達皆不離于此。運身開竅必賴于意靜而專。形動而圓則氣通,意靜而專則神通。以意運形,以形運氣,意到氣到,氣到力到。診治之道亦如是。

《周易》中載:“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物生為化,物極為變。開合屬兩極,所以稱做變。變化無窮則通,通則久。無處不通,無時不通。但通的實現有賴于中和。人與自然相通,運動于開合、聚散、出入、升降的往來不窮之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合相通,實現了其神、氣、形的合一通達,才能夠從根本上消滅疾病,促進生命過程的自我發展。

生命活動狀態在于中。相傳當年廣成子對黃帝講了攝生之道后,又特別強調說:“多知為敗,貴在守一。”而老子對道的理解卻更加精辟,他說:“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神氣形相合守于一,清靜無為則守于中。而孔子以不偏不倚為中。如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則可:“唯精唯一,允執厥中”。所以說:“道之于中庸而止矣。”中一之道,通天徹地。極左而右,極右而左;極上而下,極下而上;極陰必陽,極陽必陰。離一失中,則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則遺害無窮。在那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孫子以剛論兵,老子以柔論道,孔子力倡中庸,共鑄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之鼎。而剛柔相濟、抱一守中卻是中華醫道三位一體的理論淵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七損八益”,即為扶陰抑陽的中和之道。七為陽,八為陰;體屬陰,用屬陽。陰宜常培育,陽不可太過。陰陽作用的最佳狀態,表現于陰陽交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式。著名的古希臘黃金分割律就是這一自然數理的反映。同時也正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原始的審美意識的再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動態的合一中和與靜態的等量平衡無異于天壤之別。

生命活動狀態在于和。自然與生命共處于全息、開放、非線性、非平衡的和諧有序狀態。得其和為正,失其和為邪。失和則為病,得和則無病。“養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其本即在于生命過程的和諧。中國人從來就非常重視“和神導氣之道”,始終不逾地追求那神、氣、形的合一與和諧。從而不僅“去世離俗,積精全神”,且能“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當西方思想界在肉體和靈魂之間挑起了人為的戰爭,印度神話中由于強迫拆散“神我”和“自性”而產生了世界大分裂時,古代的中國卻在形氣相感、神形合一的意境中,領悟到那人天通應、道氣同生的統一與和諧。

中和諧調不二,才能相反相生。和能生神,和能生氣,和能生形。生命的和諧狀態就是健康,生命的失和狀態就是疾病。陰陽和調是攝生的重要原則,調和陽陰是治病的根本大法。自穩、自調、自控、自組、自和是生命的本能。醫道的目標就是要促進其自穩定、自調節、自控制、自組織與自和諧。和是自然以及生命過程的運變機樞,也是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傳統精神。詩人聞一多說:“大江黃河流著和諧。”

實現生命狀態的中和通在于靜。道動而體健,德藏而用靜。天行健,自強而不息,天用靜,藏德而不止。道為體,德為用。體不能弱,用不可過。用靜則無窮,太過則難久。《老子》中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體用,有無相生,清靜中和為利,太過不及為害。《莊子。在宥》中引廣成子謂:“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形動而勿勞,意靜而勿妄。無為即無妄為,無欲即無妄欲。忘意忘念,無我無物,則心神頓開而腎志先行。清靜保持了生命活動的和諧狀態,清靜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相通合一。進入和諧有序的狀態,并把其推向合一的極致,才有可能調動生命的潛力,才有可能化腐朽為神奇,從而實現其全面自由的發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的基本原則,因而也應該是醫道的基本原則。

3. 神氣形的協調統一

生命以神、氣、形為三元。形為有形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活動的載體,“形者生之舍也”;氣為無形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氣者生之充也”;神為靈慧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活動的主宰, “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本經訓》中載:“神明藏于無形。”《禮記。樂論》中載﹕“神則無體,理如幽深。”神之大,以其隱形藏景小,超然無累,恍惚不測,精微難見,總萬變以經緯,妙一機而轉移,超形氣之外而其跡不露,盡變化之極而其功莫窺。攝生與診治之道,以神為至極。《莊子。知北游》中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氣上通于神,而下承于形,升降出入,開合聚散,動靜消息,生生化化,是神形之樞,是生命之本。攝生與診治之道亦基于氣。

