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福建修豪宅

通過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可以看到不管是美蘭村,還是北高村,都是歐式風格建筑居多。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2021年3月11日午后,吳益峰的公司來了許多客人。大家圍坐在茶桌旁,吳益峰燒水,燙壺,沏茶,動作一氣呵成。
吳益峰是80后莆田人,莆天下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設計的一些豪宅在當地小有名氣,慕名而來的客戶越來越多。2015年公司成立,第一年只有七八十單生意,業績年年增長,現在每年一百來單,忙不過來。
茶還沒泡上幾輪,一位夾著包的中年男子出現,向吳益峰展示了一張照片,一棟簡歐風格的建筑,是他想要的效果。他的另一個要求是,要一個“非常大的門頭”。
一番商討后,男子緊皺的眉頭松了些,扭頭對旁人感嘆:“蓋房子是百年大計,我最近為了蓋好房子,頭發都愁白了!”
2021年2月22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兼中央農辦秘書局局長吳宏耀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嚴禁城里人利用農村宅基地建別墅會館。
隨后,話題“福建農村的房子有多豪華”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2億。一則視頻里,歐式別墅、法式拱門、羅馬柱等西洋風格建筑出現在福建鄉下的田邊、路旁,吸引了24萬網友點贊。網友評論,“‘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原來這句歌詞是唱給福建的”。
為什么福建農村會有那么多歐風美格的豪宅?

莆天下裝飾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益峰。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究竟有多“壕”?
美蘭村位于莆田市北高鎮,是一個較為偏僻的沿海村。
90后陶子豪是當地人,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美蘭村里做黃金珠寶生意的人多,“在全國珠寶行業里占了70%的份額。每個城市里,10家珠寶店可能有7家是我們的人。”
近十年,村里不少人家新建了房子,其中不乏豪宅。
3月11日,南方周末記者看到在通往美蘭村的路邊,一棟金色洋房分外耀眼。地上建筑約有6層半,兩部對稱的入戶旋轉樓梯通向二樓大門,高聳的門頭刻著金色浮雕,樓頂還有涼亭。整棟建筑采用了金色的玻璃幕墻,熠熠生輝。房前停著一輛賓利,車頭立標、進氣格柵和車轱轆都被鍍成金色。
陶子豪認識這戶業主,他說,業主也是做珠寶生意,在村里屬于“暴發戶”,平時亮相,“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是金燦燦的,手上戴了五排鉆石。”
陶子豪對美蘭村的兩棟別墅印象深刻。這兩棟別墅在村子深處,有著巨大的弧形落地窗、雕花圍欄和歐式圓屋頂。
他說,兩棟別墅分別屬于三兄弟中的兩個弟弟,大哥則在村里建了一棟更高的樓房。“這兩棟是十多年前建的,當時算很厲害。業主家做房地產,所以會比較早有錢。”
與美蘭村相距十來公里的北高村,也是一座因為珠寶買賣而富起來的村子。北高村的別墅和洋樓密集,陶子豪站在村口,“往這個方向,手機經常沒什么信號,因為房子太密集了。”
通過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可以看到,不管是美蘭村,還是北高村,都是歐式風格建筑居多,絕大部分樓房都有紅色斜屋頂。陶子豪解釋,這是福建建筑的特色,紅色象征吉利。
不過,網上流傳的城堡式超級豪宅,在兩個村子里屈指可數。“一個村的豪宅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陶子豪說。
美蘭村一戶人家正在建房,見南方周末記者上前拍攝,業主從屋內跑出,大聲斥責:“你拍什么?”聽到南方周末記者對房子的贊美后,業主放下戒備,喜笑顏開,“拍吧拍吧”。
一位阿伯正在搬水泥,他指著路邊一所石頭壘起的舊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是自己的房子。“你看我房子那么破,卻在幫他修那么好的房子。”
吳益峰在福建做過的豪宅項目中,業主的預算通常上不封頂。一位業主是華僑,家宅三層半,每層建筑面積160平米,在豪宅中不算大,卻花了幾千萬。“家具都是純進口的,一個燈一百來萬。”
他做過最貴的一所豪宅造價過億,通過一個平層將幾棟建筑連在一起,每層面積超過1000平米。
