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2元,賣出39.8萬元!浙江女子買的這東西,女兒發現不對勁
191 2025-07-10
作者:冷月印記
說說這次旅行
上虞,為浙江省紹興市轄區,地處錢塘江南岸,曹娥江縱貫全境,這是一座山水風景秀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傳說中上古部落聯盟首領舜帝及祝英臺的故里、東漢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發生地,東晉政治學家謝安及其家族也曾在此隱居、王陽明先生先祖也曾在此隱居,上虞還是越窯青瓷的發源地,境內古窯址密布。
這是我第二次到上虞游玩,但這次不同,是一趟三天兩晚的深度游歷,不僅有歷史人文景點,還飽覽了這里的自然山水美景,其行程如下:
DAY1:覆卮山景區之千年梯田、百年東澄古村、陳溪風情小鎮;
DAY2:東山景區、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瓷源文化小鎮、中華孝德園;
DAY3:英臺故里祝家莊景區、杭州灣海上花田、蓋北葡萄園。
DAY:1
覆卮山千年梯田
上虞千年梯田位于國家4A級旅游景區覆卮山景區中,位于上虞區嶺南鄉東澄古村旁,距離上虞城區約65公里,開車的話大約1小時30分鐘。覆卮山景區四周群山環繞,綠水青山,風景十分秀美,雖然不要門票,但因地處偏遠,知道這里和來這里的游客并不太多。
覆卮山為上虞第一高山,主峰海拔861.3米,山間風景十分秀美,且至今基本保持著原始的狀態,不失為一處田園風光的“世外桃源”。其歷史非常悠久,自古以來就不乏文人墨客來此游歷,名字也是因東晉山水詩人謝靈運的詩句而得名,詩云:“登此山飲酒賦詩,飲罷覆卮”。
這是我第一次到覆卮山景區游玩,沒想到景區規模還挺大,擁有千年梯田、百年古村東澄、冰川石浪、上虞第一高山等景點,到達覆卮山景區后第一站去的千年梯田,當然夏季并不是梯田最佳的觀賞季節,春天油菜花盛開時才是梯田最美的季節,更何況我們到時還在下著小雨。
千年梯田,位于覆卮山的北坡,其歷史非常悠久,古時生活在這里的山民為了生存,在海拔500多米的山上開墾了梯田,經歷代不斷發展,如今的規模已達到了2.3萬多塊大小不一的梯田,占地面積2300多畝,遠遠的望過去格外的壯觀,完全可與云南元陽梯田相媲美。
在上世紀90年代起,眼前所看到的梯田并沒有如今這般美,當時大多被荒廢了下來,后來當地因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曾經荒蕪下來的梯田重獲了新生,如今也成了當地乃至上虞區最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春季的時候,千畝梯田中種植有油菜花,其余季節則種植水稻,春季的覆卮山千年梯田格外的美,那時也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候,吸引了周邊眾多游客的慕名而來。雖然這個季節正是水稻的季節,放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雖然無法與黃燦燦的油菜花相比,但景色也毫不遜色。
站在觀景平臺上,還可以看到許多的古村落掩映在千年梯田中,將鏡頭拉近,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綠油油的梯田、粉墻黛瓦的古村落,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儼然一副秀麗的山水畫卷,而那些古村落更像是世外桃源般遺世而獨立,讓人欣然向往。
除了風景秀美,這里給人的感覺也是格外的安靜,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這里非常值得一去,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眼前所見之處皆是一幅秀美的田園畫卷,山間空氣也是十分的清新,讓人忍不住伸開雙臂,全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如今外出旅游,也不僅僅局限在旅游景點,原生態的山水、古村落也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的前來,況且這里是不要門票的,就可以游覽到眾多種類豐富的景點,值得一去。
欣賞過千年梯田后,拐個彎步行約2分鐘即可來到“東澄古村”,整個古村依山勢而建,四周為蔥郁的青山所環繞,雨后的山間云霧繚繞,宛若仙境一般。古村基本上保持著原始的模樣,沒有大規模的開發,村落間流水潺潺、石階曲折、環境幽靜。
百年東澄古村
東澄古村,坐落在覆卮山海拔380米的山腰間,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覆卮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處位置上有萬年冰川,下臨千年梯田,風景之獨特無不讓人欣然向往,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百年古村,為浙江歷史文化名村,曾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
