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都愛3種“招財花”,適合冬季養(yǎng),家里擺一盆,財源滾滾來
153 2025-07-23
胎息辨?zhèn)?/p>
一、何謂胎息
所謂胎息,本義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在道家引申為以下丹田炁機翕張為核心的內(nèi)功呼吸方式。胎息是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它孕育著生命本質(zhì)的根本奧秘。古代修道者通過數(shù)千年的實踐證實,胎息是補充元炁、消除疾病、返還青春、乃至成就內(nèi)丹、修真得道的密法。
唐代以前,道家修煉法門呈百花齊放之勢,導(dǎo)引、行炁、辟谷、房中、服食等各成其派,胎息也為其中重要一支。唐宋以后,內(nèi)丹奠定了在道家修煉中一枝獨秀的地位,其它各類修法則被貶斥為旁門,而胎息也納入內(nèi)丹體系中成為其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佛法看來,人類生命最初的孕育過程,是心識與命炁相合的一個生命體(中陰身),入胎來與父精母血相結(jié)合,形成胚胎。父精母血發(fā)育為人的肉體,命炁發(fā)育為人的經(jīng)絡(luò)系統(tǒng)(七萬二千條炁脈),心識發(fā)育為人的精神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命炁的鼓蕩開合是其中的主要動力,《入胎經(jīng)》說“若彼弟子熟調(diào)沙糖,即以氣吹,令其增廣,于內(nèi)虛空,猶如藕根。內(nèi)身大種,地水火風,業(yè)力增長,亦復(fù)如是”,而《修真辯難》云“即人受生之始,父精母血,交合杳冥之中,有一點造化氤氳之氣,入乎胞胎。始而無形生形,無象生象。五官百骸、四肢五臟不期然而然。雖父母亦莫知其所以然。胎中即具先天靈氣。元神已藏于中?!边@就是道家所言的胎息原理。因此,胎息的實質(zhì),在于生命孕育期間,先天元炁(命炁)通過開合運動,為生命發(fā)育提供能量。道家強調(diào)人體修煉必須達到胎息狀態(tài),也就是為了模擬這個發(fā)育過程,實現(xiàn)生命再造的奇跡。
二、胎息旁門
歷史上,各家各派對胎息產(chǎn)生了多種不同的認識,在此不妨一一審辨之。
1、以腹式呼吸為胎息者。如《赤松子胎息訣》:“氣穴之問,昔人名之為生門死戶,又謂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氣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肢康健,顏色如桃,去仙不遠矣?!?/p>
2、以毛孔呼吸為胎息者。如《太始氏胎息訣》:“夫道,太虛而已矣!天地日月,皆從太虛中來。故天地者,太虛之真胎也,日月者,太虛之真息也。人能與太虛同體,則天地即我之胎,日月即我之息,太虛之包羅即我之包,豈非所謂超出天地、口月之外,而為混虛氏其人歟。”
3、以閉氣為胎息者。如《李真人胎息訣》:“夫胎氣真氣者,入于一凈室,焚香,面壁東南,結(jié)跏趺坐,心無掛念,意無所思,澄神定息,常于遍身觀之,自然通暢。諸學之人,不得全閉定氣,全閉則傷神。但量自家息之長短,放氣出入,不得自耳聞之,如此則妙也。若常常調(diào)息,不出不入,久而在于丹田固守在之者,名為真胎也,道必成矣?!?/p>
以上三種,皆非道家正宗之胎息觀,只是一家之說。時至今日,坊間廣泛流傳一種以腹部起伏運動為特征的胎息,且多炫耀其腹部及肢體運動幅度之大,以之攀附《道德經(jīng)》所言之橐龠。殊不知橐龠只是一種比喻,其本質(zhì)是人體先天元炁的內(nèi)在無形運動(見前),而不是腹部和肢體的外在有形運動。此種以外動為特征的胎息觀,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氣功熱之某大師,又經(jīng)當時紅極一時的某氣功流派加以吸收利用,迄今流毒無窮。
三、胎息正法
胎息正法,必先有“胎”而后有胎息?!疤ァ币彩且环N比喻,其實是指神炁合一的丹田元炁狀態(tài)。前面講過,來母腹投胎者,是心識與命炁相合的一個生命體,這是胎的核心。而道家修煉要再造胎息狀態(tài),必須先使自身元炁與精神打成一片、混成一體,此即內(nèi)丹所言的“胎”。
