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風水很重要,完美玄關給你一整年好運!
65 2025-07-23
? 史念海 |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
【導讀】9月15日,第十四屆全運會在西安開幕。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具有3100余年的建城史與1100余年的建都史,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西安地處關中平原核心地帶,自古即有關河險要、八水環繞之說。在農耕時代,地理要素對于文明傳衍至關重要,西安的歷史地位與其地勢與地貌不可割裂。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對西安以及古都歷史地理研究具有奠基與開創之功,對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作了細致研究。史先生認為,西安南部山脈系統以秦嶺為主,秦嶺名稱始見于東漢,在此之前,秦嶺長期被稱作“南山”或者“終南山”。經過長期歷史演變,終南山的稱謂繼續保留,但不再指涉秦嶺全部,而特指西安南部的秦嶺主峰之一。史先生認為,西安北部山脈系統導自岍山,以獨立的山峰構成北山體系,而并非連綿山脈。正是南北兩大山脈系統及其山谷地貌,構筑了西安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歷代競相在山谷當中設立關隘,形成“四塞之國”的勝狀,周秦漢唐方得以在此建都立業。史先生認為,隋唐長安城的建設也尊重了地理因素,宇文愷即以長安城內的六條高坡,模擬“乾”卦六爻,并按照六爻爻辭劃定都城功能區。西安作為城市以及都城,型塑了歷史中國的基本形態。
本文原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期,原題為“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史念海、史先智“長安和洛陽”(原載《唐史論叢》第七輯),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以供參考。
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
▍西安南部的山脈系統
西安南倚秦嶺。秦嶺巍峨迢峣,橫出天際,險峻幽深,曲折疊翠,在自然環境中添一勝概,是其他各處所難于比擬的。秦嶺的名稱始見于東漢班固所撰的《西都賦》。這篇賦中說:“晞秦嶺,睋北阜”。以秦嶺和北阜并言,顯示南北的對峙。在以前,人們也以秦嶺和北阜對言,稱為南山和北方。至遲在西周、春秋時期就已如此。《詩三百篇》的《小雅·南山有臺》篇,就以南山和北山對言。據說這篇詩作于周宣王時,現在的西安在那時至多還是普通居民點,所謂南山不可能是指著這樣的普通的居民點來說的。
周人本來建都于周原,后來遷都于豐鎬。周原在今扶風、岐山兩縣之間,豐在今戶縣東北,隔著豐河和鎬京相望。則南山應在周原和豐鎬之南,也就是秦嶺了。秦嶺的得名與秦國有關。周宣王時,秦國還是很不見重于世的小諸侯,受封于隴山之西,南山怎么就能以秦嶺來命名?《詩三百篇》的《秦風》里有一篇以《終南》為題的詩作,據說這篇詩是贊美秦襄公在西周破滅之后,能從游牧民族手里奪回周人的土地,并且勸戒他更要修德,不可倦息。這里所說的終南,顯然是指南山而言。南山可能還是泛稱,終南卻已轉為專名了。以南山稱為終南,可見那時還沒有秦嶺的名稱。
