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中的床,建議:不要朝著這三面墻擺放!不是迷信,是真為你好
61 2025-07-16
今年清明將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立碑的日子了,在古人眼里立碑是非常有講究的。老話“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究竟哪是“四不立”?立碑有啥講究?今年清明閏二月能上墳嗎?能立碑嗎?
今年清明節是4月5號,正是處在閏二月十五到來,與我國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合并稱為四大節。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所以我國只有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一個風俗。
清明節氣作為24節氣之一,標志著春天已經進入了仲春和暮春之間,天氣變得非常暖和,百花盛開,姹紫嫣紅,鳥語花香,春和景明的春色滿園。“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見到了清明節氣,我國已經進入了春耕、春種、春收的季節。農民忙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是以陽歷時間來制定的,也就是根據太陽運轉的規律制定了24節氣,每一個月月初是節氣,月中是中氣。如果這個月月中沒有中氣,那將意味著這個月將會閏月。
比如今年農歷二月,月中卻是驚蟄,月尾最后一天才是春分,所以出現了閏二月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陰歷和陽歷每年都有時間差,為了彌補這種陰差陽錯的天數,老祖宗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規律,實行了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陰歷年和陽歷年天數的差別,進而達到農歷年每月有兩個節氣的規律。
然而,清明節最主要的是我國一個上墳掃墓祭祖的日子,這是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一個風俗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兩句詩就描述了古代清明節上墳掃墓的場景,深刻的描述了古人對去世人的緬懷之情,哀悼之情。
今年正好閏農歷二月,俗話說“閏二月清明不上墳,上墳惹的禍臨門”,“閏二月清明不添土,添土禍事接連出”。兩句俗語說的意思就是閏二月清明節不上墳,墳墓上不添新土。
古人為什么閏二月清明節不上墳呢?為什么留下了“上墳惹的禍臨門”這種俗語呢?
用現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那就是因為古代科學不發達,對于一些特殊的天文現象很難解釋,而且產生了敬畏之情,于是就有了祭祖、敬天等習俗。
尤其是古代我國每到重大節日,都會出現祭祖、敬天的習俗。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有這種信仰,而且當時的達官貴人都有這種儀式活動。
古代的清明節祭祖、敬天的儀式非常隆重,需要在清明節前一天禁止生明火,不能吃葷肉,因此清明節前一天又被稱作寒食節。然后再準備一些供品,或者組織人員準備隆重的清明節祭祖活動。
所以古代清明節舉辦儀式非常隆重,需要準備多日才能完成,這樣就耽誤了春耕的時時間,影響了農業生產。畢竟民以食為天。
清明節按農歷來說,有時在二月里,這個時候天氣比較冷,可以舉行清明節祭祖的活動;有的年份在農歷的三月初,這個時候盡管有所忙,但是還沒有真正到農忙的關鍵季節。
如果說是在閏二月的清明節,一般這個清明節在農歷閏二月十五前后。如果不閏月的話,就相當于在農歷三月中旬,幾乎就到了木村了,正是農民忙于春耕春種的黃金季節,南方開始進入早稻等收獲階段。這個季節的農民需要農業生產,不能夠隆重的舉行清明節祭祖活動,所以就有了閏月清明節不上墳的說法,否則耽誤春耕、春種、春收,會引起饑餓現象發生。
不過現在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農業生產力大幅度的提升,并實現科學種植,機械化種植,極大的減輕了體力勞動。對于上墳的供品也是隨手可得,而且現在一些科學能解決了關于一些天文現象,所以現在清明節主要是以表達哀悼之情,可以送上一些鮮花或者上墳。
用專家的話來說,清明節是陽歷的一個節日,與陰歷沒有關系,所以今年閏二月在清明節能上墳。可應該考慮一點,清明節日是與農歷風俗有關系,因為它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風俗的節日,所以清明節上墳祭祖應該按農歷的風俗來過。
事實上,現在人們都是唯物主義者,清明節只是一個寄托哀思的日子。可以按照現在掃墓的方式,用鮮花來寄托哀思,既環保又時尚,何樂而不為呢?