如《胎息經(jīng)》云:“胎從伏氣中結(jié),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中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yǎng)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而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薄稄埦昂吞ハ⒃E》云:“真玄真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魚,如百蟲蟄,灝氣融融,靈風習習,不濁不清,非口非鼻,無去無來,無出無入,返本還原,是真胎息?!?/p>
為便于后人參學,我將真胎息要點總結(jié)為四條:
1、真胎息發(fā)生的條件,是“神氣相抱,一靈獨覺”。
2、真胎息發(fā)生前,呼吸必有一個特殊的變化。
3、真胎息發(fā)生時,丹田必有一個特殊的運動。
4、真胎息發(fā)生后,玄關(guān)必開,“先天一炁自虛空中來”。
至于其中的種種內(nèi)景,則不再贅言,以免使后人產(chǎn)生暗示、心生幻境。
當然,“胎”有不同層次,胎息亦有相應(yīng)的變化。上品丹法入手即是修胎息,得初步胎息則開命功玄關(guān),此大致相當于佛法所言之“未到地定”,而后只要清靜自守,功夫自然上長,達到煉炁化神之境時,高級胎息方可產(chǎn)生,此則相當于佛法所言之“二禪”至“四禪”。
玄關(guān)窺秘
玄關(guān)一竅(玄牝),是丹道修煉中最核心的理法,是整個內(nèi)丹成就的樞紐,也是歷代丹道通家絕對不肯明言之秘訣。陳攖寧先生曾說“學者果能將玄竅之理論,一一貫通,玄竅之工夫,般般實驗,何患不能縮天地于壺中,運陰陽于掌上?功成證果,可與三清元始并駕齊肩,豈區(qū)區(qū)玉液金液長生尸解之說所能盡其量哉?”,由此可見玄關(guān)之重要!
一、何謂玄關(guān)
何謂玄關(guān)?玄者幽遠也,關(guān)者門戶也。道教教義中的“玄”相當于“道”,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中稱“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因此,玄關(guān)即玄妙之機關(guān),即通向大道之門戶??梢哉f,道教修煉之精華在丹道,丹道最大之秘密在玄關(guān)。
陳虛白祖師《規(guī)中指南》云:“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受炁以生,實為神府,三元所聚,更無分別,精神魂魄,會于此穴,乃金丹返還之根,神仙凝結(jié)圣胎之地也。古人謂之太極之蒂、先天之柄、虛無之宗、混沌之根、太虛之谷、造化之源、歸根竅、復(fù)命關(guān)、戊己門、庚辛室、甲乙戶、西南鄉(xiāng)、真一處、中黃房、丹元府、守一壇,偃月爐、朱砂鼎、龍虎穴、黃婆舍、鉛爐土釜,神水華池、帝一神室、靈臺絳宮,皆一處也。然在身中而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腎,非肝非肺,非脾非胃,非臍輪,非尾閭,非膀胱,非谷道,非兩腎中間一穴,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guān)元炁海。然則何處?曰:我的妙訣,名曰規(guī)中,一意不散,結(jié)成胎仙?!薜ぶ?,不明此竅,則真息不住,神化無基。且此一竅,先天而生,后天而接,先后二炁,總為混沌,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非常物,精非常精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寧,人得之以靈。……然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nèi)外,若以形體色象求之,則又成大錯謬矣。……要知玄關(guān)一竅,玄牝之門,乃神仙聊指造化之基爾。……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yǎng)在此,結(jié)胎在此,脫胎神化,無不在此。”
《性命圭旨》云:“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復(fù)命關(guān),金丹之母,玄關(guān)之竅, 凝結(jié)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門,心源性海,靈府靈臺蓬萊島。朱砂鼎、 偃月爐、神室,氣穴、土釜、谷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xiāng),千變?nèi)f化之祖, 生死不相關(guān)之地, 鬼神覷不破之機。 難以悉紀, 要而言之, 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修煉金丹,全在玄牝。玄牝一竅,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yǎng)在此,結(jié)胎在此,至于脫胎神化,無不在此。修煉之士,誠能知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盡矣,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是也?!?/p>