終南的名稱是怎樣起來的?西漢時毛萇為《詩經》作注,說是“終南,周之名山中南也”。其實,春秋以中南相稱,似更為習見。《左傳》昭公四年就有記載說:“中南,九州之險也”。毛萇的注文大概就是根據這句話說的。南山是怎樣改稱終南或中南的?也有些不同說法,莫衷一是。西晉時,潘岳在所撰的《關中記》中說:所以稱為終南,中南者,“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這是按照西周時的局面作的解釋,可是西周時人只稱南山,并未見到有關終南或者中南的記載。說來說去,好像終南山應該有具體的所在。漢時人說,在武功縣東,唐時人說在萬年縣南,又說在鄠縣東南,還在盩厔縣修建終南山祠堂。漢武功縣在今眉縣,已在今西安市西。唐萬年縣治所在今西安市南。鄠縣今為戶縣,盩厔縣今為周至縣,皆在今西安市轄區之內。這些地方是不是就已經說清楚了終南山或中南山,看來還是未必。
撰著于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篇》說到雍州的山,曾經指出:“終南,敦物,至于鳥鼠”。為什么特別提到這三座山?據說是三山可以相互望見。敦物也在漢時武功縣,和所說的終南山相離不遠,是可以相望的。鳥鼠山為渭水的發源地,在今甘肅渭源縣,相距很遠,怎么可以望見?不免引人懷疑。這是作相望的解釋有些勉強,沒有把其間的關系說清楚。
《禹貢篇》接著說導山。說導山是說明山脈的來蹤去跡的系統。其中一條山脈是“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漢時人說,西傾在臨洮縣西南。漢時臨洮縣在今甘肅岷縣,在當時已是極邊之縣,現在輿圖上還標志著西傾山,在青海同仁縣南,也可以說在岷縣的西南方。朱圉山在東漢漢陽郡南,漢陽郡的治所在今甘肅甘谷縣,那里的山到現在還稱為朱圉山。太華山就是現在的華山的主峰。這條山脈中沒有提到終南山。
其實在所說的雍州大山中,就已經提到“終南、敦物,至于鳥鼠”,那是由東向西說的,導山則是由西向東說的。由西傾、朱圉、鳥鼠東行,至于太華,必然是要經過終南的。到了唐代,柳宗元說得更為具體,他在所撰的《終南山祠堂碑》中就明確地說:“終南據天之中,在都之南,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隴首,以臨于戎;東至于商顏,又東至于太華,以距于關”。柳宗元這樣的稱道,實際上是承襲了《禹貢篇》的舊說。柳宗元僅說“以臨于戎”,而未提到西傾。那時吐蕃勢力強大,西傾已為所控制,故只能說是“以臨于戎”。唐時,以前的函谷關已經發揮不出什么作用,代之而起的為潼關,也就是今潼關縣的舊潼關城。潼關就在太華山下,這是柳宗元所說的終南山最東所至的地方。
南宋時,程大昌撰《雍錄》,也根據柳宗元所說的立說。他說:“終南山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凡雍、岐、眉、鄠、長安、萬年,相去且八百里,而連綿峙據其南者,皆此一山也”。所說的大體相同,只是僅限于關中的八百里,顯得有點局促。
自《禹貢篇》以下,包括柳宗元、程大昌諸人在內的說法是不錯的。早已為現代地理學所證實。不過現在以秦嶺山脈相稱。現在終南山的名稱雖仍繼續使用,只是作為狹義秦嶺的稱呼,作為秦嶺主峰之一,其位置就在西安市南。至于秦嶺山脈則西起甘青兩省的邊境,和西傾山的方位是相符合的。循渭河之南東行,直到河南省的中部,其間包括西傾山、岷山、疊山、朱圉山、終南山、華山、崤山、伏牛山,乃是洮水、渭水、洛水和岷江、嘉陵江、漢江的分水嶺。現代地理學的證實,足以證實兩千多年以來,地理學的成就是不平凡的。雖然那些時期沒有把華山以東的崤山和伏牛山都包括在終南山之內,僅就西傾山以東至華山的一段落來說,就已完全確實而了無誣妄之處。
▍西安北部的山脈系統