陰陽之氣與經絡藏象等都是以描述神氣運動方式為主的概念。陰陽不是內部結構的對立,不是樸素的和自發的,不是原始哲學,也不是說理工具。陰陽是兩類相反的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及其狀態和表現。其作用關系是同氣相求,異氣相害;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同象相類,異象相別。陰陽是存在,是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普遍存在(三元、四象、五行、六氣、八卦、九宮等亦如是)。但為甚么西方人始終未能發現陰陽,乃是因為陰陽存在于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領域里,是運動方式的概念,是作用關系的概念,是綜合分類的概念,而并非具體的物質。西方人總是企圖在具體的物質領域中去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本原。正如其已深入物質結構的超微觀世界,也未能發現經絡藏象的存在一樣,乃是因為其遠離了體現過程、方式與相互作用的神氣運動,在改造物質世界,奪取物質財富的勃勃雄心中,竟然迷失了自己。

經絡不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也沒有具體的物質結構和形態。在實驗室里和顯微鏡下尋找經絡物質基礎的努力是我們長期以來推動的一塊西西弗斯巨石。經絡是神氣的游行出入,俞穴是神氣的轉輸交會。《靈樞。九針十二原》開宗明義言:“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所謂的經脈循行路線和俞穴的具體位置,是生命活動的概率現象,也就是神氣游行出入、轉輸交會的概率現象。生命能量、信息的發生、動力、傳遞、反饋、演變都可表現為經絡俞穴現象。但以傳遞為主要表現。其傳遞的時空形式為點點激發、點點成線、線線歸竅、總竅在心 (為神藏、氣藏之歸屬),而并非依賴血液等具體的物質和具體的流通渠道。

藏為隱,象為顯,藏與象皆有神、氣、形之別。五臟不是五種組織器官,而是五類最基本的生命運動方式。把五臟按照取象比類的方法進行五行歸屬,是在“人與自然相應”的思想指導下,分類把握五類生命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規律。《黃帝內經》中就有神藏、氣藏、形藏之稱。中醫重神氣而輕形器,所以對五類神氣的認識最得造化之天機。如果必須用現代語言作出翻譯,才能使人們理解的話,那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氣之五臟的分類歸屬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反饋、協調方式可歸屬于肝,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導、動力方式可歸屬于心,一切生命活動的演變、運化方式可歸屬于脾,一切生命活動的傳遞、轉輸方式可歸屬于肺,一切生命活動的發生、控制方式可歸屬于腎。神臟的五行分類歸屬亦與此相通,生命信息的控發運變等盡在其中。西醫九大組織系統縱觀人體結構,中醫神氣五臟歸類橫觀生命過程。二者網狀交叉,相反相成,和諧互補,分合會通。

掌握生命狀態中、和、通及以靜御動的原理,就會在與自然相合的同時,實現人自己神、氣、形的協調統一。經絡臟腑、營衛氣血則隨之和諧合一。養形當須益氣,益氣必先保精,保精貴在凝神。老子主張守中實內,意在不偏不倚,無太過,無不及,藏而不泄,守而勿耗。也就是通過上述原理和方法,達到凝神、保精、益氣、養形的目的。診治的目的與方法亦無外于此。而且以神診與神治為上。

《素問。八正神明論》中所載“神乎神”,即指診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診。《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所載“治之極于一”,“一者因得之”,即指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得一”就是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神形合一、標本合一均為道。《中藏經。察聲色形證決死法》中載:“要在臨病之時,存神內想,息氣內觀,心不妄視,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斷死決生,千無一誤。”所以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湯液醪醴論》中的“神不使也”,“標本不得”;《素問。寶命全角論》中的“一日治神”,“必先治神”等,均一脈相承。潛心內視,自在如一,出神入化,神用無方,始得醫道之真諦。