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另一戶業主家的照片,一部旋轉樓梯貫穿一棟5層半建筑,樓梯扶手鍍金,“一米三千多元,一個樓梯幾十萬”。一盞巨大的吊燈懸掛在樓梯中間,垂下來有16米。
過去,村民建房時會互相攀比,樓層越高越好。近年由于政府限高,攀高之風被遏止。
2021年1月30日,福建省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指出“農村獨棟式、并聯式、聯排式自建住宅不得超過三層”。
“之前鎮政府過來拍照取證,會發通知書給違規房子的業主,數次通知無效后會強拆。”陶子豪說,曾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有房子被拆。這也是前述業主呵斥南方周末記者拍照的原因。

福建別墅的戶型、方位、景觀、土地公、圍墻、門等,都是有講究的。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每一棟都有它的靈魂跟思想”
講風水,是福建業主的共識。
吳益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房子的戶型、方位、景觀、土地公、圍墻、門等,都是有講究的。
比如除非家中做官,不然門前不放石獅,放大象,代表“萬象更新”。
入戶門前面不能對著屋脊角,也不能有樹、電桿,這叫“不能破中”。入戶門是房子的入財口,門庭相當于人的額頭,門頭相當于鼻子。“門庭是越大越穩重,入財口也要越大越好。”
進屋后,右手邊一般是接待的地方,左邊是喝茶的地方,分別對應干與濕。幾乎每家都有燒香拜佛的“拜拜廳”,有的人家放在門堂,有的放在頂樓,但不能放在衛生間的位置,這叫“不能在胯下”。
廚房和餐廳,一般在房子的后角落。廚房灶口不能沖門,灶臺上面不能有排污管,廚房灶臺跟洗菜池不能在一條線上,這叫“水火不相容”。此外,房間門不能對著床頭,衛生間門不能對著鏡子。
一棟房子通常有如下分區:一樓是中堂、大廳、廚房、餐廳、衛生間和老人房。二樓是房間和茶室。三樓是主人套房。頂樓做健身區,露天的地方是空中花園。樓頂屋面有抬高,可以再做閣樓,充當影視廳、汗蒸房。
地下室一般用來停車,還會做一個大廚房,內設柴火灶,還有小包廂、公衛,平時空置,有時用來辦酒席。
“我們做設計,其實就是私人定制。風格元素有點雷同,但功能布局沒有一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棟都有它的靈魂跟思想。”吳益峰說。
他回憶,前幾年的房子流行簡歐風——白色石料墻搭配紅屋頂,加上石質雕花門頂和羅馬柱,造型注重線條和雕花。之所以普遍采用價格相對昂貴的石材,是因為泉州的石材生意發達,也算就地取材。
最近流行的風格是輕奢,又叫“灰派”,以冷色調為主,不追求高樓層,但設計更精致、簡潔、現代化。
也有一些小眾化的設計需求。一位業主常年居住在江蘇,想在莆田老家建一座蘇州園林風格的庭院,因此耗巨資去做木質的長廊和欄桿。
大多數業主其實不懂設計,他們看到合眼緣的房子,就拍照留存,然后去打聽這個房子的設計團隊。吳益峰的許多客源就是這么來的。
業主們對于自己的房子充滿想象。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了不少中西結合的搭配。比如,圍墻墻頭是歐式風格的雕花,墻上是中國風格的仙鶴、祥云和迎客松壁雕。再比如,歐式洋房的大門口貼著紅聯,閣樓上掛著鮮艷的大紅燈籠。
修一棟豪宅需要多少錢?易蓋房廈門分公司項目負責人林枝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就土建部分而言,福建自建豪宅的均價在2500-3000元/平方米,普通自建房在1800-2000元/平方米左右。這還不包括石材和裝修。而自建房的建筑面積,通常在300-500平方米。
易蓋房是一家建筑服務平臺,業務范圍包括北京、長沙、杭州等7座城市。自建房是廈門分公司的主營業務,占比8成以上。
易蓋房廈門分區執行負責人楊洋表示,公司最近幾年的訂單量在逐年增加。整個福建,來自泉州、福州的項目最多。而建豪宅和普通房子的數量,大概是3∶7。

絕大部分樓房都有紅色斜屋頂,象征吉利。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蓋房喂蚊子”
吳益峰做室內裝潢起家,五年來,業務逐漸擴展到建筑外觀設計、施工、室內裝潢一條龍。現在,公司有數十名設計師和工程隊工頭,工頭底下又有各個施工隊,分為泥水工、水電工、木工、油漆工、大理石工等。
五年來,吳益峰的業務范圍從莆田忠門鎮開始,漸漸輻射到靈川鎮、楓亭鎮、北高鎮、東莊鎮和福清。“忠門那一帶,一個村70%都是我們弄的”。
在莆田,不同地域的人群有不同的業務范圍。數位本地人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忠門鎮做建材生意的人多,東莊鎮做醫療,北高鎮、東嶠鎮做黃金珠寶,仙游縣做紅木,楓亭鎮則是加油站。“一個人開始做,他會把周圍人、把那個村慢慢帶起來做那一行。”
