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流水擺件讓你房間更有活力
105 2025-07-07
長白山的樣子
長白山在中朝邊境地區(qū),是東北最高的山,達到了2691米。不過,它最高峰并不在中國,而是在隔壁的朝鮮,海拔為2749米。長白山物產非常豐富,比如盛產人參、貂皮、鹿茸等等。很早的時候就有關于長白山的記載,比如《山海經》中就把長白山稱作為不咸山,《新唐書》把它稱作太白山。為什么現(xiàn)在叫做長白山呢?主要還是清代的時候,官方史書延續(xù)了《金史》中的說法。在當時的金國,長白山已經成為了圣地,經常會有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比如1193年,金章宗就祭祀過長白山,排場非常宏大。立仗800人,行仗500人,禮節(jié)極為復雜繁瑣。
清政府下的長白山
滿人是金人的后代,建立了大清以后,長白山就因為是圣地,所以被封禁起來,不與其他人到長白山去。另一方面來講,清軍入關以后,整個關外是十分空虛的。內地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紛紛跑到關外去討生活,當時順治還是允許這樣做的。
清政府有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就是總是想給自己留退路,私心太重了。清政府看到很多人跑到東北去了,害怕他們改變當時東北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畢竟東北可是當時滿洲的根本之地畢竟有朝一日中原大亂,他們能夠逃亡東北。所以,當時的滿人還要維持滿族騎射的習慣。
為此他們在1900余里線路上修筑了柳條邊,嚴加防范。不過前面說過長白山物產太豐富了,因此即使封禁了長白山,還是有人偷偷的進去。所以清政府都對擅闖禁地的人都有很嚴厲的處罰措施。比如如果有人雇傭別人去挖人參,被發(fā)現(xiàn)后,都要發(fā)配到云南充軍。如果個人只是挖人參,一兩以下,仗責六十,徙一年。達到五十兩的,仗責一百,流放三千里。
清朝的皇帝對長白山都是頂禮膜拜的,從未深入其中。但是隨著一些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很多外國列強相繼入侵,東北的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甲午戰(zhàn)敗以后,日本便控制了朝鮮。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長白山等地的管理,特意設立了臨江縣。光緒三十年的時候,東三省的總督徐世昌還特意派劉建封去勘查長白山。他對長白山的調查,是有史以來最為全面的,第一次揭開了這座圣山的奧秘。
風水寶地“長白山”
據(jù)說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身背父親的骨灰到處尋找埋葬之地。當他來到長白山的余脈啟運山時,因得到一位神秘老者的指點,說這里是龍脈,將祖先的骨灰葬在此地就能夠保佑子孫千秋萬代。努爾哈赤于是就把父親的骨灰埋在了這里,隨后又將其祖父,曾祖父等祖先的骨灰也埋在了這里。如今這里就是清永陵。
有人說長白山這里就是大清的龍脈,是滿族的發(fā)源和興起之地,所以才封禁加以保護,唯此才可以保佑大清江山社稷永固。我不知道長白山有沒有龍脈,但我知道這里是祖墳的所在,就算是現(xiàn)代人對祖墳也是相當看中的,萬一祖墳遭到破壞,而導致大清運氣沒有了,找誰哭去啊,后悔也來不及啊!也有人說,當年努爾哈赤率領十三鐵騎打遍中原無敵手,還把女真等部落都平定了,又征服了蒙古,這其間,肯定還掠奪不少金銀財寶。
在對大明進攻之前,就將所有的寶藏埋進了長白山,以防萬一打不過大明,還可以以此來東山再起。然而,時至今日,長白山里到底有沒有寶藏,現(xiàn)在誰都不知道,畢竟誰也沒挖到過啊!但是相關傳說卻一直流傳著,就如云頂天宮,它是否存在沒人知道一樣。
長白山是人參的主產地。
第二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效益,長白山作為人參的天然主產地,順治年間做了封禁長白山之外的政令就是設置了給清朝政府貢獻貢品的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采人參。
