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迷信!家中掛照片,切記避開“3個”地方,是哪三個地方?
132 2025-07-28
雙搶,指的是搶著收割早稻,接著搶種晚稻。這個時間段恰好處于小暑和大暑時節(jié),是一年中天氣最為炎熱的時候。頭頂上太陽炙烤,水田里的水也熱得發(fā)燙,沒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艱辛。在暑假參與雙搶,要進行割稻、打稻、曬谷、拔秧、插秧、耘田等勞作,實在是累到了極點,太陽的暴曬也讓人難以忍受,皮膚被曬得黝黑,甚至能蛻下一層皮,真的太苦了,如今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雙搶的艱辛,唯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體會,要是沒有良好的體力,還真難以勝任,如今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雙搶指的是搶著收割(早稻)、搶著播種(晚稻)。雙搶時節(jié)無需收攏禾把子,收割早稻時僅割取谷穗部分,禾稈則留在田里,這種方式稱作“割把撩尖”,隨后利用脫粒機將谷粒分離出來。只有在秋收時才需要收攏禾把子。用腳踩踏的并非半桶,而是打谷機,這是我們當(dāng)?shù)氐慕蟹ê妥龇ǎ蛟S不同地區(qū)存在差異。
人懼暮年窮困,谷畏午時疾風(fēng)。寒露時節(jié)作物若未生長出來,那大概率就長不出來了;霜降之際作物若未成熟,那基本也就成熟不了了。一壟地要耕九犁:深犁三次,淺犁三次,深度適中再犁三次,田埂邊角耕不到的地方就反向犁三次。耕田時要拖著犁艄前行,耖田時雙手要靈活配合。太陽升起時不著急,落下時卻如瓜滾落般迅速。春夏秋冬四季農(nóng)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錯過,若做事不及時,就像腳踩耙子落空,步步滯后!“棒槌落地都生根”說的就是“雙搶”,也叫“趕秋”。要趕在立秋之前插完晚稻秧,春季栽秧講究一天,夏季栽秧更注重一時,尤其是插晚稻,宜早不宜遲。同樣的品種、肥料、行距,每提前一天插秧,每畝可增產(chǎn)15公斤。秧插得太遲,寒露到來時晚稻難以抽穗,即便抽穗,最后也全是癟谷。
雙搶,是在酷熱高溫的天氣下開展的搶收與搶種工作,這著實是一場對人體耐力和意志力極限的挑戰(zhàn)!在過去種植雙季稻時,雙搶的任務(wù)就是搶收和搶種。搶收要在7月底之前完成,搶種則要求在立秋前把秧苗栽種完畢。時間緊迫,任務(wù)繁重,烈日高懸,熾熱難耐,人們只能弓著腰辛苦地插秧,其中的艱辛,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我們可是有過親身經(jīng)歷的人!大家不妨想想,農(nóng)場究竟是什么?農(nóng)場就是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地方。當(dāng)年處于最興盛階段時,一個生產(chǎn)隊劃分成了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大概有18個人,這里面并不包含正、副隊長,會計,后勤部負(fù)責(zé)放牛的人員,還有生產(chǎn)隊那幾畝魚塘的相關(guān)人員、管理田間放水的人員、趕車的車把式、木工組等。每年7到8月進行雙收雙種(收割稻谷、花生、番薯,種植晚稻、秋番薯、秋花生)的那個夏季,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從開始收割一直到整個雙收結(jié)束,差不多要干一個月。每個生產(chǎn)隊有大約600畝的水田和旱地,那時候機械化耕作比較少,一場農(nóng)忙下來,我們可真是累壞了!
