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慎入!玄鳳鸚鵡雖好,想養?還是三思而后行吧
170 2025-07-08
前言:當「止殺真人」遇上「嗣漢天師」——真實歷史中的道教雙璧
公元1222年,漠北草原的金帳內,74歲的全真道士丘處機長揖至地,面對成吉思汗拋出震古爍今的一問:「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這位龍門派祖師爺用三個月時間,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三策勸服蒙古大汗,留下「一言止殺」的傳奇。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龍虎山天師府,正一道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正接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冊封。當忽必烈問「卿祖何人」時,張宗演答「祖張道陵,曾為漢天師」,遂獲贈「嗣漢天師」金印,正一道從此成為元代官方認證的「道教正統」。
這兩個真實的歷史切片,暗藏著道教千年演化的核心密碼:
一邊是全真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靠宗教理想影響帝王;一邊是正一道「以家族傳承融世俗需求」,用實用法術扎根民間。
當丘處機的弟子在終南山建立重陽宮,每日誦經打坐修煉內丹時,張宗演的后人正帶著符紙法器奔走于江南街巷,為百姓驅邪祈福。同屬道教,為何呈現「一個在山上,一個在人間」的奇妙生態?
故事,要從兩個改變中國道教史的關鍵人物說起——一個是挖洞兩年悟出「三教合一」的抗金義士王重陽,一個是在蜀地靠「五斗米」創立教派的太學書生張道陵。他們親手種下的兩棵樹,最終長成了道教的「雙子星」:一棵高聳入云,一棵根深葉茂。
一、起源密碼:一個抗金,一個世襲
要搞清楚兩派的區別,得先從他們的“祖師爺”說起。
(一)全真道:王重陽的抗金救國夢
咱先說說全真道的創始人王重陽。這人原名王中孚,本是陜西咸陽的富二代,年輕時也是個熱血青年,曾參加過金國的武舉,還做過縣太爺。
可眼看著山河破碎,漢人被女真人騎在頭上欺負,王重陽心里那叫一個憋屈。某天他喝悶酒時突然頓悟:“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可我這一身本事,怎么就救不了百姓?”
于是他散盡家財,跑到終南山挖了個洞,給自己取名“活死人墓”,在里面一待就是兩年。出來之后,他改名為王喆,字重陽,開始收徒弟傳道。
王重陽傳的道,可不是單純的“修仙”,而是帶著一股救國救民的勁兒。他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創立“三教七寶會”,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說白了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暗中積蓄抗金力量。
他的大弟子丘處機更是了不得,74歲高齡還徒步3500公里去見成吉思汗,勸這位殺人如麻的大汗“止殺保民”。所以說,全真道從一開始,就帶著一股“出世不忘入世”的俠氣。
(二)正一道:張天師的家族生意經
再看正一道,那畫風可就不一樣了。
正一道的祖師爺是張道陵(東漢沛郡人,生卒年34-156年),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張天師。這張道陵本是太學書生,飽讀儒家經典,可越讀越覺得不對勁:“這世間戰亂頻發,百姓疾苦,儒家那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咋就不管用呢?”
于是他棄文從道,跑到蜀地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修道,創立了“五斗米道”(注:時人俗稱“鬼道”,后世尊稱“正一盟威道”)。不過張道陵的道,更像是一門“家族生意”。他規定,教中領袖必須由張氏子孫世襲,這就是所謂的“張天師”世襲制度。
到了元朝,忽必烈更是冊封第三十六代張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正一道從此成了官方認證的“道教正統”。你想啊,既然是家族生意,那自然得考慮“接地氣”——老百姓需要啥,咱就提供啥。所以正一道的道士們,常年活躍在民間,幫人驅邪祈福、超度亡靈,說白了就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正一道”。
(三)一句話總結:
全真道像是“抗金救國的熱血青年”,帶著理想主義的光環;正一道則像是“世代傳承的家族企業”,充滿了實用主義的智慧。一個要“出世修仙”,一個要“入世謀生”,從起源上就注定了兩條不同的路。
二、戒律鴻溝:全真的苦行,正一的自在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兩派的戒律,那可是天差地別。
(一)全真道:三壇大戒,步步驚心
全真道的戒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嚴”,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很苦”。
他們有“三壇大戒”: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一共約200條戒律(不同流派版本略有差異),堪比現在的“職場KPI”。
- 初真戒:入門級戒律,主要是約束行為,比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跟佛教的五戒差不多。但全真道還多了一條“不得食五辛”,也就是蔥、蒜、韭菜這些帶刺激性氣味的東西都不能吃,說是怕“渾濁清氣”。
- 中極戒:進階級戒律,開始約束思想了,比如“不得嫉妒他人有道”“不得妄議經典”“不得輕慢師長”。最狠的是“不得蓄金銀財帛”,也就是說,全真道士必須窮得叮當響,一分錢都不能攢。
- 天仙戒:終極戒律,追求“超凡入圣”,比如“常行清凈”“永斷淫欲”“誓愿度人”。要想成為全真道士,得先過了這三關,相當于“修仙界的九九八十一難”。
而且全真道士必須蓄發留須,住在道觀里,不能結婚生子,每天早晚要誦經打坐,跟出家和尚差不多。你要是在道觀里看到一個道士,穿著整潔的道袍,頭發梳得油光水滑,那大概率是全真派的。