東澄村是一個并不太大的古村,擁有人家70多戶、人口200多人,當地人除了常規的農耕作業外,如今也是一座美麗的鄉村旅游景點,為浙江省級休閑旅游示范村,在參觀了千年梯田后,我們一行人就直接走進了東澄古村,感受這座山村的人文魅力。
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守護著這座大山,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站在村落中的觀景平臺上,放眼望去,一座座粉墻黛瓦的房屋錯落有致依山勢分布在山坡上,雨后的山間更是云霧繚繞,這不正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世外桃源”嗎?詩和遠方或許就是這般模樣吧。
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以山為伴、以石為鄰,并就地取材,建造了一座座極富山村特色的石頭房子,就連村中的小路也都是用青石板或鵝卵石鋪砌而成,眼前所見之處皆處處透露著古香古色的氣息,展現在眼前的更是一幅秀美的山水鄉村畫卷,訴說著百年古村的芳華。
沿著古樸的青石板路走在村落中,時間的腳步似乎瞬間變慢了下來,仿佛回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古樸的石板路、秀色的巷陌構成了東澄古村的脈絡,更恍若置身于一處迷宮一般,轉角處似乎有驚喜在等待著大家。
因地處山間,東澄古村的綠化也是非常好,且都是原生態的自然植物哦,漫步古村的青石板上,兩側的房屋皆被爬山虎等綠植纏繞著,眼前所見之處皆充滿綠意,給人一種“綠野追蹤”的感覺,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整個人瞬間也放松了下來,此時自己仿佛不是游客,而是生活在這里的山民。
東澄古村雖然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覆卮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里并沒有過度開發、沒有過度的商業化氣息、沒有市井的喧囂,來這里的游客也不太多,不像周莊、烏鎮那般游客絡繹不絕。
村子依山勢而建,村里的小路大多為蜿蜒而上的石臺階,小路旁還有清泉從中流過,與以往我們去的古村古鎮看到的水渠不同,這里的水渠為竹筒支架起來的,并帶動著水車,水車緩慢轉動著,轉動的是時光、是歲月,更是東澄村人民的淳樸。
當然,現在的東澄古村因不乏游客慕名而來,慢慢也有了農家樂及民宿,民宿所處位置極佳,其中一家民宿帶有一個超大的露天觀景平臺,面朝大山,那景色簡直讓人驚艷。
站在觀景平臺上,似乎整個覆卮山的美景都可以盡收眼底,雨后的煙霧繚繞使得這里宛若仙境一般,面朝青山深深地吸一口氣,清新的空氣頓時讓人神清氣爽。
這般如仙境的地方又怎能少得了古寺的存在,東澄村中就有一座古寺,為東澄古寺,背靠青山面朝古村,其歷史非常悠久,在沒有村落時就已存在,香火至今也非常旺盛,當地人每逢過節都會到這里祈福。
陳溪風情小鎮
陳溪,為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轄鄉,地處上虞區東南、浙東名山四明山的南麓,距離上虞城區約37公里,這是一座風景秀美的鄉鎮,正處于四明山旅游線的黃金節點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及豐富的人文景觀,素有“虞南山水勝景,陳溪為其精華”的美譽。
如果你之前也曾來過陳溪鄉,或許對于這里的景致并不陌生,陳溪的美在于這里的山、水、石,擁有雙映石筍、雪花潭、神仙峽谷、鯉魚壩等景色秀美的自然景觀,以及王陽明先祖故居、通澤大廟等人文景點,作為一座美麗鄉村,近年來也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
碧綠清澈的下管溪從村中穿過,緩緩流向曹娥江,在陳溪鄉管溪畔有兩個非常著名的景點,分別是石筍山和鯉魚壩。
1513年,王陽明先生曾在這一帶游玩,見石筍雙峰景色壯美,不禁賦詩《詠釣臺石筍》來贊譽石筍雙峰的魏然挺拔及秀美的山水風景,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距離石筍山不遠處有一座造型別致的河壩,即“鯉魚壩”,與石筍雙峰奇觀遙遙相望,坐落在陳溪鄉苗通劇院后面的下管溪邊上。
鯉魚壩是一座修建在下管溪上的堰壩,最初的壩體并非如此,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鯉魚壩為近年來重新修建的,壩體非常平整,卻又別有洞天,為下管溪的點睛之筆,如今已是陳溪鄉著名的網紅景點,也是夏季避暑的佳地,吸引了周邊不少游客來此戲水納涼。
下管溪,是陳溪鄉的第一大溪流,全長約7公里,當年王陽明來此游歷時,還曾提議將溪流名字命名為“龍溪”,時至今日當地人依然稱之為龍溪,溪流清澈、沿岸景觀壯美,為了方便游客游玩,在溪邊修建了親水步道,置身其中,給人一種如在“畫中游”的感覺。
鯉魚壩,造型非常別致,如果從空中俯瞰的話,整體造型猶如一只游在水中的鯉魚躍于龍溪之上,鯉魚壩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可惜去的那天沒有帶無人機,不然就可以航拍一下整個鯉魚壩的面貌了,一定非常美。