二、根本玄關(guān)與方便玄關(guān)
根本玄關(guān)是指真正的玄關(guān),其性質(zhì)是無形無象、非有非空、不內(nèi)不外,這種玄關(guān)很難體會。張紫陽祖師《金丹四百字》云:“須要知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此竅者,非心非腎,非口非鼻,非脾非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虼艘桓[,亦無邊傍,更無內(nèi)外,乃神炁之根,虛無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它也。此之一竅,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傳口授。茍或不爾,皆妄之矣。”李道純祖師《中和集》云:“玄關(guān)一竅,不在四維上下,不在內(nèi)外兩旁,不在當中,四大五行不著處是也?!标悢t寧先生云:“玄關(guān)一竅者,既不在印堂眉間,亦不在心之下腎之上,更非臍下一寸三分,學者茍能于內(nèi)外相感,天人合發(fā)處求之,則庶幾矣。此乃實語,非寓言也?!庇纱丝梢?,真正的玄關(guān)既不在身內(nèi),亦不在身外,并非某一具體竅穴。這里面又可分為三種:虛懸一竅之玄關(guān)、天人合發(fā)之玄關(guān)、混沌一覺之玄關(guān)。
所謂虛懸一竅之玄關(guān),是指這個玄關(guān)在人體內(nèi)呈現(xiàn)“虛懸一竅”,當修煉或體會這個玄關(guān)時,要在意識中把肉身實體排除掉,只感受那個虛空狀態(tài)的真炁。這個玄關(guān)為真炁與肉身的兼容狀態(tài),本質(zhì)是無形無象的真炁,但又貫穿于肉身之中。其具體修法,當先虛空設(shè)想一球,待此球成形(有形無質(zhì)的細微存在),再置于體內(nèi)外交界處以煉之。
所謂天人合發(fā)之玄關(guān),是指胎息啟動后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此時“先天一炁自虛空中來”,佛法稱此為“風大來入身中”。其具體修法,一般從呼吸吐納入手。
所謂混沌一覺之玄關(guān),屬于性功玄關(guān),容后再述。
根本玄關(guān)之理深奧難明,古人為傳授后學,遂立有方便玄關(guān),即具體指某一處竅穴為玄關(guān)。下面略舉數(shù)例。
有指下丹田(臍后腎前之玉環(huán))為玄關(guān)者,如《道法會元》卷八十四說:“徑寸之質(zhì),混涵三才,在臍之后,腎之前,仿佛其中謂之玄關(guān),此其所也。”
有指中丹田(中脘深處之黃庭)為玄關(guān)者,如司馬承禎詩云:“虛無一竅號玄關(guān),正在人身天地間,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環(huán),大包天地渾無際,細入微塵不見顏,此處名為祖氣穴,虛無一竅正中懸?!?/p>
有指上丹田(印堂深處之泥丸宮)為玄關(guān)者,如王重陽祖師《五篇靈文注》云:“乾宮乃虛無一竅是也?!?。蕭廷芝《金丹大成》也說玄關(guān)一竅“在人頭上,工夫容易,下手為難?!贝朔N玄關(guān)還別有一支,指眉間性光圓明為玄關(guān),如伍柳派即是。
有指陰蹺穴(會陰深處)為玄關(guān)者,如《張三豐全集·一求玄關(guān)》云:“一孔玄關(guān)要路頭,非心非腎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勞索,脾胃泥丸莫漫搜。”
有指鼻端徑寸之地為玄關(guān)者,此乃鼻柱玄關(guān),據(jù)稱丹道西派即用此入門。鼻柱玄關(guān)為道家吐納法門之衍變,其文字記載可上溯莊子聽息法,并非如某些人所說來自佛家安般法門,且鼻柱玄關(guān)與安般法門在操作及效驗上頗有不同,當另文探討。
有指肚臍上一寸三分(相當于下脘穴)深處,或左眼角外眥呈現(xiàn)之紅光點為玄關(guān)者,此乃雷法玄關(guān)也,配合其它諸法修之可顯現(xiàn)雷府雷將之景。
三、命功玄關(guān)與性功玄關(guān)
命功玄關(guān),為煉炁之玄關(guān)。其可分三種,一是上述以竅穴為玄關(guān)者,二是以炁穴為玄關(guān)者,三是以炁動為玄關(guān)者。