說到終南山和秦嶺之稱為南山,就應該聯系到北山。班固在《西都賦》中所提到的“晞秦嶺,睋北阜”,就是這樣的意思。南山緊接著西安市,就是西安市所屬的長安、周至、戶縣和藍田諸縣也都倚靠著南山,其密切的程度是用不著多說的。北山就不是這樣的了。現在西安市及所轄的大部分縣境都在渭水以南,和北山皆無牽連。所屬的高陵縣和閻良區和臨潼縣的小部分都延伸到渭水以北,也是一片平原,離北山還很遠。這是現在的情形,說到以前,卻是另一種局面。
西安曾長期作為都城所在地,因而渭水以北就不能沒有關系。作為都城,南山是一道屏障,北山也是一道屏障。有了分列南北的兩道屏障,關中才更具有特色。如前所說,遠從周人肇興之時,就以北山和南山并稱,所謂北山也和南山一樣,蜿蜓于渭水以北的東西,由隴山以東直到黃河岸邊,隔著渭水和南山相輝映。這里面包括岍山、岐山、梁山、嵯峨山、九嵕山、頻山諸山。北山雖能和南山相輝映,卻和南山有差別處。
南山東西相連,中間并無間隔,因而就成一條山脈。北山各自成峰,彼此并無聯系。《禹貢篇》說導山,曾經提到導岍及岐至于荊山。班固就以此為所導的是北條,并且在《漢書·地理志》中特別注明《禹貢》北條荊山在左馮翊褱德縣之南。這樣說來,荊山應該是一座大山了。褱德縣為西漢時縣城,東漢已經省并,以后再未重設過。由于歷年久遠,故城所在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在今大荔縣故朝邑城的西南,也有說在故朝邑縣城之西的高城鎮,也有說在今富平縣西南的。富平縣西南之說,是由荊山所在地推演出來的,因為有的記載中明白指出:荊山在富平縣西南,這樣褱德縣故城就不能不相隨也就列入富平縣境。可是現在富平縣西南并無任何山嶺,只有海拔500米高的原。至于今故朝邑縣城之南之西也都是一片平川,同樣是沒有任何山嶺。看來以前人的說法,在這一點上大概是說錯了。故朝邑縣城距離西安尚遠,可以存而不論。今富平縣南就是臨潼縣。臨潼縣分有渭水南北兩部分,渭水以南部分山地不少,渭水以北部分包括閻良還在內,和富平縣毗鄰,也都是沒有山的。
▍西安南北山脈系統的形勢
秦嶺巍峨富饒,橫出天際,是相當高聳的。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些高山外,最為高峻的山峰,應該數到秦嶺山脈的太白山,其高程為3767米。太白山位于周至縣和太白縣交界處,為西安市轄區最西的地方。西安市有一句流傳很久的民謠:“太白積雪六月天”,這是其南其東的山嶺所難見到的勝景。以前人們經常提到五岳。五岳有不同的具體山名,明清迄今,以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和嵩山為五岳。五岳皆為名山,卻都不是很高的。其中以衡山為最低,僅有1290米。最高的要推華山,也只是2083米。華山也是秦嶺一個山峰,雖列為五岳之一,還是不能和太白山相比高的。現在西安市所轄諸縣中的一段秦嶺,其高峰除過太白山外,就應該數到位于戶縣之南的靜谷腦,其高為3015米。其次為周至縣東南大岔溝源頭之南的一個尚無具體名稱的山峰,其高為2897米。再其次為長安縣西南的麥秸磊,高程為2887米。接著為周至縣西南的光頭山,2833米。周至縣和戶縣交界處的秦嶺梁,2822米。長安縣的牛背,2802米。長安縣西南西萬公路以秦嶺為名的山隘附近尚無具體名稱的山峰,2672米。這里所說的靜谷腦,可能就是唐代李吉甫在其所著的《元和郡縣圖志》中所說的位于戶縣東南五十里的終南山。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還提到一處終南山,是在萬年縣南五十里。唐萬年縣治在長安城中,現在應在西安城南。如果按照所說的里數算計,最多也只能數到南五臺或翠華山。還不能達到秦嶺的頂上。現在輿圖上以終南山置于長安縣澇水的支流小峪河源頭之南,其高程為2604米。僅就西安市轄區這一段秦嶺來說,這樣的高程才居到第八位。其他的山峰就都難與之相比高。如果再往低處說,還可以提到戶縣東南的邢家嶺,高程為2574米,長安藍田兩縣變界處一個無名山峰,高程為2247米,在此以下就都不到2000米了。
