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風水影響運勢,難道真有這些禁忌嗎?
170 2025-07-28
120年前,清朝最后一次改革的領袖人物梁啟超發表了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他剛品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痛心中國沉疴難起,躲入小說里幻想:60年后,中國成了世界強國,甚至,上海舉辦了“大博覽會”。
“你看現在的強國,哪一個不是靠著民族自立的精神,才能夠建設起來?”他借助虛構的人物真實發問。
20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給出了一個更新、更完備的答案——“中國式現代化”。
10月16日,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作大會報告的習近平,宣告了全黨“從現在起”的中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位黨代表對此的感受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我們得走自己的路”。
“堅持獨立自主”,也是中國共產黨回顧百年歷史,得到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
場外,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感慨:“全面現代化的中國時間開始了。”
按照最新的“兩步走”路線圖,中國計劃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現代化強國。
幾代國人都對“兩步走”并不陌生。在不同的年月,中國共產黨朝著強國富民的方向,提出過不同的“兩步走”或者“三步走”目標。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認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不多見的對未來制定長期規劃的國家。”
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開始,“基本實現現代化”,設定的是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十九大將時間提前到了2035年。
對二十大的絕大多數黨代表來說,“四個現代化”是一種集體記憶。但“現代化”這個詞進入中國人的視野要早得多。
“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出自孫中山之手。《建國方略》描繪過他的理想:修五大鐵路,建三峽大壩……
在1933年,一份雜志出版了一期“中國現代化問題”討論特刊,刊登了20多篇文章,知識分子們激烈地辯論著中國現代化應當采取什么方式。一個共識是,“趕快順著‘現代化’的方向”。
“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說。
很少有人像二十大代表王振強那樣,日常與“現代化”的一個縮影為伴。這位36歲的火車司機,日常工作是駕駛著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毛澤東號”機車,沿著孫中山設想過的龐大鐵路網,穿過國家的腹地。
“毛澤東號”機車得名已有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還沒成立。它最早是報廢的火車頭,被工人們“死車復活”。
這個“火車頭中的火車頭”,在76年里,動力從燃煤到燃油,再到電力,見證了一個農業國成為工業國的努力。
在二十大代表、國家電網天津電力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眼中,現代化的另一個標志是“全民通電”。中國成為唯一一個全民用上電的國家,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12年,全國有273萬人沒有用上電。2015年,最后的兩個村莊通了電。
毛澤東本人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后感慨,新生的國家,曾經“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當時對現代化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工業化。1954年,毛澤東說,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著名科學家朱光亞記得,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提到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第二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藍圖。
后來的很長時間,這份藍圖都擱置了。
來自內蒙古的二十大代表廷·巴特爾,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他在1974年來到一個牧區,決定留在那里。沒有公路,沒有電,沒有通信。現在很多牧民用無人機放牧,他當時出差帶回一臺收音機,所有的牧民空閑時都去聽。
中國在1977年找回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黨的十一大報告里,“現代化”出現了8次。
當時很樂觀,“在二十世紀最后四分之一時間內”就要建成現代化強國。
倡導“實事求是”的鄧小平調低了預期。1979年3月21日,他對外國客人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
這年年底,他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了“小康”,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黨的十二大上,“現代化”第一次進入黨代會報告的主題——《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在簡短的開幕詞里,鄧小平強調。
來自中央黨校的二十大代表謝春濤說,這些黨代會及其決策、選出的中央委員會,“穩定、快速”地推進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三大報告共有45處提到“現代化”,十四大報告則從標題開始,59處出現了“現代化”。報告說,“我國底子薄,目前處在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
十四大確定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向,整個國家開始起飛。1978年到2020年,經濟年均增速達到9.2%。
很多二十大代表都能隨口背出這樣的數字: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增長到18.5%。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代表說。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目前是78.2歲,十九大時,這個數字是76.3歲,5年內增加了近兩歲。1949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
今天,中國的人口預期受教育年限是14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3年。
這是一個曾經有80%的國民是文盲的國家。2009年,教育部才關掉了“掃盲處”。
二十大報告里說,中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二十大開幕當天,航天員王亞平想起,一年前的同一天,她正在太空,準備開啟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的大門。她在2013年首次“飛天”,今年,中國自己的空間站計劃年內建成。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在“中國式現代化”里,科學技術歷來處于非常特殊的位置。
