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能不能腳朝西、頭朝東?了解3件事,注意4細節,睡一個好覺
146 2025-07-10
近日,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稔田鎮,被稱為“客家第一祠”的官田李氏大宗祠受特大暴雨襲擊,發生大面積坍塌。
經現場察看,官田李氏大宗祠文物本體建筑墻體根據功能和布局不同,主要有青磚墻體、夯土墻體、青磚包土坯墻體三種類型。此次宗祠橫屋坍塌的主要原因在于:持續一天一夜的特大暴雨,導致河道來不及排水,水位暴漲,洪水浸泡土墻后,墻體軟化,失去支撐力,致土墻坍塌,土墻拉動包在外面的青磚墻體、屋面一起坍塌。
福建龍巖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836年,規模如同一座小宮殿,是福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在海內外客家地區是非常有名的,影響很大,被譽為“客家第一祠”。
公元1292年,87歲的李火德壽終正寢,送葬時突然間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抬棺人只好放下去避雨,雨停之后發現放棺處陷落,風水先生認定此地為風水寶地,認為其子孫必須外遷,才能發達。李火德入閩至今800余年,其后裔數量達千萬人,遍布全國乃至東南亞各國,他被后代尊稱為入閩始祖。
祠堂坐北向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內設有大廳3間、客廳26間、客房104間,建筑平面布局為三堂四橫式后加圍屋的圍攏屋形式,三面圍合,呈“回”字形。
“李氏大宗祠”結構嚴謹,完整無缺,立體感強,氣勢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稱一絕。其造型結構為前方后圓,融客家方樓與圓樓為一體;前低后高,融宮殿建筑和客家農舍式建筑為一體;集土墻與青磚砌體為一身,用青磚作為總祠外圍的保護墻,具有防風化、風雨、歲月侵蝕的科學性,屬土樓與“洋”樓的混合體,是典型的“金銀包”建筑;前、中、后三廳屬柱梁式框架建筑,僅用十一對巨型石柱就把整個大廳裝飾得富麗堂皇,為現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依據;具有房間多占地少的空間科學意識和周易學的風水景觀建筑特點,在這千畝平川的田野中間,形同建造在一張大網上的“蜘蛛”,遠山近水,山環水抱,具有名祠古剎的景觀。
從“客家第一祠”可以看出祠堂的風水講究主要體現在選址、布局、朝向以及內部結構上。
1、祠堂的選址:非常講究,通常要求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沖突,無爭斗等現象。這種選址考慮了風水中的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以得靠山之力,面水以納財氣,明堂寬大以聚氣納福。祠堂的地址選擇旨在占盡龍脈生氣,以庇佑子孫后代,實現人才輩出、財富亨通。
比如江西于都寬田的管氏宗祠,前方橫江環抱,后方來龍長緩有力。前有照,后有靠的格局,去水口有關鎖。管氏宗祠相傳是楊公為管氏家族親自擇卜定向所建,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楊公留存下來的作品,十分有考察研究價值。
2、祠堂的布局:祠堂的設計注重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的原則。享堂(祭堂)作為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是整個祠堂的主要部分,空間要大,建筑要高大,材質要好,采光要足,以占據整個建筑中的上吉之位。大門要與享堂維持中軸一線,以保證風水布局的和諧與平衡。
3、祠堂的設計:祠堂門前必須要有水塘或拱橋、大路,由于水主管族運財源,若想要家族人丁財運兩旺,需要背靠為實,水抱宗門。祠堂的規模和組織布局是有規制的,包括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墻、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比如江西興國縣開國將軍邱會作中將、邱先通少將和邱會魁少將的祖祠,祠堂整體建筑呈對稱分布,三間兩進結構,內有兩天井,院子兩邊各開一側門納氣。祠堂院子的左前方與右前方各建有一門樓,方向一致,立坤山艮向兼未丑吉度分金,院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祠前有一大河水流過,左水倒右,后沿案山彎曲回環而去。
祠堂,是中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也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祠堂,是族人后裔祭奠、緬懷先賢的地方,是一個家族的紀念館。家族有家風,民族才會有傳統;民族有傳統,國家才會有國魂。
宗祠文化歷史久遠,意義重大,幾乎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宗祠,宗祠文化除了體現人們認祖歸宗,不忘先祖的情感之外,更重要地是告訴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是有根有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