以炁穴為玄關(guān)者,如張三豐祖師《煉丹秘訣·打坐淺訓》云:“玄關(guān)者,炁穴也。炁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guān)之體已立?!贝苏f實際是指凝神炁穴、神炁合一的狀態(tài),屬于筑基功夫。
以炁動為玄關(guān)者,如柳華陽祖師《金仙證論》云:“炁發(fā)則成竅,機息則渺?!?。這里的“機”指元精產(chǎn)生(所謂產(chǎn)藥),即所謂正子時,實際是指中下品丹法“煉精化炁采藥歸爐”之時機,嚴格來說屬于精動之玄關(guān)。而上述“天人合發(fā)之玄關(guān)”亦可歸入此類,屬于上品丹法之采藥,是真正的炁動玄關(guān)。
性功玄關(guān),為煉神之玄關(guān)。其也可分三種,一是以“空洞無涯”為玄關(guān)者,二是以“念頭未動”為玄關(guān)者,三是“混沌一覺”之玄關(guān)。
以“空洞無涯”為玄關(guān)者,如《性命圭旨》云:“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將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動,寂寂惺惺,內(nèi)外兩忘,渾然無事,則神戀氣而凝,命戀性而住,不歸一而一自歸,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實,五行之心自虛,此老子抱一守中,虛心實腹之本旨也?!贝苏f實際上是上述“虛懸一竅”之玄關(guān)的延伸,先須從理上明白根本玄關(guān)無形無象、非有非空、不內(nèi)不外之體性,再用意識體察之,當意識與此玄關(guān)境界契合,則呈現(xiàn)玄關(guān)竅開的空洞無涯、虛靈明凈之景象,一得永得,直達上乘。此法即古人所謂直接煉神還虛的上品丹法,約相當于佛家的四空定。
以“念頭未動”為玄關(guān)者,如李道純祖師《道竅談》云:“中者何?玄關(guān)是也。《參同》云:‘運移不失中’,‘浮游守規(guī)中?!灾复艘病L障稍疲骸蟹撬木S上下之中,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道曰念頭不動處為玄牝;釋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本來面目,乃是真中也。’中境妙自養(yǎng)己凝神,入室還丹,以至脫胎神化,無不在是。故初入道者,即要識得這中,乃有登進之路?!贝苏f是指念頭未生之前的意識狀態(tài)。
以“混沌一覺”為玄關(guān)者,如黃元吉祖師《樂育堂語錄》云“夫玄關(guān)一竅,是吾人煉道丹頭,勿區(qū)區(qū)于大靜中求?!梢妼W人修養(yǎng)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所覺,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后無所憶,干干凈凈,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如酒醉之夫,迷睡路傍,忽地一碗涼水,從頭而噴去,猛然一驚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場空夢,此即玄關(guān)竅也。昔鶴鸛子示,真元心體實自玄關(guān)一竅尋來,動靜與俱,隨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覺耳。試有人呼子之名,子必應(yīng)之,有此一應(yīng)是誰?雖曰是口,然主宰其應(yīng)者,是真元心體也。是一應(yīng)間,直將真元心體憑空提出與人看,此真善于指點者也!是知知覺不起時,萬境皆滅,即呼即應(yīng),真元顯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滅。知覺紛起時,萬境皆生,一呼一應(yīng),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生。以此思之,知覺不起時,心自若也。知覺紛起時,心亦自若也,以其為虛而靈也,虛則有何生滅哉!總之,此竅只此息之頃,以前不是,以后不是,如人當悶寂之時,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應(yīng),即玄關(guān)矣!”此說則是指一念返照,同于佛家禪宗所言見性開悟之破初關(guān)。
綜上而論,玄關(guān)之內(nèi)涵極其深遠,既有修命之方便,也有見性之解脫,故可稱丹道之總樞機,古人之所以不曾明言,亦因此事關(guān)系重大。筆者此文,已泄千古之天機,破萬卷之隱秘,望識者珍之!