十二大報告稱,“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二十大報告則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列一章,進行闡述。習近平說:“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過去10年,習近平的很多論述,都講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范疇,比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講過很多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講。”他曾說過。
二十大上,代表們聽到習近平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讓代表們感受很深。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保獻代表非常自豪的是,二十大開幕當天,“北京市的PM2.5濃度低到1微克/立方米,是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他參與了北京過去十年艱難而有成效的霧霾治理。
據天津市委副書記金湘軍代表介紹,天津市區和濱海新區,過去考慮的是兩個城相向發展,連在一塊;新發展理念下,把中間大面積的一塊留白、留綠,“為子孫后代保留這么一片生態綠色屏障”。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黃志強代表說,因為資源豐富,過去提到內蒙古就說揚“煤”吐“氣”,現在內蒙古利用頭頂“風光”發展新能源,正在“追風逐熱”。
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代表說,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主動要做”。中國煤炭消費的比重近10年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6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代表,通常稱自己是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蒿枝壩村的駐村“科技特派員”。
他在蒿枝壩村住了7年,見證了村里的70多戶拉祜族人家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過上小康生活。
“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讓朱有勇感觸頗深。他在國外深造過,一度羨慕西方的農業現代化,地廣人稀、機械化收種。但在蒿枝壩村的這些年,他想得更清楚,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要通過共同富裕的路子,讓像蒿枝壩村拉祜人家這樣曾經“刀耕火種”的居民,也邁入現代化。
關注二十大的南開大學意大利籍副教授羅科·拉科爾特說,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在仔細觀察中國,看看中國在下一階段將為自己、也為世界其他地區做些什么。
二十大報告說,“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用習近平此前的話來說,“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立勝認為,過去近500年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發展認知中,現代化幾乎“約等于西方化”,隱藏著的是文明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和“殖民主義”兩大傳統。
拉丁美洲的一位觀察者撰文說,這是第一次,一個大國的崛起不是依靠壓迫、奴役、種族滅絕和掠奪。“我們指的是,這不同于英國超越西班牙和美國超越英國的那些黑暗時刻。”
二十大代表楊宇,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工作。去年,她接待一批訪客,包括40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講解后,她收到了一片掌聲。
她以為是自己的講解得到了認可,后來跟這些大使進一步交流,才意識到,“展廳里的掌聲是為我們中國共產黨而響起的”。
今天,很多國家的紙幣上,印著中國在當地參與建造的大橋、水電站、圖書館、體育場、衛星等設施。
二十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多年在海外推廣他的菌草技術。他記得,為了記住來自中國的幫助,一位部長把女兒的名字改叫“菌草”,特地登報公布。
林占熺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地球儀,上面標著許多紅五星,每一顆都代表他的菌草技術,推廣到一個國家或地區。
最新的數字,是106個。
對全世界來說,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現代化,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前所未有。
10月17日,習近平在廣西代表團說:“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
這幾年,他多次強調,要“保持歷史耐心”。
開火車的王振強,對現代化的想象首先是“智能化”,但現在,他要確保自己的綠皮火車安全平穩——作為“毛澤東號”的司機,他清楚沿線的159個彎道、橋梁、隧道,減少顛簸,讓乘客感覺安穩,安穩是他眼中“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從最初到黨的二十大之前,“毛澤東號”延續到現在的安全行駛記錄是1197萬公里,他們小心翼翼地延長著這個數字。
國家的發展也在追求“穩中求進”。在二十大報告里,習近平重申要“統籌發展和安全”。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新的人類發展報告稱,全球人類發展指數連續兩年下降,已倒退至2016年的水平。超過90%的國家出現了下降,中國是罕見的逆勢增長。不過,仍只排在第79位——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沒有變。
這份報告的主題是“不確定的時代,不穩定的生活”。
30年前,美國《福布斯》雜志預言:“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意外都可能發生,而像中國總有一天會崛起成為經濟強國這樣確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
那一年的黨代會,是中國現代化路上的關鍵節點之一——結束了“姓社姓資”爭論,轉向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豎起一塊標牌,上書鄧小平的一句話: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發出新的號召之際,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的結尾再次提到了這個標語——這也是它第一次出現在黨代會報告里。
他說:“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本報北京10月1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 劉世昕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李立紅,惠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