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不要見窗”——說法荒唐,別上當!但請做到這“5個不要”
194 2025-07-06
攝影:游昌學
▼
五通橋
人煙兩岸,慢耍生活
東經103°39′-103°56′
北緯29°17′-29°31′
這里是五通橋
它歷史悠久,建制已有2300多年。清代詩人李嗣源曾稱贊“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小西湖”之稱也來源于此。
攝影:游昌學
蕩舟河上
穿行橋下
蒼勁雄偉的黃桷樹
曾百舸爭流、熱鬧非凡的賽龍舟
五通橋中學、丁佑君紀念館
鹽文化、碼頭文化、民俗文化薈萃交融
這些
都是五通橋,也不全是五通橋
1938年的五通橋牛華溪鹽場 /攝影:郎靜山
概況
區境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
東北接井研縣
東與南連犍為縣
西鄰沙灣區,北靠樂山市市中區
距離樂山市區僅22公里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非常便利
攝影:游昌學
地貌
五通橋地貌
以丘陵為主
壩、丘、山兼有
中部是岷江沖擊而成的平原
境內最高點是石磷鎮的大橋村高峰寺
海拔735米
最低點是金粟鎮的雙漩壩末端
海拔331米
攝影:游昌學
全景
一千個人眼里
有一千個版本的五通橋
你有多久沒停下腳步
認真看看這座城市了
攝影:游昌學
其實
每個生活在這里的人
每天都在以自己的視角
不斷勾勒這個城市的“全貌”
換個方式看五通橋
你總能感受它的歷史底蘊和澎湃活力
攝影:游昌學
浮橋
橋
是五通橋的標點符號
舊時的浮橋均由鹽船連接而成
數十只鹽船一只接一只并成一排
船身相連
圖源:微五通橋
1996年
在拍攝電影《席卷大西南》后
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了四望關浮橋
直到09年的春天
一條身披古銅色的臥龍
靜靜的躺在湖面上
閃爍的龍鱗總是跳動著飽含鄉情的音符
千呼萬喚的舟橋再次連接起市民與故鄉的情愫
攝影:游昌學
新建浮橋
從四望關關口橫跨涌斯江
延伸至對岸的江聲碼頭
浮橋寬3.5米、長183米,采用木船結構
可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
攝影:游昌學
黃桷樹
五通橋
另一景觀是這里的黃桷樹
幾百株蒼勁雄偉
枝繁葉茂,童童如蓋
樹沿著河,街沿著樹
形成了五通橋獨特的風光
攝影:游昌學
即使冬季
仍有新葉嫩黃,雄秀猶存
春意盎然
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大奇觀
多年來當地人也稱黃桷樹為“風水樹”
攝影:游昌學
風味小食
五通橋物產豐富
各類頗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應運而生
圖源:樂山同城會 / 攝影:楊正宇
西壩豆腐宴
牛華麻辣燙、橋牌豆腐乳
黃雞肉、自成派別的牛華豆腐腦......
小城的韻味統統都暗藏在這些美食之中
令人回味
圖源:樂山同城會 / 攝影:楊正宇
小城生活
慢耍生活
悠閑,舒適
在充滿市井歡樂的時光里
總是在不知覺就“耗”走了一天
攝影:游昌學
這里
一邊是忙碌工作
一邊是安逸生活
兩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
攝影:游昌學
夜色
想要探知
一座城市的魅力
不妨趁著夜色去走走
在絲絲光影之中遠眺五通橋
人煙兩岸,有著無法言說的溫情
攝影:游昌學
這里是否
也有你的記憶
是否也是他鄉游子心底
最柔軟最容易觸動和懷念的地方
攝影:游昌學
那個小城
那個小院、那個家
用鏡頭記錄你熟悉的五通橋
快門定格瞬間
一定藏著一抹你未曾發現的韻味吧
攝影:游昌學
來源:樂山文廣旅游局
攝影:游昌學
參考《五通橋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