生命過程作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生命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不可控過程,只有意念、呼吸、形體活動是可控過程。但后者對前者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一機制,既是重要的病因,又是醫道的原理。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自身調理和協助病人調理。如從清靜到入定以調意,從吐納到胎息以調息,從按蹻到導引以調形,從砭石到針灸、從湯液到方藥以調人等。此猶如現代系統科學中所謂以顯態系統調節隱態系統,并力圖實現從動態量子化彎曲空間向靜態能閉合空間的回歸,亦即古人所謂“從后天返先天”。老子說:“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三。 實現認識史上的奇跡

1. 中西醫的根本區別

當近代科學技術的浪潮以磅礡的氣勢席卷全球,沖決了一切與之不相容的傳統理論的堤壩的時候,歷史卻驚異地發現,在世界的東方存在著一個人類認識史上的奇跡。中華醫道以其絕異于西醫學乃至整個近現代自然科學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及其卓越的實踐效果而頑強地自立于世界科學之林的對面。它幾乎完整地保存著東方文化的精髓,并對未來科學的革命性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近代西方醫學在人體結構、生理病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在生命過程、作用關系的認識方面卻難以與中國相比。16-17世紀新興的西方近代科學把人看作是一臺機器,神奇的生命活動最終被直觀地歸結為機械運動或物理、化學變化。伴隨著19世紀的三大發現,開始出現了生物醫學模式,即從生理、病理的角度看待人的健康與疾病。然而依舊把人體的各個系統、器官看作是各自獨立、各司其職的機器部件。直到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憲章,確認健康是一種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滿狀態,西醫學才在認識上開始實現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這一新的醫學模式的確定,被譽為對醫學研究發展是一次認識論的革命。

然而,這種所謂整體系統的醫學思想,不僅早已在中醫和民族醫學著作里得以充分地闡述和發揮,而且中國人還早已將其包容于自己高屋建瓴的醫道之中,從而在研究對象、思維方式、認識方法、概念范疇等方面與西醫學出現了根本性的區別。這是由于中國人早在四千五百年以前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并將這“人與自然相應”的思想貫穿于醫理之中,把實現神、氣、形合一,促進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作為醫道的最高原則。

和諧運動的多維時空,魔方一樣的無限宇宙,展現了千變萬化的自然過程和縱橫交錯的認識領域。世界不是由基本的“建筑材料”所構成,生命不是由嚴格的定量關系所決定,醫道不是由客觀的形式邏輯所論證。面對生命的奇妙,感悟神氣的交融,那古代的中國致力于生命過程與作用關系的追求,而把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分析還原留給近代的西方。這是思維活動的兩種方式,這是人類精神的殊途同歸,這是研究對象的雙水分流,這是創造領域的異曲同工。不同的研究對象和思維方式,產生了不同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相反互補才能和諧,具備特色才能存在。就像那古希臘的雕塑,以其莊嚴肅穆的形象,永遠屹立在世界藝術的殿堂一樣,它把那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留給繪畫,而把那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留給文學。

西方醫學是以人體結構、物質基礎、功能形態為對象,運用實驗研究、還原分析、定量求證的方法,建立起來的形式邏輯、公理體系、極向定位的分科研究之學。中華醫道是以生命過程、運動方式、相互作用為對象,運用取象比類、從容綜合、參悟玄機的方法,領會通達的時空運變、數序關系、穩態調控的合一中和之道。

中醫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生命過程,及其各種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西醫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形體結構,及其器官組織細胞的菜單現。中醫的目的在于促進生命過程與方式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和諧;西醫的目的在于進行人體結構與功能的醫療輔助、醫療干預、醫療替代。中醫認識病因,以運動方式的失和為主;西醫認識病因,以物質性致病因素為主。中醫認識病機,以生命過程與方式的異常生化及其狀態屬性為主;西醫認識病理,以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異常改變及其定量指標為主。中醫治療,采取調理氣機、平和氣態、引導氣勢的方法;西醫治療,采取消除病因、糾正病理、切除病灶的方法。中醫是治人之道;西醫是治病之學。中醫是過程之道;西醫是結構之學。中醫是演化方式之道;西醫是存在形式之學。中醫是生命過程演化方式之道;西醫是人體結構存在形式之學。

