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錯過!這些“鎮宅植物”是你家風水的隱藏高手!趕緊種一盆!
121 2025-07-23
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王越欣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十二生肖的“龍”文化源遠流長,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符號。“龍”文化歷經千年的演變,從山川大地、湖泊水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文化藝術,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封面新聞記者從眉山市民政局了解到,據初步統計,全市含“龍”字各類地名897個,占全市地名的2.7%。除了龍地名,當地著名的小吃也含“龍”,名為龍眼酥。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記載了龍眼酥為代表的月餅,最早的雛形:小小的像月亮,中間包有酥油和糖。
青龍、金龍、黑龍……
眉山“龍”地名色彩繽紛
在地名中,眉山賦予了“龍”各種顏色。不僅有“黑龍”,還有“青龍”“金龍”等。如今青龍街道的“青龍”一名相傳源于嘉慶六年(1801年),岷江水暴漲,漆家街(青龍街道最初的名字)周圍出現許多青鱔,如同一條一條的青龍,故而將漆家街更名為青龍場。東坡區金龍社區則是由金龍村撤村改居而來,在20世紀50年代,東坡島上的金李村和座龍村,后兩村合并各選一個字組建了金龍村。
眉山市仁壽縣黑龍灘。圖由仁壽縣文廣旅局提供
仁壽縣在黑龍灘水庫建成之前,曾是一個“十年九旱”的缺水之地。在古代,除官方的祭天、祭神農外,民間對司掌風雨、管理水域的龍王崇拜自然應運而生。
相傳“黑龍灘”原本為陽山腳下的一處大湫,因此湫水比較深,潭水看起來呈黑色,按照古代民間信仰“有水必有龍”的說法,故名“黑龍潭”。
1969年,樂山地革委派工作組來到仁壽縣,幫助仁壽縣進行水利規劃;1970年10月,黑龍潭水庫開始動工。整個項目先后經過八年建設,七年整治,歷時十五年(1985年)竣工。從此,仁壽縣從過去“靠天吃飯”的貧困縣,逐漸發展為“天府糧倉”。1986年,黑龍潭風景名勝區成立;200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當地行政區劃更名為黑龍灘鎮,因此黑龍潭風景名勝區更名為黑龍灘風景名勝區。
順龍、龍吟、龍馬……
“眉山龍”形態各異愛搭伙
記者也從眉山市民政局了解到,據初步統計,全市含“龍”字各類地名897個,占全市地名的2.7%,主要為山體、村社、街道、水庫、橋梁等。其中包括11個鄉、鎮、街道(如青龍街道、黑龍灘鎮、順龍鄉),84個村和社區(如青龍村、石龍村、金龍社區、黑龍社區),54個街路巷(如青龍街、回龍街、龍鳳街)等。
眉山市東坡區金龍社區。圖據東坡發布
觀察眉山各地,不僅有眾多“龍地名”,當中的“龍”更是“形態各異”。仁壽縣境內有許多“動詞+龍”組成的地名,例如:騎龍坳、回龍屋基、飛龍咀、盤龍村等。這類地名通常都屬于以風水堪輿學說專用名詞命名。在古代風水堪輿學說中,常常會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在這一理論基礎下,“騎龍”指位于山脈中前部山脊位置;“回龍”屬于地脈走向急轉彎,猶如龍回頭一般的地形;“飛龍”指兩側山體較矮,中間山體較高,并以緩坡形式向下,從航拍圖上看呈“山”字的地形;“盤龍”則是山脈環繞,山坡上樹木郁郁蔥蔥,且有水源聚集在山腳下,形成山谷和河流的地形。
眉山的“龍”還“愛搭伙”。在仁壽縣,原龍橋鄉因場內有一橋,橋上刻有龍頭龍尾,故而得名。2019年,龍橋鄉并入了龍馬鎮。龍馬鎮則因其域內有一座山,形似龍頭,面向馬家溪,故名為龍馬場,后設龍馬鄉,2019年,眉山市撤銷龍橋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龍馬鎮管轄。
除了龍地名
還有龍小吃、龍文化
眉山龍眼酥。
不止有“龍地名”,眉山還有以“龍眼酥”為代表的“龍小吃”,以及以彭山草龍、青神竹龍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草龍一舞動山川,橘花新開響天地”。草龍是彭山區黃豐鎮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傳統的插、織、繞、剔、鑲、嵌等手工技巧。據了解,草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最初是當地百姓為慶豐收,在每年秋收之后,用稻草、青竹,扎成5人、9人等耍的草龍,表達人們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黃豐草龍制作與耍龍最初起源于清末民初,主要以當地稻草、茨竹為原材料,輔之以麻繩、骨膠,將茨竹扎成龍骨架,用當年新鮮干黃稻草編制龍頭、龍身、龍尾。草龍舞動時,上下翻騰、活靈活現、極具感染力。
竹龍是青神最具代表的非遺之一。青神是蠶叢故里,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代文宗太和年間,當地人張武率領老百姓編竹簍在岷江兩岸攔河筑堰,治理岷江水患。當地人把攔河筑堰的竹簍俗稱“竹籠”或“竹龍”,竹編舞龍由此演繹而生。
龍眼酥,作為眉山的傳統特產之一,是一種狀似龍眼的美味小吃。它的底部圓實,表面有千層重疊的酥皮,造型美觀精致。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記載了龍眼酥為代表的月餅,最早的雛形:小小的像月亮,中間包有酥油和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