莆田市人民政府網站顯示,莆商實力雄厚,在國內大約占據民營醫療行業50%、木材行業近70%、金銀珠寶行業60%、民營加油站行業50%的市場份額,油畫出口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吳益峰接的單里,舊房翻新的項目最多,舊房改造占到了業務的1/3。他的客源來自口口相傳,一些本地客戶還帶來了外地項目,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業主幾乎都是40-50歲的商人,生意有了一定規模。如果業主資金充足,又愿意配合,那么只需兩年,就可以趕完一套房子從土建到室內裝潢的全部進度。
也有業主想空手套白狼。剛創業時,一些業主來找吳益峰,拿到設計圖就走了,自己去找施工隊。有的業主資金沒到位,有錢做建筑部分,沒錢做室內裝潢。而工程一旦開工就沒法停下,“一停,損耗會更多”。
踩的坑多了,吳益峰開始挑選客戶。“我們一般先談設計,聊設計費的時候,就能了解這個人干不干脆。有的人很摳,我就只給他設計,不管施工。”建筑量多的情況下,他會挑出10%-15%的單子作為重點打造。
修好的豪宅大部分都有人住,只不過住的不是業主本人。
吳益峰回憶,因為業主大都在外地,一年回不了一個月,只有約1/10豪宅是業主常住。有些業主家的老人為了接送孫兒讀書,或嫌大房子冷清,寧可住市區的商品房。有些業主為了保持房子的“人氣”,會專門請保姆來看家。
“花了幾百萬蓋房子,一年回來住不到20天。只要求裝修門面,室內好多都是空的,等孩子結婚的時候,給他裝修一層、分房。我們本地話來講,蓋房用來喂蚊子。”
為何“起大厝”?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發表的《福建人的宗族觀念和海外移民》一文指出,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朝海,地理環境相對封閉,長期以來社會比較安寧、穩定。人們往往可以二三十代、數百上千年在一個地方生活,不必因動亂遷移。
因此,福建形成了很多聚族而居的單姓村莊和大姓巨族,宗族勢力強盛。長期以來,人們通過修建富麗堂皇的祠堂、舉辦隆重的祭祖儀式、定期重修譜牒等行為,不斷強化族人的宗族和鄉土觀念。
文章指出,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有機會在外地站穩腳跟的村里人,都會想方設法地把家庭成員、宗親、鄉親等人引帶出去。在福建僑鄉,村民互相引帶出國的故事比比皆是。
“探大甲,娶水莫,起大厝”是一句閩南俗語,意思是“賺大錢、娶漂亮老婆,蓋大房子”。吳益峰也說,福建人的普遍觀念里有兩件人生大事,一個是結婚,另一個是蓋房。
還有什么比一棟豪華宅院更能展示家族的興旺、門楣的榮光呢?
易蓋房廈門分公司項目負責人林枝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福建人喜歡把房子建得又高又“壕”,主要是為了給家族添光。也有一部分人出于攀比心理,“房子蓋得越高,就越有面子。”
吳益峰的許多客戶蓋房,為的是今后回鄉養老。“我們這邊有一句話叫落葉歸根,外面做得再好,早晚要回老家的。”有的客戶年齡大了,還沒抱上孫子,吳益峰告訴他,房子哪個方位應該怎么弄,可能會旺子嗣。“蓋完之后真的有了,人家就很感恩。”
除了面子和養老,更急切的蓋房動機來自婚嫁的現實壓力。當地一些村落彩禮高達百萬,而在老家擁有自己的房子,是步入婚姻的一張黃金底牌。
“很多人蓋房是被逼的,孩子大了要結婚,莆田人這么蓋房就是為了下一代找對象、結婚。”吳益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些人家里借錢也要修大房子。“別人不管你家在外地有多少資產,你在老家有房子,這才是最實在的。”
不過,福建的年輕人正在逐漸擺脫父輩對于建房的執念。
一位90后莆田網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老一輩人因為從小在這里生活,家鄉情結是建房的理由。但年輕人常年在城市生活,對這里沒有太大的感情,覺得花幾百萬在這里建房,不如在城市買房。”
95后陳蘇是莆田的年輕一代,家里做珠寶生意。陳蘇上高中時,父親耗時兩年、花費三百多萬推倒老宅,新建了三層別墅。現在,陳蘇和哥哥都在外地生活,平時住別墅的只有爺爺奶奶。
“我和我哥都覺得沒必要在老家建房子。但父親那一代就覺得這樣有面子呀,而且他覺得即使現在住城里,老了還是會回來生活。”在城里買房子住就夠了,是陳蘇和哥哥的共識。
陳蘇說,雖然村里人在建房上會有攀比,“你家建5層,我就要建7層……一定要成為村里樓最高的人。”但大家也非常注重血緣,齊心協力,“全村會一起掏錢修路、修廟,就覺得這是我們的老家,是我們的根。”
(應受訪者要求,陶子豪、陳蘇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敬奕步 南方周末實習生 高越 畢研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