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把運氣都掃沒了 春節大掃除必知十大風水禁忌
61 2025-07-18
祖輩生活在閩東(即福建東部,狹義上的閩東俗指福建省東北部寧德地區)一隅,逢年過節自然少不了走親訪友,一溜兒高矮胖瘦的近親遠親干親齊齊整整地圍桌而坐,便是親緣聚齊,格外有面子。一年一個樣兒的小孩,總是認不全的親戚,層出不窮的稱謂,熱鬧之下一時興起便向長輩追問“我有干爹干媽嗎?怎么從沒見過?”,方得知原來自己尚在襁褓中時,就已經成為了一棵大樹的小孩。這聽起來像個魔幻故事的開始,卻只是閩東“拜干親”風俗圖景中的一隅。
拜干親習俗是我國流傳千年的保育傳統,據考證最遲在漢代即已出現,至今仍綿延于民間,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認干爹干媽。在閩東地區,拜干親可是門大學問。
一、為何拜干親
通常而言,拜干親在閩東山區是命理文化的一種延伸,小孩兒初誕必少不了算上一命。“這一算之中第一要義是看五行生克,由此判定小孩兒是否命硬,若是有克父克母的潛在風險,少不了得尋一戶干親;第二關鍵則是用于判斷小孩兒五行是否有缺,土話講缺啥補啥,就得尋一位五行互補的干親,不過在咱們這兒,你若是缺木拜樹做親、缺土便拜靈石,也是常有的事。”一提起早被年輕人擱置的風土習俗,團圓飯桌前,家中長輩頓時來了興致。
那命理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拜干親的緣由呢?
“那是自然,比如家中小孩兒若是體弱多病、難養活,多半就會替他拜一門干親。你不就是小時候總生病,你奶奶才為你拜了從前老家村口的那棵風水樹作親。”
“也有攀親戚的,就像那《紅樓夢》里劉姥姥的女婿和王家連過宗一樣,攀高枝,但我們這里不興那個。”
“若是子嗣單薄的,為了護住血脈保兒孫平安,也有讓小孩兒拜人丁興旺的家族做干親,我記得當年柳姓是我們這一片的大族,不少人都讓小孩兒拜他們家作親。”
你來我往的問答間追憶的仿佛不是拜干親風俗,而是鄉土中人對山里孩子自成一派的照護和愿景,從生辰八字、體貌康健到人丁香火、族群興旺,山澗的水繞山轉,山里人希望以拜干親讓更多的福分隨著子孫轉。
二、自然親緣
閩東地處閩浙交界,面海背山。靠山吃山,山里人最熟悉的便是重巒疊嶂、樹木環抱、巨石森森,論起拜干親自然也少不了樹木與山石。
(一)以樹為親
圖為文中所涉閩東村莊風水樹楓樹,樹齡逾三百年,此為村民所提供舊照。
“拜樹為干親可是有講究的,不是隨隨便便的樹都有人拜,一則這樹木得有些年頭,就好比你爺爺老家村口那些百年大楓樹;光有年頭也不行,還得有些香火,一般多是各村的風水樹才有人相拜。”
“若論起拜樹為干親,一般小人兒是不用出面的,多為長輩拿著紙疊的元寶和香,替晚輩到樹跟前焚燒祭拜即可,心意到了,自然就替小輩認下這門親。”
“咱們這兒最多的便是楓樹與杉樹,拜得也多是這兩種樹,心誠的人家若是替小孩兒拜樹作干親,還會給起個與樹有關的名字,還記得你有位叫‘樹清’的叔叔嗎?他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若是再細心點的人家,還會依拜的樹種不同而將樹名嵌入名字中。”
“不過說起來當年你和你姑姑都是由你奶奶做主,拜了當年爺爺家鄉村口的那棵風水樹,那樹有性靈可是遠近聞名的,十里八鄉外也有人特意尋訪過來拜作干親。不過也就是前幾年的事,那棵大樹估計是糟了蟲害,臺風時便被刮倒,前一段時間聽鄉下的親戚說已經被鋸倒。”
雖然從未親身拜會過這位“楓樹”干親,乍一聽聞這百年大樹之死,也忍不住追問幾句,“拜過樹木作干親之后是否還需要為它做些什么?若因為種種緣由好不容易拜了樹木作干親,樹亡之后是否還需另拜他樹為親呢?”得到的回答卻平和簡單——
“拜樹木得來的親緣猶如人間親緣,生老病死才是常態,父母也從來不圖子女多回報些什么,沒有人會刻意去另拜他樹或增設規矩。”
(二)以石為親
閩東山區拜石頭作干親的自是不少,拜石頭作親的緣故有三種說法,一說如果小孩兒的生辰八字顯其“命硬”,那么便該尋石頭作干親,以避免克傷家人;又有一說認為不應為“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剛”,若是生辰八字較弱或體弱多病的小孩兒才應拜與石頭作干親;尚有一說認為拜石頭為干親是為依五行相生中“土生金”“五行缺土”等來補足小孩兒生辰八字中的五行之缺。比起村落中香火不絕的風水樹,風水石多位于相對人跡罕至之處,尋訪過程不免多了幾分曲折坎坷,但也額外收獲更多對于拜石頭為親的鄉間見解。
“拜石頭作干親的自是不少,但有人拜的石頭才有靈氣,有了香火方有人拜其作親。”
依中空巨巖而建的靈巖洞,上圖從左至右依此為福洞巖仙宮下觀、下觀內部中空祭祀處、上觀、上觀正門。