至于北山,最為高昂的當推岍山。岍山在西漢時稱為吳山。迄今位于寶雞縣西北,又稱吳家溝嶺。附近猶有吳山岳廟。高程在2000米以上。或說岍山在今隴縣西六十里,已難確指其地。今隴縣有一座關山,其高程亦只有2428米。岍山之東為岐山,也是一座名山,高程為1651米。再東的梁山,1048米;嵯峨山,1423米;九嵕山,1077米。這些都只能和西安市轄區內秦嶺的一般山峰相比。班固《西都賦》稱北山為北阜,不是沒有道理的。
南山這樣悠長,不僅橫亙于西安城南,而且綿延于市區所轄的渭水以南各縣。既然是蜿蜓不絕,也就峰巒并列。這許多的峰巒隨處各有其名稱。甚至本為整個山脈的總名終南山,也成為具體峰巒的名稱,也許因為這個總名太重要了,因而作為峰巒的具體名稱,也就不限于一處。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這在上面已經陳述過了。如前所說,這段山脈以太白山為最高,有了一定的高程,位置不會為所改易,不過山名也還有異稱,有的就稱為太乙山,并且說這就是終南山。這座山距西安較其他諸峰為最遠,可是西安人談論起來,仿佛就在近旁。以前西安人說當地的八景,就把“太白積雪”列到八景之中。
▍西安南北山脈中的山谷與關隘
距西安較近而得名最早的應該數到臨潼縣南的驪山。早在春秋時即已見于記載。那時還是驪戎立國的地方。秦始皇陵就在驪山之下,這就使驪山更為當時后世所熟知。驪山在南山之北,算不上南山的主峰,只能作為藍田山的北阜。藍田山在藍田縣東,山出美玉,因而也稱為玉山。藍田縣南還有峣山和蕢山。為一方險要的峣關,就建在峣山之上。劉邦入關滅秦,在峣關受阻,就繞蕢山,擊秦兵于藍田南。
峣關一名藍田關,在今藍田縣和商縣交界處霸水的源頭。有人認為峣關近在藍田縣城南約十余里外。那里確曾有過峣關,乃是北周時徙置的,為時不久又復徙至原來的地方。與劉邦所攻的無關。蕢山今已不易考究其所在,不過峣關西側,尚可見有突出的高峰,可能就是原來的蕢山。如果移峣關于藍田縣城近處,就沒有可以作為山的山峰了。
西安城南,長安縣境內的一段秦嶺,還有一個被稱為終南山的高峰,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就在這個終南山的西北不遠處,還有南五臺和翠華山。這兩座山直到現在還為西安人盛加稱道,作為旅游勝地。南五臺在石砭峪東,留村(今亦稱五臺)之南,高程為1688米。其上有奇峰五,因而稱為五臺。翠華山在太乙宮之南,其上有甘池和水池。高程為1513米,較南五臺略低。在長安縣西、戶縣的東南,也有兩座為時人所經常稱道的山峰,為圭峰和紫閣峰。圭峰的形狀如圭,直立聳起,與其他峰巒不同。紫閣峰在圭峰之西,其附近還有白閣峰和黃閣峰,三峰相距不遠,可以顯示其命名的本意,紫閣峰向北與戶縣城旁的渼陂遙遙相對,杜甫詩有句說:“紫閣峰陰入渼陂”。
峰巒迭起,其間自然有谷。南山的谷至為繁多。清人毛鳳枝還特撰了一部《陜西南山谷口考》,作了詳細的考。僅就嘉慶重修的《大清一統志》所記載的也有二十余處,隨文涉及的還不在數內。有些谷由于風物雅麗、久已為世人所稱道。藍田縣南的椰谷,其形如車輛,景物宜人,唐代詩人王維的莊園就在當地。戶縣的東南的高冠谷,也是一處有名的風景區,谷中不僅有深潭,且有瀑布,唐代另一位詩人岑參,在當地置有莊園。也有的谷深邃幽深,由山下隨著曲折的山勢上溯,直到近山頂處,山南的那一側也有由山下上溯到近山頂處的谷,兩相聯系溝通,遂成南北通行的大道。
長安縣南的子午谷就最為有名。劉邦滅秦后,為項羽封作漢王,就是由這條道路南去漢中的。當時尚無子午的名稱,只是稱為蝕中。到王莽時才以子午相稱。這是說北口為子,南口為午,南北相對,故曰子午。現在南山之下有子午鎮,當系早年進山之處。其實由子午鎮南行,進山不久,翻越一道山梁,就進入豐峪,南山北坡的道路就溯豐峪而上,直登山巔。