元炁盈虧論
一、元炁與道
元炁,即元始祖炁,又名先天真一之炁(先天一炁),在道家世界觀里,是生化萬物的根本。道家認為,天地萬物皆是元炁所化,此元炁則是大道所化。譚峭《化書》云:“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炁,炁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炁,炁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炁,忘炁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蓋后世丹道之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理論,皆從此而來。
道,作為道家或道教哲學的最高范疇,歷來諸家都說其性質(zhì)是無名(無法用語言描述)、無形(無具體形象可捉摸)、無為(無主觀意志),這三個特點又被概括為虛、空、無,其中虛常常被作為道的代名詞。所以《化書》的道化過程,從虛開始。
成玄英《老子義疏》云“夫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這里,把道的概念從四個方面展開,所謂虛無之系,是解釋道的基本性質(zhì);所謂造化之根,是以道為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所謂神明之本,是把道作為一切神明的本質(zhì),諸神皆是道在不同層面的化身;所謂天地之源,是從宇宙生成的角度,以道為生成萬物的元炁。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元炁是道的直接派生物,是無形之道與有形萬物之間的過渡階段,或者說“大道為體、元炁為用”。
劉一明《修真后辨·先天真一之炁》云:“先天之炁,為生物之祖炁,乃自虛無中來,為萬象之主,天地之宗。無形無象,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然雖無形而能生形,無象而能生象?!蛳忍煺嬉恢畾?,是混元祖氣,生天生地生人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動靜如一,陰陽混成。”其《周易闡真》又云:“太極者,萬化之根本,生物之祖炁。……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炁,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虛無中含此一炁,不有不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萬象變動于此而出矣?!边@里,把元炁解釋為生機,是萬物變化的總動力。在宇宙本體論的層面,道家這個炁本論的觀點,可與佛家的心本論相參證。佛家言心之本質(zhì)是明覺,則心之明覺與炁之生機,或可互通互補。(寫到這里,想起我的師爺傅元天真人在講解道德經(jīng)的時候,把道的最高含義解釋為生機,實為妙論。)
二、元炁與人
人為萬物之靈,人亦是元炁所化,人之生老病死皆由元炁之盈虧變化而主宰?!痘瘯吩疲骸疤摶?,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fù)化為虛,虛復(fù)化為神,神復(fù)化為炁,炁復(fù)化為物?;婚g,由環(huán)之無窮。夫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達此理者虛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p>
中醫(yī)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提出了著名的“男八女七”的人類生命周期律,即男性的成長周期是八,也就是每八年為一階段,有一次顯著變化;女性的生命周期數(shù)是七,每七年為一階段,有一次顯著變化。28歲和32歲,分別是女性和男性的生命巔峰階段(最強壯)。
