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友在陽臺上種的8種盆栽水果,花盆也能養出吃不完的果子
94 2025-07-17
陜北渾厚的黃土地上,丘陵溝壑密織如網,民居以窯洞居多。
不知從哪年哪月起,先民的穴居習俗在陜北落下深根。在一座座山坡前,剖崖鑿洞,安上門窗,就成了一孔孔冬暖夏涼的窯,成為陜北人生生不息、悲喜共溶的家。
土窯洞修鑿容易,但窯內墻壁難以粉刷,易堿化,窯面經風化雨蝕常整塊整塊地駁落,如遇洪災或山體滑坡,其坍塌之危總是毀滅性的。后來,在土窯洞外接一圈磚石拱洞,這樣既加固了窯洞,又比過去的土窯美觀了許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窯洞由掘土修造逐漸轉為用磚、石在平川箍建。磚、石窯洞既秉承了土窯洞的優點,又克服陜北箍窯洞了它的缺陷,成為陜北人較為理想的住宅。直到如今,平房、樓房的大量興建都無法替代陜北人屬于自己的窯洞。
俗諺有“箍窯蓋房,一世最忙”,箍窯是家中一件大事,按照傳統觀念,窯洞箍得怎樣,關系到子孫后代吉兇盛衰大事。因此,箍窯必請風水先生看地勢、定方向、擇日子來選定。現在的選址大都趨向實用,選擇向陽、背風、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石窯洞的修建通常以三孔窯洞或五孔窯洞為一組修建的較多,四孔、六孔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語。窯洞一般深 8-12米,寬高為 3 米左右。選定窯址后,一般先劈山削坡,開出一片平地,作為工地和未來的庭院,隨后依著山壁挖出四條深 1.5 米的巷道作地基,(注:以三孔窯為例 ) 俗稱窯腿子。一般中腿窄,邊腿寬。然后用石頭把地基砌起 1.5米高的石頭墻,也叫起腿子。接著用木椽搭建半圓的拱形架子作窯坯子,在架子上放上麥桿、玉米桿等覆蓋物,再抹上泥巴緊固,這道工序稱為支穴。另一種則是在依靠山坡底,生挖出窯 洞形狀的土坯子,然后在土坯子上插石修建,等到合龍口后,再慢慢挖出土坯子,稱倒窯石旋,土挖盡新窯即成。接著在搭建好的坯子上插石頭片子,即坂幫。這道工序又分幾步,插上一米高這段叫頭幫,以上稱二幫,二幫、安口(即在窯洞弧頂砌石頭)、添叉(即在兩個窯洞相接的倒三角地帶添砌石頭)、套頂(即在三孔窯洞頂以上加蓋的第一層石頭),同時進行并完成。這時在石頭插的窯坯上灌大量泥漿直至滲透不下后再墊上兩米厚的土層,邊填邊夯,用石碾壓平。最后搬掉木椽架子,石窯的雛形便顯現。
合龍口一般在中窯舉行,即在套頂時在中窯窯頂留下一塊石頭的缺口,謂龍口。
要在合龍口石頭旁掛一雙紅筷子,一管毛筆,一錠墨,一本皇歷,還有主人準備一個裝有五谷(即小麥、谷子、高梁、玉米、糜子)的紅布袋,以及五色布條、五彩絲線,這一切都有講究,也就是祈求文星高照,家庭和睦、六畜興旺、五谷豐登、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中窯兩邊貼紅對聯,舊時多寫“合龍又遇黃道日,修建正逢紫微星”,“風抬頭三星在戶,龍合口五福臨門”等,現在寫“合龍正遇艷陽日,修建喜逢大有年,”“新窯新居新氣象,好山好水好風光”等。在此之前,主人還要跪在中窯口前進行“祭土”,也有叫“謝土”(即主人端著放有香、黃裱、酒壺、酒盅、米糕奠酒、獻食叩頭)。待時辰一到,匠人把準備好的物什放入合龍石下抹上水泥砌好。此時,鳴放鞭炮,也有吹奏嗩吶助興,匠人站在中窯頂上一邊撒五谷雜糧、硬幣、針包、糖、花生、饃等,一邊口中唱著合龍口的歌詞:一合龍口再不開, 家添人口外添財, 窯里窯外喜氣生, 天神地仙降福來。 一撒東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方戊已土,匠工無忌,主家無忌, 天無忌,地無忌,姜太公在此, 百無禁忌, 大吉大利!
窯下的人群爭著去撿拾,當地人稱這為“撒福祿”。據說,搶到硬幣的人將交上好運招財進寶,而撿到針包的人日后一定會成為繡花能手。儀式結束后主人宴請工匠和幫忙的親戚朋友,酬謝他們的辛勞和慶賀窯洞主體的竣工。飯罷主人給匠工一塊被面,其它小工親朋一件汗衫、線衣等紀念品。來客或送賀賬,或念祝詞,或送喜錢。(合龍口儀式陜北基本以此為準,個別地方在一些細小環節上略有不同)
合過龍口,才做窯頭(即在窯洞頂部安挑樁、壓水檐石板)墊腦畔、倒窯石旋土、裱窯掌、盤炕、做鍋臺、墊腳地、粉刷、安門窗。安門窗尤為重視,講究“腰三漫四”,一般講究當天做好的門窗當天安裝可以,而做好的門窗當日不安裝,如果再安則要另擇良辰吉日。門窗安好后,主人貼紅對聯鳴炮祝賀,同時相謝工匠一塊被面或幾十元錢做為心意。入住前,也有安土神的舊俗,在窯前焚香燃紙,叩頭致誠。意為祈求窯洞平安人畜太平。
主人喬遷居住新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紛紛前來祝賀,謂暖窯。暖窯多在晚上舉行,但是下午二、三點開始先吃白面饸饹招待陸續前來的親戚朋友和村里鄰居。前來賀喜的人拿一瓶酒兩盒煙,也有拿一塊肉,稱為添財。晚上八、九點鐘,一陣鞭炮聲后,大家在酒席上盡情的暢飲說笑,有的即興唱起酒曲兒:進了主人家, 把咱眼看花。 新門亮窗貼窗花, 窯洞四壁白灰刷。 親朋好友樂哈哈, 叫老兄,你聽話, 一年更比一年好, 光景日月人人夸。
真可謂酒暖人心,人暖家庭,歡歌笑語,熱氣騰騰,夜闌方散。
世事變遷、新舊更迭,陜北一茬又一茬的窯洞以其廢興記錄了陜北人生存發展的歷史,更將陜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滲透在這無言的物證之中。漫長悠久的歷史蘊含了華夏祖先最早的文化思維,炎黃部落的文明之光就在這里開啟。窯洞保留的原始人類的生存方式延續下來,這是亙古如期的穎悟和燦爛。
窯洞中隱寓著陜北苦焦悲壯的境遇,也體現了歡悅和興奮的氣韻。寬厚深沉的黃土地上,純樸勤勞的人民,正一如既往地在窯洞里品嘗和體驗著耕耘、收獲、情感、夢想和生命。
關注陜北民歌微信公眾號(sbmg66)
看更多【陜北民歌-往期內容】
隨時免費看更新,請點擊下方“訂閱”,訂閱↓↓↓陜北民歌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