清明節掃墓還有另一種意思,那就是表示這個墳墓有后人存在,特別是清明節墳墓上添新土,說明由后人來過哀悼。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掃墓時臨近的墳墓,沒有后人或者后人不能及時來上墳,隨手在墳上燒點紙或者插上墳花,不讓其成為孤墳。
當然,古人閏二月清明節不上墳,還有閏二月清明節不立碑,閏二月清明節不添新土!
在這里重點說一說,清明節立碑的禁忌,老話“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指的是那四不立?有什么講究?
立墓碑習俗在漢朝之前就有了,主要有三方面的用途:
一是記錄逝者生前的履歷資料和出生日期、出生地;
二是留個標志,為方便后人祭奠能找到,畢竟墳一般都是建在山里或者田間;
三是能展現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情況。
但是按照古人的說法,立墓碑是非常有講究的,主要有4種不能情況立墓碑:
一是家無男丁后人者不立墓碑。
其實這方面很好理解,古人是男尊女卑,重男輕女,這就是父系社會的標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出去了,想百年之后進老家祖墳都難。這就是農村所說的“絕戶”。
二是60周歲之前去世的人不立墓碑。
其實在民間就有一種享年60周歲,六十甲子一輪回,對于60周歲以前去世的人是不能立碑的。所以60周歲以前被稱為少亡,既沒有為父母盡孝,又沒有完成子女撫養責任。
三是橫死之人不立墓碑。
橫死可以理解為非正常死亡,主要指的是上吊、喝藥自殺等非正常死亡,還包括因為犯罪判處死刑的人員。畢竟這種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不能夠寫在墓碑上,否則會引起后人的非議。
四是新墳不能立墓碑。
新墳指的是剛剛死亡埋的新墳墓,或者是三年之內埋的新墳墓。一般超過三年的墳墓就不稱作為新墳了,所以古人有守孝三年的說法。所以身份是不能立碑的,在這個時間段屬于盡孝的期間,時間相對比較短,去世人在世期間都能記憶猶新。
什么時間立墓碑最好?
在我國古代傳到至今,立墓碑最好的時間就是清明節這一天。如果清明節這一天不能立墓碑的話,或者是日子不吉利的話,可以在清明節之前立墓碑。
如果清明節之前立墓碑的話,那就4月1號到4月4號之間。清明節之后是不能立墓碑的,這一點一定要注意,立墓碑的時間要選在上午。
立墓碑是一個家族大的事情,一般一個家族的男丁都要參加,而且墓碑上都記錄著目前家族所有成員的名字。
立墓碑還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去世人與現在活著的人要有5輩的人存在。所以立墓碑并不是隨意列的,這是表明家族人員后世的興旺,用立墓碑記錄這一代人。
今年閏二月清明節能立墓碑嗎?
古人講究閏二月清明節不能立墓碑,這是一種風俗,畢竟閏二月是一個附屬月,真正不存在這個月的意思。按照一些風水先生所說,閏二月地門不開,所以立墓碑不是特別好。俗話說“閏月孟婆湯,必定把人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從唯物主義論來說,立墓碑與閏月沒有多大的關系,與上墳也沒有關系,所以選擇好日子是可以立墓碑的。因為立墓碑就是為了記錄去世人和活著的后人情況,已達到若干年之后標志。
綜上所述,在這里寫這篇文章,只是介紹一下古代的一些習俗,而且有的延續到至今,大家信則有之,可以了解一下。
今年清明節可以上墳,最好不燒紙錢,不添新土,可以送鮮花掃墓。當然,立墓碑可以推遲到明年,立墓碑早一年晚一年沒有什么忌諱。對于清明節的習俗你怎么認為的?可以下方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