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和門的數量會影響住宅的和諧與財運
104 2025-07-27
在遠古時代,老百姓其實是不知道方向的,后來出于生活的需要,才逐漸有了區分晝夜、辨別方位的愿望,而人們依賴的最直觀也是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天上的太陽。
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太陽遵循東升西落的規律。這樣古人就發現,在上午面朝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在下午面朝太陽,前面是西,后面是東。也就是說,按照日出日落的方向來看,最先產生的方位應該是東和西。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給大地帶來希望和生機,而太陽在西方落下,帶來黑暗和寒冷。所以東方象征新生,而西方代表死亡,因而“西歸”、“西遷”和“上西天”等詞就用來委婉地表達死亡。
加入陰陽五行思想后,東方屬陽,西方屬陰,所以北京的天壇建在東邊,地壇建在西邊。因而“東”就和男子有了聯系,樂府詩《陌上桑》云:“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后人就用“東方千騎”指帶女子的夫婿。像“東床快婿”、“東床駙馬”等后來也都表示女子的如意郎君。在封建帝制中,太子是儲君,東方主生,屬陽,所以常居東宮,東宮也就成了太子的象征。
相對而言,后宮嬪妃住的地方叫“西宮”,而“西舍”、“西樓”和“西廂”等也就指女子的住所。古時男女結婚拜天地時,男方在左在東,女方在右在西。還有神話傳說里的“東王公”和“西王母”,一個代表陰陽中的陽神,一個代表陰神,一男一女一東一西,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古人特別崇敬東方,東西相對的時候總是以東為尊以西為卑。比如祭祀時祖先的牌位都要放在東邊,后人要面朝東邊而拜。
居住安排上也是,《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中說:“位為通侯,居列東第。”意思是憑借功績和地位而被封為通侯,可以居住在豪華的府邸中。所以“東第”指的是王侯權貴居住的府第,象征著尊貴和地位。現在,東第也泛指那些位于城市或地區較為顯赫、豪華的住宅區或建筑群。
在徽州文化中,廳堂的陳設也頗有講究。比如“東瓶西鏡”,舊時在居家廳堂的桌子上,東邊放一花瓶,西邊擺一面鏡子,中間擱一座時鳴鐘,寓意:終(鐘)生(聲)平(瓶)靜(鏡)。東瓶西鏡的設計,是徽州人一種美好的心愿,希望家人外出經商為官平平安安,風平浪靜。
知道了東西,那南北是怎么確定的呢?古人觀察大自然發現,山的南坡日照時間長,總是草木茂盛,欣欣向榮,而山的北面卻是植被稀疏,一派荒蕪。所以南方在古人看來就是主生之方,“南山”、“南極”和“南岳”就象征人的長壽,正如我們祝壽時常說的那句話: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南方象征生命,那北方就是死亡之地,是陰氣之所。古人常說“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以古代的墳墓常設在北邊,甚至死者的頭也要朝向北邊。如果說“蘇杭”是生者的天堂,那么“北邙”就是死者的極樂。邙山,在洛陽城北,是崤山的支脈,因為風水極佳,所以自古就是墓地的代名詞,自東漢以來就是歷代帝王將相和名人的埋葬之地。
既然以山為準山南為陽,那以水為準呢?因為水面低于地面,所以水的北面為陽,水的南面為陰。
這便是古人所說的“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同東西一樣,向陽背陰的習性也影響了南北的尊卑。古代的建筑從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起就是坐北朝南的,正是因為南面陽光充足,溫暖宜人。
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性,方人杰地靈。
正因如此,在古代封建社會君主會見群臣都是面向南方而坐,這意味著古人以坐北朝南為尊。相應的,以坐南朝北為卑,進一步引申開來,處在下位,打了敗仗,稱為“敗北”。“北”是一個象形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是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北引申為背,兩軍交戰,正面對抗,打不過一方轉身就逃,把背部暴露給敵人,勝利一方在背后追擊,窮追猛打,這就是成語“追亡逐北”的由來。
正是這種自然環境和長期以來的倫理觀念影響,坐北朝南成為了古人的方位基準。加上之前通過太陽確定了東西方位,于是古人的方位就形成了: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和我們現在剛好相反。
確定了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就夠了嗎?很顯然,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古人于是又創造了所謂的“五方”和“八方”。
“五方”就是十天干組合所代表的方位,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戊己居中。
而“八方”就是“后天八卦方位”,也叫文王八卦方位。離坎定南北,震兌定東西,這樣就構成了東南西北所謂的“四正”,而乾坤代表西南西北,巽艮代表東南東北,因為位居四個角落,所以就構成了所謂的“四隅”或“四維”。
聯想到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十二辰”,古人用十二地支命名,于是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卯為正東,酉為正西,在地理上我們把南北經線稱為子午線,正是來源于此。于是又有了十二個方位。
這樣,古人經過一番整合,就拼出了二十四個方位。
唐代著名的風水大師楊筠松口述的《青囊?序》說:“先天羅經十二文,再用干與維。”指的就是“八干四維十二支”,共二十四數,合起來就是羅經(提供方向基準的儀器)上的二十四山,即二十四方位。
首先把外層八個方位排好,即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東北東南和西南西北。然后選取八卦中的“四維”,乾卦在西北,按順時針方向,排好四維。接著選取五方中表示四方的“八干”,按東南西北的順序排好位置。剩下的空位,按照“字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順序以順時針方向排下去就行啦。最后內層就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圖,從西北方位順時針旋轉,依次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順序確定各自的位置,就形成了完完整整的二十四山方位啦。
二十四山方位自誕生以來就是天文儀器的標配,歷代的渾儀和簡儀上都裝有地平環,環上刻的正是二十四山方位。還有常見的日晷,也是如此。
總之,古人擴展了方位,同時也擴大了視野。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明和先進的天文歷法,從而引領了整個農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