2.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

孔安國序《尚書》,以“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大道即自然與生命之道。醫以自然與生命之道為本,是為大道無疑。《周易》、《老子》、《黃帝內經》當為現存之三墳雄文。章虛谷以醫為小道,仍知流而不失其源。千秋道統,天下誰御?削足適履,去長就短,替換概念,改弦易轍,廢道棄數,斷根絕命……千古學案,世間誰罪?恰如林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中所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圣已遠,其術晻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如此痛惜這一歷史性失誤,申明了作者以大道為本、學術為末的價值標準。又謂:“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已為幸矣!”竟然發出這樣沉重的感嘆,表露了作者對醫道異化、瀕臨失傳的深憂遠慮。

《黃帝內經》中用“道”字269次,其中多數是以本原、過程、相互作用的涵義出現。并反復強調天道、地道、人道及醫道、診道、治道。“學”字只出現過4次,而且還是為了說明道與學的關系及區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學需要一天一天地增加知識,悟道必須一天一天地減少舊學。道是無限的自然過程,氣是無限的運動方式,數是時間方式和作用關系的反映,象是運動方式和作用狀態的表現。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描述有過程、狀態、結構的不同。《黃帝內經》中就曾反復比較神、氣、形的相互關系。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所載:“粗守形,上守神。”中醫概念和理論主要是關于過程、方式、狀態的描述,西醫概念和理論主要是關于結構、功能、形態的描述。

中西醫不同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根源于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華醫道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水乳交融,從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世界觀。中國人以與自然相聯系的方式追求生命的本原,以與社會相聯系的方式探究心靈的奧妙,終于感悟到生命本身擁有調整一切失和的內在機制,從而具備了可以防治一切疾病的能力。中國人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生命活動過程,鍥而不舍地致力于開發那生命的根。

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就是要實現生命過程與自然過程及社會過程的協調統一,從而進一步實現生命過程中神、氣、形的和諧合一。攝生在于調攝人的神、氣、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過程的和諧發展。治道在于調整人的神、氣、形,以求糾正人的生命過程的失和狀態。所以中醫“治病救人”,實際上是“治人祛病”。通過激勵人的神氣調控能力,引發人的自在突變機樞,使其達到和諧有序的生命活動狀態,從而實現祛除邪氣、化解疾病的目的。氣得其和則為正氣,氣失其和則為邪氣。邪氣就是生命活動的失和狀態,正氣就是生命活動的和諧狀態。中醫治人所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難以被西醫或所謂科學解釋的神奇效果,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人們往往把不受意識支配的人生過程,特別是這種過程的必然性稱作“命運”。而病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卻也正是那不受意識所控制的過程。中華醫道在攝生和治人中所要激發和促進的就是這一非自控過程,而不以協助或替代意識所能干預的過程為主要目標。所以說中醫不是治病的醫學,而是治人的醫道。中醫治人而病自治。人為本,病為標。由此可見,所謂維護健康、治療疾病不僅是醫生的工作,更是每一個人自己的職責。每一種疾病都是自身生命運動失和的表現,每一種疾病都能夠通過自身的調整來治愈。每一個人都握有化解一切疾病、保持終身健康的武器。醫生的任務只是促進其失和的生命過程的自我和諧。大匠示人以規矩,而不能示人以巧。《素問。湯液醪醴論》中載:“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中醫不僅是所謂“應用科學”,而更重要的是生命之道與自然之道,同時也是精神文化與社會藝術。《黃帝內經》及后世的經典著作為我們營造了夢幻般的詩情畫意的氛圍,為實現人類心理的協調與精神的和諧,提供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與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特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文化是社會交流傳承的信息體系,規范和引導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包括攝生和診治行為。思想、精神、歷史、信息是人類文化的靈魂,語言、符號、音律、圖像為其主要表達方式。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多強大,就對醫道的影響有多強大。文化在攝生和診治活動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華民族文化在中華醫道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醫道通于大道,亦通于人道。關于那醫道的社會原理及其應用,雖然常被人們用“自然科學”之劍來橫加斬殺,但是中華醫道自然、生命、社會大一統的原理,卻永遠是人類精神本質的光輝體現。