而道家則用易經(jīng)十二辟卦的陰陽消長規(guī)律來解釋人類生命的元炁盈虧。按道家的說法,人在胞胎之中,即含有天地虛空所賦予的一點元始祖炁(劉一明《象言破疑》云“男女陰陽二炁交感之時,杳冥之中有一點生機自虛無中來,所謂先天真一之祖炁者是也”),然后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吸收天地之正炁,男性每32個月增長元炁六十四銖(古重量單位,24銖折合16兩制的一兩),直至16歲盈滿;女性每28個月增長元炁六十四銖,直至14歲盈滿(自古丹書只言男性規(guī)律不談女性規(guī)律,此女性周期乃我派之獨家理論)。在此過程中,共采取天地正炁360銖,再加上胞胎中帶來的元始祖炁24銖,共得384銖,是為天賦1斤16兩之正數(shù),合于易經(jīng)64卦384爻數(shù),以全周天之造化。此后,男性每96個月消耗元炁64銖,直至64歲耗盡元炁;女性每84個月消耗元炁64銖,直至49歲耗盡元炁。先天元炁耗盡之后,若無道家明師指點補虧復(fù)壯之法,雖然仍有余年可享,但僅僅是依賴水谷之精(食物營養(yǎng))而養(yǎng)后天之炁,缺乏生命的原始動力,體衰不振,難有高壽,更不談超出造化之事。若得道家真訣而勤于修煉,時時采藥栽接(取天地正炁補我元炁),則陰極而生陽,返老而復(fù)壯。
綜觀以上論述,道家所言之生命周期與醫(yī)家顯然不同,醫(yī)家著眼于人體器官之強壯,故曰男女的巔峰期分別在32與28歲,道家著眼于人體元炁之盈虧,故曰男女的盈滿期分別在16與14歲。人類生命的本質(zhì)特點之一,是通過陰陽異性交合而繁衍后代,生殖能力實與生命力息息相關(guān),男16歲元精漏,至64歲而絕,女14歲天癸至,至49歲而絕,此即元炁盈虧所致。從人之發(fā)育到最后終老來看,元炁足則體壯,元炁虧則體虛,元炁實為支撐生命存在的最大支柱、衡量生命質(zhì)量的最終指標。
三、元炁與丹道
上文闡述了人一生之元炁盈虧的規(guī)律和過程,這是道家對生命科學的重要認識。而生命隨元炁耗散而流逝,誠然使人觸目驚心。
元炁耗散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概括言之不過“上溢下漏”。上溢是指精神上的消耗、感官上的過度享受,即《道德經(jīng)》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毕侣?,則是指性行為損耗人體生殖細胞,這是消耗元炁最主要的途徑。故呂洞賓有詩云:“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元炁既存在耗散現(xiàn)象,也自有補養(yǎng)之法,只不過并非食物營養(yǎng)品所能補之。薛道光云“竹破須還竹補,人衰須假鉛全”,這里的鉛乃是內(nèi)丹隱語,就是指元炁。人體元炁損耗,只能用同類的元炁來補充,乃至要進一步逆轉(zhuǎn)造化而返老復(fù)壯,也在于積累元炁,正如《黃庭經(jīng)》所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炁以為真”。其系統(tǒng)的修煉方法,就是道家自古秘傳的丹道之學。
丹道之學博大精深,非只一類,然而其中最上乘者,乃是直接采取宇宙先天一炁的所謂上品丹法。其法以神炁合一為基本方法,返還胎息為入門階梯,以打開玄關(guān)為核心秘訣,具體論述請參考拙著《丹道指迷》、《胎息辨?zhèn)巍?、《玄關(guān)窺秘》諸文,此不贅述.
先天后天論
一、何謂先天后天
道家修煉經(jīng)常提到先天、后天,但其內(nèi)涵往往隱晦不明,下面略加解釋。
其一,以有形無形劃分先天、后天。
先天都是無形的,后天都是有形的?!缎w論》云:“先天之真不可見。凡可見者,皆后天也。今之言涕、唾、津、精、氣、血、液者,皆有形滓質(zhì)之物,俱屬后天而不可用,則又以精氣神當之。不知后天之用既行,則精、氣與神又皆隨用顯發(fā),而落于后天。何者?已鑿之后,說著用著皆落后天,而先天之真,沉潛淪匿,孱弱微細,日就蕭索,而不足以為一身之主,至于老病死苦者,后天之用竭,而先天不存也。”
其二,以人生階段劃分先天、后天。
第一階段為“先天之先天”,就是父母未生我之前,自己還未 入胞胎的階段。這個時候的生命狀態(tài)是無形無質(zhì),相應(yīng)于易學概念之無極,也稱為“天元階段”。
第二階段為“先天之后天”,就是母親十月懷胎,自己住于胞胎內(nèi)的階段。這個階段,自我之肉身開始發(fā)育,炁脈開始生長(先長出奇經(jīng)八脈),相應(yīng)于易學概念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階段。這個階段也叫做“地元階段”。