藍田縣東南霸水上源的倒回谷,也稱為藍田谷,就是由西安東南去商洛,再東南至荊襄的大道,至遲春秋時期已見于記載,秦楚兩國就不只一次地在這條道路交兵過。周至縣西南的駱谷,也是一條可通大道的谷。由這條大道可與山南的儻谷相銜接,因而就稱為儻駱道。三國時,魏國曹爽伐蜀,就曾由駱谷出兵。唐代再度修復,又成為南北大道,可是后來到明代中葉,還是荒蕪阻塞。子午谷道和藍田谷道現在都已修成公路,經過駱谷的儻路道,由于阻塞日久,現在還不可能修筑公路。這三條大的谷道,隋唐時期,由于都位于都城的南側,為了保障長安的安謐,皆在谷口附近置關。
子午關位于豐峪口進山不遠處,就是現在的石羊關。藍田谷道上置有藍田關,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峣關改稱的。駱谷關則在于周至縣的西南。當時在南山所設的關還有一座庫谷關。庫谷關設于庫谷入口處,當時屬于藍田縣,而今則改隸長安縣。當時在這里設關,正說明由庫峪入出是有一條道路的。這是通住金州的道路。金州治所在今陜西安康市。庫谷關西相距不遠,有大峪。大峪之北又有小峪。說者謂大峪為唐代的義谷,小峪為唐代的錫谷。唐宋時期,義谷有路向南越山可通金州和漢中。錫谷亦有路南行至山上與義谷路合。庫峪、大峪、小峪由東向西,三條道路并排南行,越過秦嶺頂上,三路次第相合,成為一條道路。庫峪在隋唐時期雖亦曾設關,和子午關、藍田關相仿佛,其重要性似難與子午關、藍田關相比擬,就是到現在,這三條路都還是一般人行道路,尚未修成公路。
▍何謂“關中”?
秦嶺不僅迢峣峻秀,物產也相當富饒。《詩·秦風》就曾經歌詠過:“終南何有?有條有梅”。這里說山上林木的茂盛。后來到西漢時,東方朔說到南山,還特別指出,山中出玉石、金、銀、銅、鐵,尤其是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數。物產富饒,自然會有不少的人家。山谷既多,有些谷道更為南北往來通途,人家也不會很少。而且還有帝王的宮殿。當年秦始皇所營造的阿房宮,乃是在渭水南岸漢長安城外,可是“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還表南山之巔以為闕。后來唐高祖所營建的太和宮就在終南山上。宮以太和為名,是以位于太和谷口之內。唐太宗重新修葺,改為翠微宮。這座宮殿規模很大,據說是“籠山為苑”,而且還有所謂視朝殿,顯然是在這里處理政務,和在都城長安一樣。宮殿之外就是寺觀了。唐代沙門以玄奘最為著名,玄奘自天竺歸來,就曾在翠微宮內譯經,所居處稱為弘法院。就是翠微宮,到唐憲宗元年間也改稱翠微寺。至于人家住宅莊園應該是很多的。唐時岑參有莊園在高冠谷,王維有莊園在輞谷,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杜甫亦有友人家在豹林谷的東明峰。由于南山距離唐代都城長安很近,有些人就特意住在終南山內,培育名譽,以待王朝的寵召,因而當時就有“終南捷徑”的說法。
歷來的皇朝或政權對于都城的選擇各有不同的要求,而其周圍地勢的險要殆為共同認為必要的條件。為了防御敵對勢力的攻擊,保證其權力的存在,這樣的條件是不可或缺的。關中平原很早就被稱為四塞之國。這是說,它東有崤山,南有秦嶺,西有隴山,而北瀕黃河。也許北邊離黃河太遠了,就以甘泉谷口來代替,這是指仲山、梁山等北山而言,更切合于實際情況。山河圍繞,自然易于防守。不過山間河畔還有和外地交往的道路,為了控制這樣的道路,就陸續建置相應的關隘,因而就有了東函谷、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還添上隴關。關中的名稱就是由此得來的。
