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龍人警惕:不可龍龍,這三個地方不要去,避免引禍上身
153 2025-07-13
文丨浣熊檔案
編輯丨浣熊檔案
1986年,陜西省考古隊發現一座公主墓被盜,在進行搶救性挖掘后,考古隊員第一時間來到了主墓室。
然而主墓室中的場景,讓在場的考古隊員氣憤不已。
考古專家更是怒斥盜墓賊的行為是無恥禽獸!
那么盜墓賊究竟做了什么,讓專家如此氣憤?
長樂公主墓
1986年2月,咸陽市禮泉縣陵光村的一位農民,在村莊附近閑逛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處盜洞。
因為陵光村地處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所以當地村民對于盜墓行為的防范意識很強。
村民察覺到不對勁后,便急忙聯系了當地警局和博物館人員。
警方在得知消息后,立馬派人封鎖了周圍的現場,驅散無關人員,以防止其他人擾亂現場秩序。
考古工作者也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基礎勘測。
考古勘測
經過專業人員的勘測,最終確定盜洞下方存在墓穴。
考古隊員得知消息后,當即決定對被盜墓穴進行搶救性發掘。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這座古墓的樣貌,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座墓,相較于昭陵其他陪葬墓,從規格形制上看,等級極高,這意味著墓主人生前地位極高。
然而,就當考古隊員為此興奮之時,接下來的發現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隊員們也變得憂心忡忡。
考古隊員到底發現了什么呢?
盜洞
原來,考古隊員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不止一個盜洞,并且從土質的情況來看,這些盜洞的年代各不相同。
這也就意味著,眼前的古墓不止一次被盜墓賊光顧過。
人們都說賊不走空,盜墓賊更是如此,這座墓經歷了這么多次被盜,墓中的陪葬品想來應當是損失嚴重。
想到這里,考古隊員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心中對于文物的擔心不言而喻。
不過雖然心里著急,但后續的發掘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沒多久考古工作者又有了新的發現。
他們在主墓室的門前,發現了一塊殘破的石碑,可由于碑身遭到過重創,散落在墓室各處,導致上面的碑文并不完整。
碑文拓片
不過要想知道墓主人的身份,這塊石碑上的內容是重中之重。
因為在古代,有身份的人下葬時,都會在墓室門前立碑,用來記述自己的生平,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墓志。
所以考古人員只能將殘破的石碑收集起來,交由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復原。
接下來考古人員繼續挖掘,很快他們發現,墓室甬道的構造很特別。
按照唐代的墓室規制,最高規格的帝陵甬道內設五道石門,其他王公大臣或妃嬪的墓室甬道,一般只設置一道石門。
但是這座墓的甬道里,竟然設置了三道石門,這么特殊的情況實屬罕見。
古墓石門
這種“號墓為陵”的情況,在目前已經發掘的唐代陵墓中,也只有按照天子禮制下葬的懿德太子墓,才與之類似。
由此可見,墓主人的身份很不一般,她的身份也引起了很多考古隊員的關注。
就在這時,墓室中的石碑經過專業人員的復原,大家終于得知了墓主人的身份。
這座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個女兒,長樂公主的陵墓!
這一消息讓在場的考古學家無不震驚!