驅車至閩東清源鄉,一聽說要尋訪香火鼎盛的巨石,熱心的鄉親便引路至村垱的“福洞巖仙宮”,這是一個依巨石而建的道觀,石上石下各有一屋宇。石下一間題作“靈巖洞”,“祈禱必應求賜福,虔誠懇告保平安”,室內以巖石為屋頂,仙君塑像威立室中,而塑像后則是一條可攀爬至巨巖中空的隧道。現隧道入口由鄉民設有祭拜的香爐燭火,據觀中偶遇的老人家說,此舉重在安全防護,此入口雖封死但隧道內仍可通行。幾番交流后,老大爺明悉我們此行的來意,便言明:
“這座道觀只是依巨石而設,在民間很是靈驗,香火便旺,但這來來往往的燒香人拜的可都是仙君,而不是這巖石,也極少人拜這塊巨巖為干親。要說有人拜作干親的,只有那山坳之中的一塊‘仙巖’。這‘仙巖’也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為民眾口口相傳,巖石分兩塊,下方形似托盤,平整光滑,上方一石則如杵立于其上,傳說這上方杵狀的巖石就好像不倒翁,任你多大力去推移,只是晃動,而不倒地。那塊巖石倒是被許多人拜作干親的。我并沒有親身去推過,但據朋友尋訪歸來的說法,那塊杵狀巖石也是推不動的,傳說罷了。”
左圖為人跡可接近“靈巖”的最高點,右圖為“靈巖”遠景。
求得鄉親帶路,驅車復步行,沿著60年代農民搭建的廢棄水庫石壁一直深入山坳,村民口中的“仙巖”近在咫尺,然而環山而繞我們卻無法找到上行的山路,只得遙遙留下一張相片。
“拜石頭作干親的,聽名字就知道,多半都會嵌個‘巖’字,‘巖旺’、 ‘巖清’這些都是。”
“石頭分不分干爹干媽?咱們方言不是把巖石叫做‘巖頭母’嘛,這是一說;我也聽說過上下相疊的兩塊巖石被以公、母代指,相傳這兩塊巖石還曾自行移動位置,但隨著城區建設這些石頭早不知去了哪里,當時那兩塊巖石也是有人拜作干親的,但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左圖為閩東斗帽島仙趾石,右圖為閩東斗帽島上的巖石顯靈神跡。
閩東地區對石頭的情感與信仰不僅體現在以巨巖洞天為風水寶地、拜仙巖靈石為干親,也同樣展現在鄉民對自然的交互理解與認識中,閩東三都澳港斗帽島民即以巖壁之上石紋為漁民所信仰的斗姆娘娘顯靈神跡,亦有仙趾石、螺殼巖等巨石承載著一方鄉民對自然樸素的幻想與情感。
三、信仰與社會親緣
(一)拜神為干親
閩東地區民間信仰以女神崇拜最為繁盛,系因古代閩東受制于高山險阻、瘴癘橫行,一片蠻荒,先民祈望風調雨順、后代繁衍,其中以臨水夫人陳靖姑為代表的女神因扶危濟難、救產護胎、保護婦幼而深為鄉民信奉,諸多鄉鎮均有設臨水宮或奶娘廟,亦不乏有鄉民為保佑小孩兒平安健康、避災多福而攜果品、香燭向臨水夫人祈禱并拜其為子女的干親。
“一般來講,拜觀音娘娘和臨水娘娘為干親的都有,但拜觀音娘娘的相對較少,雖然都是保平安,但觀音娘娘是菩薩,而臨水娘娘是神,我們閩東地區普遍還是以為菩薩沒有后代,而神可以繁衍子嗣,因此更傾向于拜臨水娘娘為干親。”
(二)拜人為干親
拜人為干親是閩東地區拜干親風俗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一般小孩兒父母與交好的朋友或相熟人士若是雙方均有意,事情就成了一半,但依風俗還需盤算這小孩兒和干親之間的生辰八字是否暗合,民間也有說法認為若不慎認下八字相克的子嗣,保不齊克傷自己,一般家中老一輩對認干親比較謹慎,輕易不允許兒孫輩認下干親子嗣,畢竟認下外人的子嗣既擔了做父母的責任,又多了風水命理的風險,因此格外小心。但現在小年輕們大多不忌諱這些風俗習慣,多以讓小孩兒拜他人為干親以表明雙方之間關系的親近和睦。
區別于其他單向度的拜干親形式,拜人為干親時除非條件所限,干親之間多保持著兩代人的長期互動,但同樣以所拜干親的對象為區分。其中,拜乞丐為干親多因小孩兒患上癩頭等疑難雜癥,在八十年代的路阻山險、醫療條件極為落后的閩東山區,許多人家在束手無策之下便以地瓜米飯等粗食招待路遇的外鄉乞丐,以寄希望于借此形式保佑小孩兒能夠如乞丐居無定所一般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而拜名門為干親以期攀附的形式雖有,多為當地鄉民所不屑;但拜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以求子孫康健、子嗣繁衍則相對普遍,往往拜大姓族群為親后,還需按照其族輩分來修改字輩排行,多體現在姓名中。
時至今日,拜干親風俗在閩東地區早已隨著時事日新月異的轉變而逐漸淡出民眾生活,但對常年在外的游子而言,這別具鄉情的風俗卻好像幼年乳名,承載的不是個人記憶,而是一家人的祝愿與回憶。當離家萬里,離故鄉萬里之后,我們是否還能重拾當年老一輩鄉人面對故鄉故土的開放與熱愛,草石有靈、人與人間自由關聯,雖少不了幾分迷信或鄉野,“且陶陶,樂盡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