據(jù)記載,清太宗年間人參的產量就達到了十多萬斤,而一斤人參折白銀25兩左右,這一年就有三百萬兩銀子的進賬。我們看《紅樓夢》中,人參依然是貴重物品,王夫人要買上等人參也需要20多兩,還不一定有好的。
長白山作為人參的主產地,人參資源非常豐富的。清朝政府封禁的長白山,也是牢牢將人生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就好比鹽運一樣。當然封禁的也只是主脈,其余支脈都是參客來往的場所。但每年清政府發(fā)放的采參許可只有二三百人。所以小范圍的去進行人參的采掘,是政府許可的行為,這樣封禁長白山也并不都是所有人不可以進入。除了皇家和官員之外,采參客也是政府許可的。
大清認為長白山是滿洲的龍脈。
順治皇帝即位之后,雖然年幼,還是立即頒布了一道命令:從即日起,封禁長白山。不許任何人等隨意出入。而這一道政令,直到咸豐年間才被廢除。而52年之后,清朝滅亡,所以近現(xiàn)代很多人都說,主因就是在于咸豐帝將清朝的龍脈給解封了,所以造成清朝的滅亡,其實這完全站不住腳。
當初順治帝將長白山封禁,確實有其意義,主因在于女真族起源于長白山,所以長白山一直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而作為其興起之地,加入朝廷的保護,更可以增加清朝正朔的歷史可信度。可以說封禁長白山,從政治方面來講是有其非常大的政治意義,可以增加清朝皇室的儀式感。
自封禁之后200年間,滿清政府只有在皇家祭祀的時候,才會有皇帝和官員進入,其他人都嚴禁進入,除了有限一些采參客!
大致幾個原因:
一 獨享長白山的經濟利益。
東北有三寶,即人參、貂皮、烏拉草(也有說是鹿茸的),而長白山是東北三寶之一的人參的天然主產地。據(jù)史料記載,在清太宗也就是皇太極時期,長白山每年的人參產量超過10萬斤,當時一斤人參的價格為25兩白銀,光是長白山的人參收入,每年就能給清政府帶來超過300萬兩白銀的收入。
為此,順治帝在封禁長白山時,還專門設置了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在東北地區(qū)搜集烏拉草、鹿茸、貂皮、松子以及人參等東北特產。
而且順治下令不準漢人到長白山地區(qū)偷取人參,違者重罰,比如偷人參一兩以下的,打六十大板,然后關一年;偷人參50兩及50兩以上的,要仗責一百,外加流放三千里。
所以獨享長白山豐厚的經濟利益,是清政府封禁長白山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白山提供優(yōu)質兵源。
事實上,清政府不僅封禁長白山,而且整個東北地區(qū)都是禁止?jié)h人進入的,清政府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將他們引以為傲的龍興之地圈起來,利用關外的窮山惡水及林海雪原,為清政府繁衍民風彪悍的八旗兵,而長白山一直是清政府的重要兵源基地。
二 將長白山作為自己的退路。
實際上,清初的統(tǒng)治者對自己能否統(tǒng)治關外地區(qū)并沒有足夠的信心,因為相對于漢族而言,滿族的人口更少,所以清初的統(tǒng)治者需要一片風景秀麗且資源豐富的地區(qū)作為自己的后勤保障之地,一旦統(tǒng)治被終結,可以退回到長白山修養(yǎng),以圖東山再起。
三 封禁長白山還是為了保護祖墳。
相傳,努爾哈赤的父親去世后,努爾哈赤背著父親的骨灰四處尋找埋葬之地,后來在長白山一帶遇到一位風水先生,他告訴努爾哈赤,此處乃是龍興之地,將先祖的骨灰埋葬于此有助于保佑子孫。后來,努爾哈赤就把父親的骨灰埋葬于此,之后努爾哈赤又將自己的祖父及曾祖父等12位長者的骨灰埋葬在長白山,也就是現(xiàn)在的清永陵。
四 長白山可能藏在數(shù)量驚人的財富。
清軍入關后到處搜刮民脂民膏,搜刮了數(shù)量驚人的財富,除了將一部分用于享受外,剩下的就被秘密運到長白山。例如,清廷滅亡后,有一份關于長白山的絕密檔案“意外”失蹤,之后張作霖、(小)日本、沙俄等都紛紛組成所謂的科考隊出現(xiàn)在長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