綜上所述,中華醫道以道、氣、數、序、類、態、勢、象的基本概念范疇體系所描述的自然過程及其各種運動方式之間普遍的相互關系,以陰陽、五行和藏象理論所反映的各種生命運動方式之間生克制化的相互作用,以經絡和病機理論的類似反應概率的語言所展示的生命活動圖景,從根本上摒棄了機械論、還原論的世界觀,而獲得了動態的生命的深刻體驗。運用過程、方式、相互作用的原理,引入自然之數、陰陽五行序列以及相反和諧的思想,確立自然、生命、社會合一,以及神、氣、形合一的目標,對我們認識人的生命過程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領悟中華醫道經天緯地、貫古通今的智慧,從而指導其攝生和診治的實踐活動,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3. 中華民族的大智慧

既雕既琢復歸乎樸,法天貴真不拘于俗。中華醫道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中,流淌著中華民族洋洋大觀的思想先河。拋棄道、氣、數、序、類、態、勢、象等基本概念范疇,曲解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二級概念范疇,異化攝生、診道、治道、方劑、本草、針灸等三級概念范疇,是動搖、離散、取代和毀滅中華醫道的根本途徑。所以本文重點從醫道的原理,以及其概念范疇體系進行了簡單的論述,從中已可見其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其輝耀千秋的中華智慧之光。

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中,阿波羅是日光與理智的象征,阿波羅傾向一直影響著西方哲學和科學。他們認為中國人更具有俄爾甫斯的神秘。一些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家,甚至如人所共知的《物理學之道》的作者卡普拉,都稱其為“東方神秘主義”。這是由于種族特性、思維方式、文化背景、社會歷史的差異,使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國所致。而信奉文化一元論的西方學者,卻企圖徹底否定一切與之不相同的任何其它文化。中醫則被說成是“不科學”。因而被認為應該替換其概念,改易其理論,從屬其技術,提取其藥物,即全方位地進行“科學化”、“現代化”,實現其向國際的接軌。

接軌則必須同軌,同軌則必須轉軌。例如把“氣”解釋成“精微物質”,是退回到阿那克西米尼“氣是實體”的觀點,恩培多克勒就曾認為“氣是物質”,稱其本體為“以太”。“陰陽等量平衡”的學說則是退回到恩培多克勒關于“健康是相反成份之間的平衡”的觀點。把五行解釋成“五種物質”或“物質元素”,把五臟解釋成五種組織器官,甚至還低于他的被亞里士多德稱作“四元素”的學說。古希臘人把濕干冷熱狀態當作本體。但也被后來的人們說成是“四種物質”。其與畢達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這樣一來,中醫就自己使自己落后了自己所謂的“現代醫學”兩千多年。所以就必須要從其原始的出發點奮起直追,重復其漫長歲月中經歷過的一切艱難險阻。

古代西方人走出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徘徊在中世紀的黑暗里,文藝復興的大潮將其推向分析的時代,科學革命的巨浪使其重返綜合的世界。現代中醫學卻似乎要離開《黃帝內經》,深陷在全面異化的旋渦里,千難萬劫地欲補其微觀分析之短,窮追不舍地重復其客觀定量之苦。然而,認識的分析性與實際的綜合性卻導致了醫學理論及其指導的實踐與生命運動及其演化的過程尖銳對立。《孟子。梁惠王》中載:“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狀緣木而求魚也。”以這樣的方法追求這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找魚一樣。

由此可見,不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淵源,就無法理解中華醫道的原理。不解決對自然、時空與生命的認識,就無法知曉中醫所描述的對象、概念和范疇。不懂得取象比類、從容綜合與參悟玄機,就無法意會中醫的思維方式、認識方法和實踐方向。不澄清中西醫認識論、方法論、目標論的根本區別,就無法挽救中醫所面臨的被替換、被取代、被消滅的深重危機。不完成對中醫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的現代表述,就無法自立、自強而實現二十一世紀東西方的文化交會。這是歷史的期盼,也是未來的召喚。

針對實驗研究的對象,按照人為規定的程序,借助儀器設備、動物模型,依據客觀標準、定量分析,只能了解有形的具體物質結構,處理有限的形式邏輯問題。而生命之神與自然相通,順應自然和生命過程的無窮變化,一切反邏輯的創造都是生命之神的本能。創造是人類的大智慧。李約瑟博士大聲疾呼古代中國是“世界發明搖籃”,稱《周易》為“萬有概念寶庫”。而巴特克則認為“《易經》令人驚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碼同《周易》的結構密吻”。