第三階段為“后天之先天”,即男16歲、女14歲前的階段。這一階段,身體智力都在發(fā)育,元炁仍在增長之中,也叫做“人元階段”。
第四階段為“后天之后天”,即男16歲、女14歲以后的階段。這一階段,人體元炁開始消耗,身體逐漸走向衰老死亡。
以上四個階段,亦可對應(yīng)自然界之冬、春、夏、秋,而為天人合一之周期規(guī)律也。
道家內(nèi)丹之修煉,有個重要概念就是“返還”。其第一段功夫,即是從“后天之后天”返還到“后天之先天”,也就是返還到男16、女14的年齡階段。這個返還,不是外貌形態(tài)上的返還,而是在生理機能、元炁狀態(tài)上返還到那個階段,如果能做到,就可以稱為“人仙”成就。再進一步,則從“后天之先天”返還到“先天之后天”,稱為地仙,據(jù)說可以長壽住世。最后,從“先天之后天”返還到“先天之先天”,則為天仙功夫,可修成陽神、證得大道。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返還,并不是簡單的倒退,而是類似哲學上所說的“螺旋式上升”,實質(zhì)是生命層次的升華。
二、藥物先天后天之別
古代丹家一向有“內(nèi)丹三要”之說,是指爐鼎、藥物、火候,此乃借用外丹名詞而描述內(nèi)丹也。所謂鼎爐,原指冶煉外丹所用的鍋灶,在內(nèi)丹中則指人體炁脈層面之某些關(guān)竅,這些關(guān)竅是儲存、聚集、運化人體能量的特殊部位,又稱為玄牝、玄關(guān)(詳見拙著《玄關(guān)窺秘》)。所謂火候,原指外丹燒煉時的用火技巧及程序(時間、溫度等),在內(nèi)丹中則指意念和呼吸的運用技巧及程序(將另文探討)。所謂藥物,原指冶煉外丹所用的鉛、汞、硫磺、朱砂等原料,在內(nèi)丹中則指人體之精、炁、神?!缎挠〗?jīng)》云:“上藥三品,神與炁精?!?/p>
精、炁、神這三品藥物,有先天后天之別。白玉蟾曰:“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p>
后天之精,即普通人交感之精,主要是指生殖細胞相關(guān)的液體,古代丹家稱為濁精。先天之精,即丹經(jīng)中所謂“神水”。陳攖寧先生《覆蔣維喬函》云:“自先天無形的真炁,一變?yōu)橛行蔚纳袼?。自有形的神水,再變?yōu)椴粌H有形而且重濁的涕唾精血淚汗等物,其中顯分階級??芍酒^神水,乃先天無形真炁變?yōu)楹筇煊行挝镔|(zhì)時中間過渡之物。今世醫(yī)學家所謂內(nèi)分泌者,或不無關(guān)系?!贝朔N“神水”,最顯著的是在練功進入較佳狀態(tài)時,口中分泌的清涼甘甜的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較之平常口中唾液,實有清濁之別,對人體頗有補益,古代丹家又譽為“人參果”、“長生酒”、“玉皇口中涎”。
后天之氣,即呼吸之氣,此氣雖亦不見得全是空氣,也包含一定之虛空元炁,但主要是出入肺部為人體供氧。先天之炁,乃是“男女陰陽二炁交感之時,杳冥之中有一點生機自虛無中來,所謂先天真一之祖炁者是也”,即父精母血結(jié)胎時宇宙虛空有一點真炁注入,故曰“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此先天元炁藏之于下丹田,為人體之根本生命力。
后天之神,即思慮之神,吾人日常之思維活動也,古代丹家稱為識神。先天之神,即靈明不昧、無念無住之神,古代丹家稱為元神。也就是說,當意識完全澄清、明明朗朗、一念不生、一切無住時,即是元神狀態(tài);當意識生起念頭思慮,便是識神狀態(tài)。元神為體,識神為用也?!饵S庭外景經(jīng)》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云:“內(nèi)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玄膚論》云:“所謂元神,非思慮之神之謂也。神通于無極,父母未生以前之靈真也?!薄缎悦缰肌吩疲骸拔窗l(fā)之前心是性,已發(fā)之后性是心。心性源頭參不透,空從往跡費搜尋?!?/p>
精炁神雖然是三種物質(zhì),但內(nèi)丹理論又認為其實它們同出一源。陸西星《心印妙經(jīng)注》云:“靈明知覺之謂神,充周運動之謂氣,滋液潤澤之謂精。以其分量而言,則神主宰制,氣主作用,精主運化,各專其能?!裰粒瑲庖嘀裂?;氣之所至,精亦至焉;又皆相依相濟,以成自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