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你別把這些放陽臺,費水費電還難用,真不懂為什么有些人買?
142 2025-07-07
如今罕王井依然矗立在赫圖阿拉城正中心,這里也是全城的最低處,井口用四方形的木板圍成,俯身看去,水與井沿相齊卻不溢出來。雖然是嚴冬,但井水依舊不封凍,泛出幽藍的顏色,井口上近年筑了一座六角形井亭。罕王井是赫圖阿拉城中唯一一口水井,自古以來城內軍民皆用此水,故有“千軍萬馬飲不干”之稱。
河蚌繪·罕王井。
自罕王井西行不遠,就是那顆老榆樹,樹枝上密密麻麻的掛滿了祈福的紅布條,樹前面還設了一個供案,上有香爐五供,不過都蓋了厚厚一層雪。樹有四百多年樹齡,相傳皇太極小時候常在樹下玩耍。清朝入關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多次來到樹下追憶先祖,到罕王井飲水思源。
河蚌繪·汗王宮
赫圖阿拉的核心建筑是汗王宮,位于古城西北,與赫圖阿拉城同時建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王宮由大衙門、寢宮、薩滿廟組成,如今的建筑都是在遺址上修復的。大衙門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頂,與沈陽故宮的大政殿類似,但體量和氣勢都要小很多,可以看成一個原始版本。我們走進大殿,發現里面布置的極為簡單,一張幾案后面是張木頭龍椅,兩插著八面龍旗,代表著滿洲八旗,僅此而已。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這里登基稱汗,定國號為“大金”,年號天命,中國歷史上一個嶄新的王朝由此誕生,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基本統一了女真部落。
河蚌繪·汗王寢宮
汗王寢宮位于大衙門東側,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四間硬山建筑,與沈陽故宮的清寧宮格局類似。進入寢宮后,我發現屋中間沒有隔斷,沿著南、北、西三面山墻都砌了磚炕,三炕相連,這就是俗稱的“萬字炕”,滿語稱為“突瓦”。
寢宮萬字炕
萬字炕有兩個作用,一方面可以解決坐臥起居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炕面散熱來取暖。東面是努爾哈赤和大妃阿巴亥的寢室,兩人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炕上設有幔帳,擺有炕桌、火盆,一有閑暇時間,他們就坐在炕上吸煙、喝茶、下棋、嘮嗑,儼然和普通百姓生活無異。寢宮西面三間是祭祀活動的場所,西墻上掛有黃布幔帳,墻上掛著“福德靈聰”、“百祿是荷”匾額,下面設神龕。
八旗制度的正式建立
正白旗衙門
正白旗衙門位于汗宮大衙門東側高臺之上,是一處青瓦硬山式四合院,正房五間,從建筑外觀來看應為當年原物,檐下的青磚全都褪盡了棱角,木質房柱也紋理清晰。一旁的看門人證實了我的推斷,該建筑上世紀一直用作村辦公室和知青宿舍,后來又做了小學校舍,幸而一直保留到現在,是赫圖阿拉城中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原始建筑。
滿洲八旗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將原先的四旗擴大為八旗,原名稱冠以“正”,新編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即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制度臻于完備。正白旗旗主為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當年他就在這間里屋處理政務,衙門正房設有皇太極和孝莊皇后生平展,寥寥幾塊兒展板,大都是從《太宗實錄》摘出來的。近年來以孝莊和皇太極為題材的清宮戲五花八門,戲說和傳奇充斥銀屏,但真實和演繹還是有相當大出入。
赫圖阿拉文廟
赫圖阿拉文廟位于古城東南一座高崗上,與西南角的普覺寺(關帝廟)遙遙相望,形成了文東武西的格局。文廟建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與周邊的普覺寺、地藏寺、顯佑宮等一起被稱為“后金七大廟”,是清初最早修建的一批廟宇。我們從欞星門進入文廟,院落里面很空曠,一座硬山青瓦大成殿孤零零立在臺基之上,里面供奉著至圣先師孔子的塑像,東西配殿都鎖著,看起來里面也沒什么東西。據說當年文廟比這個規模大的多,復建后建筑體量縮水了。
赫圖阿拉薩滿神殿
文廟的建立在清初的統一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后金軍由單純的武力征伐向“文治”轉化,開始了逐步漢化的過程。此前努爾哈赤征服的僅為落后彪悍的部落軍隊,而此后他的目標是擁有先進文化制度的中原王朝,于是“漢化”不僅是他主動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文廟落成的三年后——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誓師告天,宣讀“七大恨”討明檄文,率步騎兩萬向明朝發起進攻,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征程。
我們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永陵,位于赫圖阿拉城西北方的啟運山下,這里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家族的傳統墓地,埋葬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父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等長輩親眷。
永陵大門
永陵前面沒有設置石像生和華表,正門為正紅門,門里是木柵欄結構,為滿族帷帳的遺風。進入大紅門,面前并排是四座一模一樣的碑亭,這是陵寢建筑中極少見的格局。碑亭陸續建于順治年間,從左至右,依次為努爾哈赤的:父親顯祖、曾祖父興祖、六世祖肇祖、祖父景祖的碑亭。
永陵碑亭
碑亭后面的甬路通向啟運門和啟運殿,由于修建于清初草創時期,陵寢建筑顯得樸實而粗糙。啟運殿后面的墳圈里依次排列著六座墳頭,上層為四帝四后之墓,下層為叔父伯父之墓,墳頭上還挑著白紙,與普通人家的墳塋一般不二,永陵附近分布著大量的滿族村落,他們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后裔,從前還經常有村民們來這里上墳燒紙。
永陵寶城內
據說這塊祖墳是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選定的。當年覺昌安背著父親福滿的骨灰行經此地,想去找個小旅店住下,可是背著骨灰是不讓住店的,他只得把骨灰暫時埋在山坡前一棵榆樹下面,誰知第二天來尋找時卻怎么也挖不出來了。覺昌安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就這樣因陋就簡的安葬了父親,這里就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祖墳。
永陵地形圖
大清立國后,祖陵得到了格外重視,順治年間擴建了陵園,將后面的土山改名啟運山,在當年榆樹前面修建了永陵的享殿——啟運殿,因怕破了風水,永陵中的先祖們都保持了當年的坑穴,連地宮都沒修。有清一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后九次親到永陵祭拜,不料同治初年,那棵老榆樹因雷擊失火傾倒,砸毀了啟運殿的屋頂,從此清朝國運一蹶不振。如今在永陵西配殿的一角,還保留著古榆樹的一大段樹根,供后人憑吊。
永陵享殿
從永陵出來已而夕陽在山,我們踏著覆滿積雪小路前行,同行的朋友告訴我,今天最高氣溫是零下29度。當年的這種氣候下生活的八旗兵民自然有著非同尋常的意志和戰斗力,也難怪歷史上大多數的統一戰爭都遵循了由北向南的路線。從地理上來看,建州女真緊臨中國和朝鮮兩大文明圈,在長期接觸交往中深諳了中華文明的制度與典章,再結合滿洲特有的兵民合一的高效的動員力,率兵入關、一統中原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