70 年代出生的人,都經(jīng)歷過雙搶。我小時候特別害怕雙搶,那時候家里窮,沒錢買打稻機,都是先把幾畝稻田的稻子收割回家,再去借打稻機,然后通宵打稻。那時的打稻機是用腳踩的,需要兩個人操作打稻,另外兩個人負(fù)責(zé)把稻子遞到打稻人手上。有一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我站著都睡著了,我媽拿稻子砸到我頭上,疼得很。那時候日子真的很苦,但心里卻滿是開心和快樂。
那會兒壓根不曉得五一和十一屬于節(jié)日,只清楚五一學(xué)校放五天假時正是插早稻的時節(jié),暑假放那么長是因為要進行雙搶,十一則到了收晚稻的時候!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田里的螞蟥和水蛆,被它們咬到那股子酸爽滋味,簡直成了我“雙搶”時的噩夢。相較而言,腰酸腿疼之類的根本不值一提。那時父母說得最多的就是讓我們姐弟倆好好讀書,走出農(nóng)村就不用遭這份罪了。
六七十年代,農(nóng)民著實勞苦。那時他們每日披星戴月,清晨餓著肚子去拔秧苗,到七點才回家吃早飯。上午通常是割稻,到了中午,把收割好的稻谷用手推車或是靠肩膀挑到曬谷場。下午接著去秧田拔秧苗,大概四點左右就開始插秧,一直要忙到天黑才能回家。回家后,會先到池塘洗個澡,然后再吃晚飯。
對咱們而言,雙搶至少得持續(xù)一個多月。從六月份起,就得著手準(zhǔn)備下半年水稻的秧田,翻耕田地、平整土地來打造苗床,還要進行浸種、播種、灌水、排水等操作,同時做好打藥施肥工作。通常,早稻大約在七月十號左右開始收割,收割前幾天,得把農(nóng)具和工具仔細(xì)檢修一番,以保證在忙碌時節(jié)能夠正常使用。雙搶在八月立秋前基本告一段落,但后續(xù)仍有一些少量的工作,比如田間管理、晾曬稻谷、收藏糧食、上繳公糧,還有晾曬稻草、收集稻草等,這些活兒全都是在酷熱的太陽底下完成的。
從十幾歲起便開始幫著父母到田里勞作了。要挑著農(nóng)家肥前往田間。我家所在山區(qū)的水田在收割早稻時是帶著水進行的,上午把一塊田的早稻收完,下午就得挑農(nóng)家肥到田里去,傍晚則用牛拉著六棱滾去翻整田地,把稻茬弄碎,這樣第二天就能插秧了。將禾桿草從田里拉出來也是一項耗費體力的活兒,得找個地方晾曬,曬干之后還得堆好,避免再被雨淋到,因為那可是冬季給牛準(zhǔn)備的草料。
我們在生產(chǎn)隊里割草頭,清晨起身便用扁擔(dān)去挑,早飯過后接著挑,中午飯畢還是挑,從清晨一直挑到夜幕降臨。肩膀被壓得又紅又腫,雙腿也沉重得難以挪動,到后來,哪怕一根草就能讓人摔倒。
四十年前,體驗過農(nóng)村“雙搶”時被烈日炙烤的滋味,一輪“雙搶”結(jié)束,體重足足掉了十公斤。直到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過去的事,實在讓人不忍去回憶。
鄉(xiāng)下雙搶的時光,堪稱人生最為難熬的階段。清晨五點就得起身,約莫九點在田地里吃別人送來的飯,中午一點多返回家中,下午三點前再度出門干活,晚上八點才回家。九點多還要去取水灌溉農(nóng)田,一直忙碌到深夜,拖著疲憊身軀、半瞇著眼回到家,倒在床上便沉沉睡去。
稻谷收割之后,用背夾背回家里,接著依靠人力在石滾或者長木凳上使勁拍打,稻子就會從禾梗上脫落下來,這完全依靠人力完成。后來有了脫粒機,那種打谷方式才宣告結(jié)束。我還記得小時候,到了收谷時節(jié),每天都要忙到深夜,農(nóng)民真的十分辛苦。如今,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農(nóng)民才得以解脫,沒那么累了。
經(jīng)歷過雙搶農(nóng)事,深知其中的勞累與艱辛,所以我打小就不糟蹋糧食。如今家里孩子吃飯剩下了,我會盡可能督促他把飯吃完,要是他不吃,我就自己吃。雙搶這般的勞苦,或許只有我們這些身為務(wù)農(nóng)主力的70后最后一批人清楚了。
每一年秋天過后,在完成雙季稻搶收搶種的農(nóng)事之后,農(nóng)民們便開始早早起床,拉著平板車去繳納公糧。他們排起的隊伍極為漫長,甚至能延伸至十里開外。要是早上出發(fā),晚上能空著車返回家中,那便是再好不過的情況了。每次去交公糧,都能看到工作人員用鐵釬插入麻袋,抽出后,用手捏一下糧食,再用牙咬一咬,然后極其蠻橫地說:“糧食不合格,拉回去接著曬。”那時的農(nóng)民生活,實在是充滿了艱辛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