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慎入!玄鳳鸚鵡雖好,想養?還是三思而后行吧
170 2025-07-08
這句俗語源自清代高見南所編著的《相宅經》,原話“門外置闌干,名曰紙錢山,家必多喪禍,恓惶實可憐”,經民間口頭演變形成如今的說法。
理解這句俗語的關鍵在于“紙錢山”這一民間專用名詞。
在明清時期的文獻記載中,“紙錢山”頻繁出現。
如明代《三言二拍》描繪喪禮場景時提到“門外設立紙錢山,高有數丈” ,清末《燕京歲時記》記錄中元節祭祀也有“各寺院設盂蘭盆會,燃燈塔,布紙錢山”的描述。
在舊時喪葬儀式和節日祭祀中,存在搭建“紙錢山”的習俗。
喪葬時,臨近出殯或喪禮期間,人們會在門前空坪或野外空坪,用竹片、木條搭建欄桿式四方形祭祀設施,上面搭臺放置祭奠用的紙錢,這種設施民間俗稱為“紙錢山”,其源于古代設壇為祭的習俗,既能保證焚燒紙錢時通風,讓紙錢快速燒毀,又能防止風將紙錢吹散。
節日祭祀,如清明掃墓、中元祭祖、冬至祭祖等,墓祭會在墳墓前或旁邊搭建,家祭、宗祠祭則在家門前或宗祠門前搭建,形式和作用與喪禮時相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控火勢,防止引發山火。
不過,搭建“紙錢山”存在費時費工、用紙量大的缺點。
舊時,因搭建“紙錢山”為欄桿式,受喪事和祭祀的聯想作用,民間產生了對房屋門前建欄桿的禁忌,這屬于民俗學上的聯想式禁忌。
但時代在發展,隨著移風易俗觀念深入人心,喪事簡辦、祭祀簡化成為社會新風尚,搭建“紙錢山”的習俗逐漸被簡化,很多地方不再搭建,而是直接將紙錢放在地上燒。
如今,農家門前安裝欄桿的地方,多是以往不建圍墻之處,欄桿的設置不光能為家里的老人、小孩、醉酒者、病人以及家禽家畜提供安全保障,還能明確鄰里邊界,預防鄰里矛盾,可謂一舉多得。
就連民間“老先生”的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強調門前安裝欄桿的不妥,僅提示欄桿頂端不能為尖銳物。
“門外置欄桿,名叫紙錢山”這句俗語,承載著過去的民俗文化和觀念。
但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它已與當下的生活實際不相協調。
門前設置欄桿,從曾經被忌諱的事物,轉變為保障安全、維護和諧的實用設施。
這一變化不僅體現了民俗的嬗變,也反映出人們在傳承與發展中,對生活需求和觀念的不斷調整與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