中華醫道的原理,遠遠超越西醫及現代中醫學,甚至整個近現代科學體系。而現代科學革命的新挑戰卻與之日益趨近。麥克爾遜-莫雷試驗和黑體輻射挑戰經典物理,測不準原理和不對稱性原理挑戰實驗科學,突變論挑戰進化論,信息論挑戰物質論,協同論挑戰分析論,大爆炸挑戰相對論,……包括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混沌論、耗散結構理論、超循環理論、宇宙自足理論、生命自組織理論等的崛起,這一歷史大轉折的本質,是狀態論挑戰結構論,最終將是過程論挑戰實體論,中國古文化挑戰近現代科學。由于相對論與量子論引發了二十世紀風暴,世界才開始真正崇拜《周易》與《老子》;通過理論物理震撼推動的第三次科學革命,西方才開始重新認識《黃帝內經》。

人們批評科學史家庫恩的歷史主義科學革命論忽視了文化傳承的歷史作用。豈不知這正是符合了西方科學的革命性,因而理所當然地會忽視了東方文化的傳承性。革命論適用于西方科學,傳承性適用于東方文化。反者道之動,道者反之動。反的運動方向恰恰是道。現代科學的每一次反之動都是一次向東方道的回歸。這正是革新與傳承的相反互補與相反相成。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把結構領域的每一次重復實驗當作向國際接軌的科研成果,西方在狀態領域的每一次全新挺進都成為震驚世界的偉大發現。

有人屢屢攻擊中醫死守傳統,以為用所謂“現代科學方法”(恰恰是現代科學革命的對象)進行改造才是發展。豈不知西方醫學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由分析到綜合,從四體液說到人是機器,從細胞生物學到分子生物學,走過了一條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在革新中建構,在革新中發展。而中華醫道由宏及微、由隱至顯、由無及有、由一至萬,從《黃帝內經》的形成到《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從金元各家的爭鳴到明清溫病諸子的崛興,走過了一條肯定之肯定的道路。在傳承中運用,在傳承中包容。這是人類認識的不同對象、不同方法、不同道路。但人類是兩條腿走路,只能一者在前,一者在后。用庫恩的話說,必須固執己見,至死不悟,只有當其潛力窮盡的時候,科學的革命性變革才會到來。亦有人致力于將后面的一條腿連根挖斷,但那只是造成一時一地的哪怕是巨大的混亂與災難,而人類智慧相反相成的認識史永遠不會終結。

英國的伯特蘭。羅素著了《西方的智慧》,其中沒有給“東方的智能”留下地位。他們認為:西方的哲學傳統不同于東方人想出來的哲理。只有希臘文明中,哲學運動和科學傳統攜手前進。正是這種雙重傳統,才形成了西方文明。我們認為:東方的道德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哲學與科學。只有在中華文明中,自然、生命和社會之道融會貫通。正是這種至大一統,才形成了東方文明,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偉大的智慧創造偉大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醫道的復興必將為人類未來文明的誕生作出巨大的貢獻。

【若您對佛、道、儒、易、醫、兵、書、禮、樂等文化知識感興趣,特邀請您訂閱微信號 zatan5,與我一起讀書研學!顯諸仁,藏諸用。歡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號:cangzhuyong(藏諸用)