(二)正一道:箓生戒,靈活變通
正一道的戒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活”,用兩個字概括就是“隨意”。
他們的戒律叫“箓生戒”,主要是根據不同的“箓”(也就是道士的等級)來制定的。最低級的“太上三五都功箓”,戒律只有“三皈五戒”,也就是皈依道、經、師三寶,遵守不殺牛犬(牛為農耕之本,犬為守夜之忠,道教傳統忌食)、不偷盜、不邪淫(已婚者需忠于配偶)、不妄語、不酗酒。
啥意思呢?說白了,正一道士可以吃豬肉、羊肉(非禁食肉類),可以結婚生子,頭發可留可剪,平時不用住在道觀里,跟普通人沒啥區別。你要是在街頭看到一個道士,穿著便裝,手里拿著符紙,腰間別著個酒葫蘆,那大概率是正一派的。
(三)一句話對比:
全真道像是“修仙界的苦行僧”,每天在道觀里“打怪升級”;正一道則像是“紅塵中的上班族”,該干啥干啥,只是多了個“道士”的身份。有人可能會問:“這戒律這么松,正一道能算正經道士嗎?”您別急,正一道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戒律,而在“本事”——人家會畫符、會做法事、會看風水,這些可都是技術活。
三、修行路徑:全真練內功,正一做法事
說完了戒律,再說說兩派的“主業”——修行。
(一)全真道:內丹修煉,跟自己較勁
全真道的修行,講究“內丹術”,說白了就是“練內功”。
他們把人的身體當成一個“丹爐”,通過打坐、調息、煉神等方法,把體內的“精、氣、神”凝聚成“內丹”,據說練成之后就能“長生不老”。
這聽起來有點玄乎,咱舉個例子:全真道的祖師爺王重陽在《重陽立教十五論》里說:“凡論打坐,須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毫無思念,自然神氣沖和,百病不生。”
翻譯過來就是,打坐的時候要像泰山一樣穩,啥念頭都別想,這樣才能讓體內的氣血通暢,百病不生。現在很多人練的“太極拳”,其實就是從全真道的內丹術演化而來的。
全真道士每天的日常就是打坐、誦經、練武,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跟咱們現在的“佛系青年”有點像,只不過人家是“真·佛系”。
(二)正一道:符箓齋醮,跟鬼神打交道
正一道的修行,講究“符箓齋醮”,說白了就是“做法事”。
符箓就是咱們常說的“符紙”,上面畫著各種神秘的符號,據說能“驅邪避災”。正一道士畫符可有講究,得選好日子(比如農歷初一、十五),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后用朱砂在黃紙上一筆畫成。
齋醮就是“法事”,比如給人祈福、超度亡靈、驅鬼治病等。做齋醮的時候,道士們要穿上華麗的道袍,戴上法冠,手里拿著法器(如鈴鐺、寶劍、令牌),一邊誦經,一邊跳舞,場面十分熱鬧。
正一道的祖師爺張道陵當年在蜀地修道時,就是靠“驅邪治病”吸引了大批信徒(《后漢書》載:“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現在民間的喪葬儀式、祭祀活動,大多由正一道士主持,他們就像是“鬼神世界的中介”,幫凡人跟鬼神溝通。
(三)一句話總結:
全真道是“內向型選手”,專注于修煉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正一道是“外向型選手”,專注于處理人間和鬼神的關系。一個像是“修仙界的科學家”,研究人體的奧秘;一個像是“修仙界的社會工作者”,解決人間的麻煩。
四、民間誤解:道士不只會算命
說了這么多,咱們來破除幾個民間常見的誤解。
(一)誤解一:道士都會算命
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大家一提道士,就覺得他們會“掐指一算,知前后五百年”。其實啊,算命這事兒,跟全真道基本沒啥關系。全真道士每天忙著打坐練內功,哪有功夫研究八字命理?
真正會算命的,大多是正一道士。但正一道士的“主業”是符箓齋醮,算命只是“副業”,就像現在的公務員偶爾兼職擺個攤一樣。而且算命這事兒,水很深,有真有假,您要是遇到個道士跟您說“包治百病、逢兇化吉”,那大概率是個江湖騙子。
(二)誤解二:煉丹就是煉藥
很多人以為道士煉丹是為了煉出“長生不老藥”,其實這是誤解。
全真道的煉丹是“內丹”,也就是前面說的練內功;正一道的煉丹是“外丹”,但外丹術在唐代(因多位皇帝服丹中毒,如唐太宗、唐憲宗)以后就逐漸沒落了,因為很多人吃了外丹之后中毒而死。現在的道士,基本不搞外丹了,您要是看到哪個道士在煉“仙丹”,那肯定是在騙你。
(三)誤解三:全真和正一水火不容
其實不然,雖然兩派在戒律、修行路徑上有很大差異,但都是道教的分支,就像同一棵樹上的兩根樹枝。
在歷史上,全真和正一還經常合作。比如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既尊崇全真道的張三豐,又冊封正一道的張天師,讓兩派共同為朝廷服務。現在的道觀里,也經常能看到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一起做法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
結尾:有人在山上求道,有人在人間行道
說了這么多,咱來總結一下:
全真道和正一道,就像是道教的“兩面鏡子”——
一面映照著“出世”的理想:住道觀、吃素、蓄發、練內丹,追求長生不老、超凡入圣;
一面映照著“入世”的現實:走民間、吃肉、留發、畫符箓,解決生老病死、人間煩惱。
有人說全真道“太苦”,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跟自己較勁;有人說正一道“太俗”,整天跟鬼神打交道,不像個出家人。
但其實啊,無論是“住觀修行”還是“紅塵行道”,都是對“道”的一種追求。就像王重陽和張道陵,一個在終南山挖洞,一個在鶴鳴山畫符,看似走了兩條路,實則都是為了“救百姓于水火,度眾生離苦難”。
正如《道德經》里說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無處不在,有人在山上求道,有人在人間行道,道不同,而心同。#全真教#?#正一教#?#王重陽#?#張道陵#?#道家智慧#?#丘處機#?#道德經##終南山#?#龍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