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風水之門廳走廊風水禁忌!一看嚇一跳!
100 2025-07-03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平墳運動,家庭墳墓,家族墳塋,特定村落集中墳地等,全部推平。現在的許多人或家庭找不到父母或祖宗所在,平墳是主要原因。平墳之后,家庭有人去世,可以制棺下葬,但必須深埋,不留墳頭。
改革開放以后,喪葬管理嚴格起來。1985年,國務院頒布《殯葬管理暫行規定》,推行火化,禁止土葬和獨立建墳。各級政府執行得都很堅決很到位,具體職能工作也都很負責很認真,喪葬活動于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的制度環境下,沒有尸身,沒有墳墓,棺材也就毫無意義,所以在很長時間內,不準打棺材,不準用棺材,市面上也很少見到棺材。
1997年,《殯葬管理條例》出臺,進一步強化殯葬管理,但2012年修訂《殯葬管理條例》時,關于“禁止獨立建墳”的強制要求有所緩解和松動,一時間,神州大地冒出數不盡的墳塋。棺材生意也興旺了起來,而且規格檔次越來越高。
歷史上,棺材的形制和大小規格一直沒有官方的確定性或指導性規定,是宋元之后由民間逐步形成和規范的。所謂“一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五六七“”六七八““七八九”等,是指棺壁的厚度,即第一個數字是棺底的厚度,第二個數字是棺邊的厚度,第三個數字棺蓋的厚度。“四五六”,即四寸底板、五寸邊板、六寸蓋板。
棺材越厚,用料越粗,體積越大,花錢越多,檔次越高。
在喪葬活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棺材的形制是有變化的。宋代之前,棺材外面有槨,合稱為“棺槨”。“槨”就是罩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棺材的形狀是長方體,也沒有長寬高限制,宋以后才有“頭大尾小”“僅能容身”的規格要求。
北宋司馬光作《書儀》,南宋朱熹作《朱子家禮》,以文本的方式對包括喪禮在內的整個禮儀制度進行重新整理和厘定,并被官方采納和民間承襲。明清時期,《朱子家禮》是官方給定的禮儀規范文本。我們現在所謂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禮儀等,大體上都來源于明清時期。
《朱子家禮》對制棺的要求是:“其制方直,頭大尾小。僅取容身,勿令高大及為虛檐高足。”司馬光《書儀》有:“棺欲厚,然太厚則重而難以致遠,又不必高大占地,使礦中寬易致摧毀,宜深戒之。槨雖圣人所制,自古用之,然板木歲久,終歸腐爛,徒使礦中寬大不能牢固,不若不用之為愈也。孔子葬鯉,有棺而無槨。又許貧者還葬而無槨。今不欲用,非為貧也,乃欲保安亡者耳。”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朱熹要求棺材頭大尾小,僅取容身,戒高大攀比。司馬光說棺厚難以致遠,槨大墓空不能牢固不利于亡者,所以用棺廢槨。一般百姓人家,沒那么多錢財,今不欲用,實乃貧也。宋元之后,棺材形制頭大尾小,基本定型;一般平民百姓家庭,喪事用棺不用槨,也沿襲變為成例。宋儒從禮法的角度切入喪事活動,實現節約社會資財的目的,乃圣人也。
祖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怎樣說不清楚,但過去現在都是。人肯定是有精神和心理的,所以任何文明人種,在意識形態上都有一個精神情感的皈依之所,中國以外的民族人種是宗教,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中國人的情感歸屬是祖宗。祭拜祖宗是中國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事項,是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基點和支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祭奠父母,緬懷祖宗,總要有一個場所,是家廟,是祠堂,是墳頭,是公墓,是堂館,等等,都行。以村、鎮為單位,建設公益性公墓或祭祀堂館,不收錢或少收錢,對政府來說,不是什么難事,關鍵是怎么想怎么做。當下來說,縣級公墓,一個平方五六萬,而且價格一直在漲,農村人死不起呀。
現時生活中,絕大部分農村,一般人家有喪事,先火化,然后制棺土葬,獨立建墳,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其實是無奈之舉。
不建議制棺用棺,也不建議獨立建墳,希望大家認同,更希望管理當局關注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