上一篇: 中醫之五運六氣有神奇的預測功能嗎?《黃帝內經》如是說
下一篇: 八字正變巧拙,《命理秘傳》教你一眼辨命運吉兇
最新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濠投影仪_瑞士TRIMOS高度仪_尼康投影仪V12BDC|量子仪器 | 二手注塑机回收_旧注塑机回收_二手注塑机买卖 - 大鑫二手注塑机 二手光谱仪维修-德国OBLF光谱仪|进口斯派克光谱仪-热电ARL光谱仪-意大利GNR光谱仪-永晖检测 | 阜阳在线-阜阳综合门户| 学校用栓剂模,玻璃瓶轧盖钳,小型安瓿熔封机,实验室安瓿熔封机-长沙中亚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首页-瓜尔胶系列-化工单体系列-油田压裂助剂-瓜尔胶厂家-山东广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PC构件-PC预制构件-构件设计-建筑预制构件-PC构件厂-锦萧新材料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 | 大通天成企业资质代办_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_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_无人机运营合格证_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 轻型地埋电缆故障测试仪,频响法绕组变形测试仪,静荷式卧式拉力试验机-扬州苏电 | 手机存放柜,超市储物柜,电子储物柜,自动寄存柜,行李寄存柜,自动存包柜,条码存包柜-上海天琪实业有限公司 | 青岛美佳乐清洁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油烟管道清洗|酒店|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厨房|青岛油烟管道清洗 插针变压器-家用电器变压器-工业空调变压器-CD型电抗器-余姚市中驰电器有限公司 | 校服厂家,英伦校服定做工厂,园服生产定制厂商-东莞市艾咪天使校服 | 骨密度检测仪_骨密度分析仪_骨密度仪_动脉硬化检测仪专业生产厂家【品源医疗】 | Safety light curtain|Belt Sway Switches|Pull Rope Switch|ultrasonic flaw detector-Shandong Zhuoxin Machinery Co., Ltd | 安规_综合测试仪,电器安全性能综合测试仪,低压母线槽安规综合测试仪-青岛合众电子有限公司 | 集装袋吨袋生产厂家-噸袋廠傢-塑料编织袋-纸塑复合袋-二手吨袋-太空袋-曹县建烨包装 | 脉冲布袋除尘器_除尘布袋-泊头市净化除尘设备生产厂家 | 不锈钢管件(不锈钢弯头,不锈钢三通,不锈钢大小头),不锈钢法兰「厂家」-浙江志通管阀 | 警方提醒:赣州约炮论坛真的安全吗?2025年新手必看的网络交友防坑指南 | 江门流水线|江门工作台|江门市伟涛行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 CTAB,表面活性剂1631溴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上海升纬化工原料有限公司 | 坏男孩影院-提供最新电影_动漫_综艺_电视剧_迅雷免费电影最新观看 | 智能风向风速仪,风速告警仪,数字温湿仪,综合气象仪(气象五要素)-上海风云气象仪器有限公司 | 岩石钻裂机-液压凿岩机-劈裂机-挖改钻_湖南烈岩科技有限公司 | 筒瓦厂家-仿古瓦-寺庙-古建琉璃瓦-宜兴市古典园林建筑陶瓷厂有限公司 | 设定时间记录电子秤-自动累计储存电子秤-昆山巨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依维柯自动挡房车,自行式国产改装房车,小型房车价格,中国十大房车品牌_南京拓锐斯特房车 - 南京拓锐斯特房车 | 上海电子秤厂家,电子秤厂家价格,上海吊秤厂家,吊秤供应价格-上海佳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AGV无人叉车_激光叉车AGV_仓储AGV小车_AGV无人搬运车-南昌IKV机器人有限公司[官网] | 京港视通报道-质量走进大江南北-京港视通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 广东成考网-广东成人高考网 | 耐高温风管_耐高温软管_食品级软管_吸尘管_钢丝软管_卫生级软管_塑料波纹管-东莞市鑫翔宇软管有限公司 | 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2025新澳门全年免费,新澳天天开奖免费资料大全最新,新澳2025今晚开奖资料,新澳马今天最快最新图库-首页-东莞市傲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东亚液氮罐-液氮生物容器-乐山市东亚机电工贸有限公司 | 控显科技 - 工控一体机、工业显示器、工业平板电脑源头厂家 | 产业规划_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投资选址及规划招商托管一体化服务商-中机院产业园区规划网 | 首页_中夏易经起名网| 北京森语科技有限公司-模型制作专家-展览展示-沙盘模型设计制作-多媒体模型软硬件开发-三维地理信息交互沙盘 | 山东活动策划|济南活动公司|济南公关活动策划-济南锐嘉广告有限公司 | 山东商品混凝土搅拌楼-环保型搅拌站-拌合站-分体仓-搅拌机厂家-天宇 | 合肥通道闸-安徽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厂家-安徽熵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废气处理_废气处理设备_工业废气处理_江苏龙泰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