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房子有多大,開門都不要對著“6種東西”!不是迷信,是教訓
197 2025-07-22
正月里,由于大多地區普降潤雪,山里很多地方至今還是白雪皚皚,加上今年YQ防控的特殊情況,原本很多民間的熱鬧社火都被取消,拍攝記錄民俗似乎變得很困難,攝影師一行人不想放棄幾十年來堅持的愛好,便相約在附近的中條山里進行采風,沿著山間道路漫無目的的前行,中午2點多鐘積雪消融,登高遠望發現了山坳里有幾間民房,偶爾還傳出幾聲狗叫打破了大山的寂靜,隨后便把目的地選擇到了這里。
一條彎彎的山路已經清晰可見,分明是早已清掃過積雪才會有的樣子,沿著山路轉過一個S型彎道,上行500多米便走進了村口,一對中年坐在我們剛剛發現的屋舍前曬著太陽,大叔看著我們問道:“你們來了啊,這雪剛停就出來了?是來旅游的吧,村子里現在就是我們老兩口,沒啥好玩的,山里冰雪消融中風大天氣冷,快到家里坐坐暖和暖和。”幾句話打招呼也算是歡迎詞,平凡的話語中便展現了山里人的熱情和善良。
小山村依山而建幾乎是繞了個大彎,面對大叔的熱情我們沒有立即取暖,站在原地向他了解了山村的情況,大叔說這里屬于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管轄,以前村子里有200多戶人家,散居在周圍,10多年前退耕還林,按照有關政策和規定,村民基本都是遷移到了山下的鎮上了,去年秋天連陰雨下的多,又毀掉了好幾戶人家的房屋,自己的房子也遭受到了災害,已經是不能住人了,村子里留守的2戶人家也遷下山,自己因為要在這里招呼4家人的合伙生意,所以不能離開,只好搬到了以前的學校教室里先行住了下來。
簡單的介紹后我們架不住大叔的熱情,便跟上走進了他現在住的教室里,外觀一排房子里邊是個小教室和一個老師住的套間,大叔和大娘就住在臥室里,坐在床上繼續拉呱,大叔告訴我們說他姓戴,今年67歲,小山村里的人基本都是戴姓一族,自己也說不好祖先所從何來,只知道這里生活了幾十代人了,祖祖輩輩都是靠山吃山過來的,按說這里是個不錯的地方,可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上個世紀開墾山地影響到了自然環境,近些年國家經濟起飛,提倡退耕還林保護自然環境,年輕人都走出了山溝打工去了,村子里留下的便是一些中老年人,地也不種了都靠養牛羊來生活,山里自然環境好,養出的牛羊肉質鮮美,是個暢銷貨,所以也就成了發家致富的好門路,自家業養殖了170多頭山羊,但是情況特殊屬于父子4家人搭伙求財,統一放養,共同致富。
大叔住的院子里一邊是原來的校舍,一邊是一排黃土窯洞,我們發現他利用院子和窯洞分別圍起了5個羊舍,感覺有點奇怪,他說這段時間肩周炎犯了,大兒子就每天回到山里幫忙喂羊,羊圈分的多是分別存放4家人的羊的安排,自己有3個兒子1個女兒,這些羊都是孩子們的,說起來話就長了,自己養羊有50多年了,人民公社大集體時候他就在家里養著幾只羊,后來土地承包責任制后,可以發展私有經濟,他家的羊才大量繁殖起來,20年前孩子們開始婚嫁,他就思謀著把羊兒分給大家,可是孩子們很都是說啥也不要,最后自己做主把羊兒分別分給了孫子們,一人十只,當然也包括外孫子,盡管女兒不要,但是有外孫的份子,這些羊一直由自己代養,每年繁殖的羊賣后的所得都歸孩子們所有,快二十年了算是4家人搭伙求財,大家庭一直很和諧。
聽到這里王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您就這樣把羊群混養在一起,每年如何分配所得?大家會不會鬧意見啊?”“這個你不用擔心,分給各家的羊是分成小群養,你不看我院子里很多羊舍,誰家的羊兒賣了錢我就立即給誰,互相不見面,這叫分開養殖,收入單算,辦法好著呢,賣了羊有時候不夠整數我還要補點錢湊一個整數給他們的。”
戴大叔說孩子們的好媳婦也很好,誰家的羊多少他們從來不問,給他們多少錢算多少,現在就我和小兒子的羊在一起有百十只,他還沒有娶媳婦總要照顧他的,下來大兒子家羊最多有40多只這里邊有他花錢買的幾十只,二兒子家和女兒家各有十多只。平常他們都要外出打工沒法照顧羊,這個任務當然就是我的了,俗話說得好“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所以我就來了個集中管理,分別結算。大叔家養的是當地的老品種山羊,肉質很美,當地人很喜歡吃,所以不愁銷,當屬于搶手貨。
戴大叔除了養山羊還養了2頭大母牛,每年賣小牛能收入2萬多元,羊群的每年收入在6萬元,現在家里還有3只小牛犢,去年因為情況特殊就沒有賣掉小牛,一直養在圈里,他說今年要賣掉小牛能收入5萬元左右。這些都是要留給小兒子娶媳婦用的,這是他今生最后的一個大任務。
外間的小教室里放著大叔的生活用品,我們看到了有幾筐橘子,橙子和柚子,甚至還有一堆禮品盒,他說這些都是過年的時候孩子們買下送上山來的,孩子們都很孝順,逢年過節吃喝都會早早送回家,媳婦和女兒時常還會給他們老兩口買衣服。
大叔說現在的吃喝用品基本都是孩子們買好送上來,以前是可以種地的,退耕還林后只留下很少一些口糧田,近幾年環境保護受到了很大的效果,山林植被很茂盛,野生動植物都多了,特別是野豬繁殖的很快,種一些莊稼剛出苗就會遭到糟蹋,防都防不過來,又不能傷害它們,所以只好放棄了莊稼種植。雖然村民們都遷到了山下小鎮上,可是山村里的3戶人家生活依舊,水電都有。自來水到了冬季會有凍住的問題,所以他在家里準備了一些水缸和塑料桶用來儲備。
大叔在家里養了一只看家狗還有一群土雞,他說土雞下蛋自己吃一部分,還要留一部分,孩子們回家要送給他們帶走,這是山里人祖祖輩輩的老規矩,雞蛋也是誰回來多就拿的多,從來不搞平均分配。他說大孫子都16歲了,合伙生意干了16年,孩子們從來沒有因為羊群收入而紅過臉,他們心眼好,對我獨特的分配方式也放心。
戴大叔說孩子們都在小鎮上建起了新家,他計劃給小兒子成了家也給自己在山下蓋個新房子,已經快到古稀之年,下山就沒有了經濟收入,趁著現在身體健康就要繼續賺點錢,以后養老也不是啥問題,有農村老人的老年金,還有4個孩子,生活應該沒有一點問題。在孩子們的問題上能幫多少算多少上盡管他們不計較,可是一碗水還是要端平,所以就有了這種合伙求財,分錢獨特的經營方式。
大叔對他的養羊事業充滿信心,他說現在社會多好,山里搞養殖業成本低,不花場地費,青草資源豐富,是個賺大錢的買賣,只要你勤勞肯干,發財致富是必然的,他就看好這山村這塊風水寶地。
人常說合伙生意難做,其原因就是分配常出問題,戴大叔帶著孩子4家人搞養殖卻能和諧相處,表面現象看是合理解決了分配問題,可其實本質是親情紐帶的相連,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沒有私心,多了一份寬心,才有一家人的放心。您說是不是啊?【想看到更多的百姓的故事請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