長樂公主網傳古風圖
石碑上書“大唐故長樂公主墓志”,墓志內容記述了長樂公主極盡寵愛,卻紅顏薄命的一生。
史書上對于這位長樂公主的記載并不多,只有區區一百多字。
不過這篇墓志全文共計一千余字,以精美的楷書撰寫,詳細地記述了長樂公主的生平,是研究唐代初期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墓志
據記載,長樂公主出生于公元621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女,身份尊貴。
李世民很喜歡這個女兒,為她起名“麗質”。
這位公主也人如其名,天生麗質,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
有詩文贊曰:“皎若夜月,燦若晨露”,形容她的容貌皎潔猶如天上的明月,笑起來的時候猶如早晨的霞光,令人心曠神怡。
影視劇公主形象
公元628年,也就是大唐貞觀二年,年僅8歲的李麗質被封為長樂郡公主,食邑三千戶,地位尊崇。
長樂公主自幼聰慧,性格良善,平常也是十分注重自己的德行,在皇宮之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除此之外,長樂公主在丹青一道也造詣頗深。
書法作品
墓志中就有相關記載,形容長樂公主的書法“懸鏡慚明、春葩掩麗”。
考古隊員在墓中也發現了一方瓷硯,出土時硯面四周仍殘留有些許墨跡,這一文物也從側面佐證了墓志的內容。
這一方瓷硯也不簡單,其名為辟雍硯,曾有古詩贊曰“圓池類璧水,輕翰染煙華”,是古代名硯,對于研究古代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辟雍硯
除此之外,墓志還透露了長樂公主的愛情故事。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將長樂公主下嫁給長孫無忌之子,時任宗正少卿的長孫沖。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交情很深,還是長孫皇后的兄長,更是開國功臣,官至宰相。
長孫沖也是少年英才,才華橫溢,品格高潔,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子弟。
而且長孫沖和長樂公主是姑表兄妹,自幼相識,如今二人喜結連理,兩家更是親上加親。
表親結婚在古代很普遍,郎有情、妾有意,門當戶對,也算是天作之合。
影視劇中公主出嫁
出嫁的這一年,長樂公主13歲,正好也是當初長孫皇后出閣的年紀,或許她也有著和母親當時一樣的心情,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長樂公主嫁到長孫家后,與長孫沖琴瑟和鳴,生活甜美,在當時的士族門閥中,是人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長樂公主也沒有其他公主那樣的嬌貴脾氣,平日里敬重公婆,還幫忙主持家中事務。
長孫無忌夫婦二人對于這個兒媳很是喜歡,長樂公主憑借著自己的賢惠良淑,將家庭關系打理得十分和睦,也因此被世人廣為傳頌。
曾有詩文以“播肅雍于閨闈,流婉嫕于邦國”一句,對長樂公主的美好德行進行贊頌。
琴瑟和鳴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沒有持續太久,直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長樂公主因病去世。
聽聞消息的李世民心中悲痛萬分,這一年里,他已經接連失去了幾位兒女,如今最喜愛的女兒也離世了,心中的傷痛更是久久不能平復。
李世民在長樂公主生前,便以極盡寵愛,女兒走后更是安排了最高規格的葬儀,將其陪葬在自己的陵寢昭陵,女兒的下葬地點與自己的帝陵也不過相距兩里地。
昭陵
了解到墓主人是唐朝著名的長樂公主后,考古隊員們都興奮不已。
這座墓葬的發掘,將為初唐歷史的研究帶來重要的資料。
發掘工作很快就進行到了主墓室,然而當墓室大門被打開的時候,主墓室中的場景卻讓在場的考古隊員氣憤不已。
主墓室已經被盜墓賊損毀殆盡,長樂公主的棺槨更是不翼而飛,尸體也下落不明!
看到這樣的場面,考古專家痛心疾首,覺察到了盜墓賊的無恥行徑,大罵盜墓賊是無恥禽獸!
那么長樂公主的遺體到底去了哪里?盜墓賊又做了什么呢?