這樣的關隘后來還不斷有所增置,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畿鋪周圍并由皇朝直接管理的關隘已有十二座:長安所在的京兆府就有藍田關、子午關、駱谷關和庫谷關,還有同州的蒲津關和龍門關,原州的隴山關和木峽關,華州的潼關,岐州的散關,隴州的大震關,會州的會寧關。如果添上延州的蘆子關,就更為全備了。有了這些山河和關隘,長安作為都城就更會感到安全。
▍隋唐長安城的布局規律
秦嶺是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北側斷層陷落,山勢陡峻,山下就是平原曠野,與其南側悠長的漫坡迥異。秦嶺之下,就是關中平原。由秦嶺山麓至于渭水之濱,雖是平原卻是由東南趨向西北的傾斜形。西安市南北兩方面就不盡相同。西安的高程為412米。西安正南為長安縣治所的韋曲。韋曲的高程為432米。長安縣南為石砭峪口,高程為700米。西安市正北為草灘鎮。草灘鎮瀕渭水。這里渭水岸邊的高程為366米。以草灘鎮和石砭峪口相比較,高低之差,竟有300余米,不能說是很小。這種南高北低的現象不僅西安南北為然,就是西安以西和以東也都是如此。
這樣南高北低的現象,并不是顯示由南面的秦嶺山麓直到北面渭水岸邊都是逐漸由高到低,形成一面漫坡的形勢。也就是說這里的平原并非一平如砥,而是隨處也有高低不平處。就是西安城內和近郊處也是一樣的。上面所說西安的高程為412米,是就較多的街巷來說的,并非全城都是相同的,城的心處鐘樓底下就是413米。南門所在地的高程仍為412米,北門所在地卻只有404米。
隋唐時期以長安為都城,其規模的巨大遠超于今西安城之外。都城共為三部,北為宮城、中為皇城,南為外郭城,三城南北連為一體。宮城北門玄武門最居北面,其遺址在今自強路中殿之北。宮城南門承天門遺址在今蓮湖公園。外郭城南面三門,中間為明德門,其遺址在今南郊楊家村。今西安城僅得其皇城,惟東部稍稍逸出皇城之外。當時皇城南面三門,中間為朱雀門,遺址在今西安南門稍偏西處。朱雀門外為朱雀街,直抵明德門。北隔皇城,與富城南門承天門和北門玄武門遙遙相對、據說:隋初創建此都城時,宇文愷實主持其事。宇文愷以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此觀(玄都觀)及興善寺以鎮之。
以六爻解釋六條高坡,自是具有迷信色彩。六條高坡確是實際的地形,迄今這六條高坡仍然具在。并未消泯無跡。現在看來,這第一條高坡即所謂九二,在環城北路之北,也在北門之北,其高程為400米上下,這是經過當時宮城的高坡。第二條高坡即所謂九三,在北城墻內,蓮湖公園附近,高程為403米。這是經過當時皇城的高坡,因而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第三條高坡即所謂九四,在今東西大街之南和興慶公園附近。按《乾卦》所說:“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也是君子之數,因而這條高坡也包括在皇城之內,和九三那條并列。第四條高坡即所謂九五,由興善寺街斜過友誼東路,并經過交通大學,其實就在草場坡上,高程已有420米上下。第五條高坡即所謂上九,在今樂游原上,高程在430米上下。第六條高坡即所謂用九,在今大雁塔附近,高程在440米上下。這六條高坡中,草場坡、樂游原、大雁塔三處尤其明顯。
本文原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期,原題為“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史念海、史先智“長安和洛陽”(原載《唐史論叢》第七輯)。篇幅所限,本文為摘編版。圖片來源于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