墓室
在后續的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有了新的發現,主墓室的墻角處有大量的木炭殘留,而且在陵墓的第四個天井處,發現有被火焚燒的痕跡。
經過對木炭的檢測,專家推測這是棺槨被火焚燒后遺留下來的。
極有可能是盜墓賊在進入墓室后,因為墓里沒有照明設備,盜墓賊為了照明,便將公主的棺槨暴力拆解,用棺木來充當火把照明。
在將墓室中的陪葬用品洗劫一空后,盜墓賊一把火將墓室焚毀,長樂公主的遺體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焚毀殆盡。
可憐長樂公主生前地位尊崇,死后竟然被盜墓賊這般侮辱。
考古專家對于盜墓賊這般無恥的行徑深感憤怒。
墓道
因為他們自私自利的行為,為這座陵墓帶來了不可修復的損傷,對我國考古界來說是重要的損失。
雖然長樂公主的陵墓幾經被盜,大量的陪葬品丟失,但是所幸陵墓土質堅硬,且地勢較高,不用受水患的侵擾。
所以從整體上看,整座陵墓的保存較為完整。
依照唐代墓葬規格,長樂公主身份尊貴,所以她的陵墓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
陵墓的地面部分,封土采用方形覆斗式,墓前立有石刻的羊和虎等,簡約卻不失威嚴。
陵墓的地下部分由墓道、天井、墓室等六部分組成。
墓中的隨葬品大多被盜墓賊帶走,只剩下一些損毀較為嚴重的物品。
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墓室墻壁上保留下來的精美壁畫。
進入長樂公主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墓道兩側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左右對稱,分別描繪了奔馳的駿馬、騰飛的青龍等。
整個壁畫線條流暢、意境高遠,畫風上色彩艷麗,人物的形象刻畫細膩,向人們展示了盛唐的風采。
墓道壁畫
其中最為出名的,還是《云中車馬圖》。
在這幅畫面中,兩匹駿馬架著車廂在云中行駛,周圍云霧繚繞,車后斜插著兩面紅色七鎏幡旗,車廂下方還有一條大魚吞云吐霧。
整個畫面描繪得十分生動,藝術化地表現了長樂公主魂歸高天,遠赴極樂世界的情景,表達了李世民對愛女死后的希冀。
壁畫中還首次出現了史書中記載的“昆侖奴”形象。
這個昆侖指的并不是我國的昆侖山,而是指唐代時期由國外進貢而來的奴仆,根據正史記載,這些奴仆應該是來自非洲的黑人。
這一發現對考古學家研究古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壁畫
除了壁畫,考古專家還在墓室中發掘出了一批保存較為完好的彩陶。
這些彩陶的制作技藝高超,是我國著名陶器“唐三彩”的前身。
陶俑制作精美,對于人物服裝的展現細致入微、用色大膽。
各式各樣的藝伎彩陶,或撫琴,或吹簫,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唐代貴族生活的豐富多彩。
長樂公主墓中繪制的壁畫以及彩陶等隨葬品,向世人展現了初唐時期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為研究我國的唐代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彩陶
我國向來重視已故之人的安息,認為墓地不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是關乎家族后代的興衰。
這種封建迷信在古代極受歡迎,風水學也由此發展起來。
據清代《金石錄》所載,王公貴族墓葬的奢華程度一點也不亞于人間的宮殿。
身為李世民最寵愛的女兒,長樂公主墓中的陪葬品自然是精美無比,這也就吸引了盜墓賊的目光,使得長樂公主墓被幾經盜掘。
盜墓行為
長樂公主生前受盡寵愛,卻香消玉殞,死后也不得安寧,真是令人嘆息。
歷經五年時間的清理修復,長樂公主墓在1991年時,宣布對外開放。
長樂公主墓的全貌也得以在大眾面前展現。
可能大家會想,這考古和盜墓不都是挖掘墓葬嗎?不管哪一種方式,只要打開了陵墓就會造成損害。
但考古與盜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以研究保護為主,后者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是道德淪喪的無恥行徑。
對于墓葬,我國考古以搶救性發掘為主,并不會主動去發掘已有的陵墓。
考古發掘
只有當墓葬遭到盜掘、水災等緊急情況下,才會進行保護性發掘,以此來保護墓中的文物。
考古過程中,專家會盡最大努力保護墓體結構和文物,專業的操作可以使文物受到的損害降到最低。
他們對文物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古人的歷史,向我們傳遞“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理念。
而盜墓賊則完全不同,他們的行為完全是利欲熏心,是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
他們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后果,文物對于他們而言只是倒賣賺錢的工具。
這種犯罪行為嚴重侵害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是全中國人民的損失!
長樂公主墓盜洞
長樂公主墓選擇對外開放,也是在保護古墓的前提下,讓人切實感受到唐代的歷史文化,可以了解長樂公主的一生。
我們和古人雖然并不處于同一時代,但我們的思緒可以通過古物相通,在古物的連接下,我們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是跨越時空的對視,更是一次歷史和未來的對話。
衷心希望我國珍貴的古代墓穴可以免遭盜墓賊的毒手,我們能夠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欣賞到古代繁榮文化所帶來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