鯉魚壩壩體上非常寬敞,且設置有兩處可直接觀看到溪水的空間,其實是鯉魚的眼睛和身體,大家可以坐下來或者光著腳丫子戲水,那感覺一定非常涼爽、奇妙,不失為上虞的避暑勝地。
作為上虞新晉的“觀光網紅壩”,即便是炎熱的夏季這里也不乏游客的身影,也使得這片青山綠水整體景觀更豐富。
鯉魚壩景點并不太大,但景觀十分豐富,且周邊還匯聚有陳溪鄉諸多景點,游玩個一兩天沒問題,特別適合周末游,尤其深受親子游的喜愛與歡迎。另外,鯉魚壩所處位置為公共區域,到這里游玩是不需要購買門票的。
坐在鯉魚壩上,眼前的青山綠水讓我在這個炎熱的夏季依然可以感受到清涼,下管溪的水是真的清,清澈見底,去的那天天氣也非常好,藍天白云,心情自然怡悅。
溪邊還有一座燒烤基地,當然這個季節是沒有人愿意坐下來吃燒烤的,但春秋季節來這里燒烤絕對非常爽,燒烤攤位也非常有特色,一個個茅草棚點綴在綠水青山間。
早在500多年前時,明代著名哲學家、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就曾帶領著子弟來此賞景游學,不僅如此,王陽明先祖也曾在這里定居過,后來由此移居30多公里外的余姚,其定居上虞期間的故居就在陳溪鄉的“虹溪村”。
在虹溪村有一座陳列館,即王陽明先祖居住地陳列館,由陳列館、書法展廳、風情長廊和朗心園四大部分組成,為了解王陽明及先祖歷史的最佳去處。
我們一行人在陳溪鄉游覽過鯉魚壩、石筍山等景點后就來到了這里,景點所處位置距離陳溪鄉約2公里,步行即可到達。
眼前這座粉墻黛瓦的建筑就是王陽明先祖居住地陳列館,外門設計十分精致巧妙,宛若一座“虹橋”一般橫跨門前,內部房屋馬頭墻高聳,院落為鵝卵石鋪砌而成,營造了一幅古香古色的畫風,讓人眼前一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列館一共由兩大展廳組成,其中第一個展廳為“祖溪淵長”,即王陽明家族的變遷史,第二個展廳展示的是王陽明先生的遺墨,其核心為王陽明先祖的回遷脈絡,是了解王陽明家族史的好去處。
虹溪村始建于南宋時期,是一座有著9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不僅歷史悠久,自然風光也是十分秀美,在這里生活著1000多人,96%的村民都姓王,在當地《達溪虹橋王氏宗譜》中有明確的記載,王陽明祖籍就在溪虹橋,就是如今的虹溪村。
據悉,王氏遷居“虹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這里依然有“生畈十里王”的稱號,族譜中還有記載,王氏家族定居虹橋后,其曾孫遷入30公里外的余姚,但原先的王氏后裔仍然生活在“達溪虹橋”,也就成了“虹橋王氏一族”,所以剛才我們進來時看到的那座虹橋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所謂“尋根之旅”,就是1513年王陽明尋覓祖跡的四明山之行,是王陽明先生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游歷,也使得這里形成了王陽明游學的旅游行程,期間曾游覽了當地的石筍山、黑龍潭等景點,如今已是當地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后來還引得眾多道家方士及文人墨客的慕名而來。
在陳列館中有一尊塑像,為王陽明先生的雕像,王陽明出生于顯赫的家族,其父親王華為成化17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對于沖破封建思想禁錮和個性解放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我國最早的啟蒙哲學家之一。
第二個展廳為王陽明先生的遺墨展示,王陽明先生不僅在哲學上突出,在書法上也有極高的造詣,雖然我對于書法沒有什么研究,但看到王陽明先生的字跡后不得不深深佩服,其書法筆意清新、瘦勁堅挺,看似隨意,卻又給人一種縱橫跌宕、變化萬端的感覺。
DAY:2
東山勝境,東山再起
曹娥江,為浙江省第四大河、錢塘江最大的支流,因東漢時期少女曹娥入江救父得名,這是一條風光秀美且充滿傳奇的江,浙東唐詩之路就主要在曹娥江流域,兩岸名勝古跡遍布,尤其是在浙江紹興市上虞區境內的曹娥江兩岸,其中比較知名的要數“東山景區”。
東山景區,位于上虞區西南部的上浦鎮境內,坐落在曹娥江東岸,距離上虞城區約25公里,景區入口可看到謝安的雕塑及東山勝境的匾額。
東山是浙東唐詩之路的樞紐之地,古時的這里水上交通非常便捷,當時的這里可謂文人薈萃,李白曾四次到浙江,東山就是他最心儀的地方,謝安更是李白崇拜的偶像,由此留下了:“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的詩篇。
東山景區規模龐大,擁有東山十景、太傅祠、謝安墓、國慶寺、東山湖等景點。
太傅祠坐落在東山北麓,走至山門下抬頭望去可看到“太傅祠”三個大字,太傅祠的前身為“三公祠”,內奉太傅文靖公、康樂公和襲康樂公,到了明萬歷年間,因重修太傅墓而修建了太傅祠,清乾隆年間謝氏族人曾捐資重修,此后百余年因遭遇劫難而荒廢了下來,如今我們看到的太傅祠為近代重建而來。
如今的太傅祠占地約8畝,為一座類似于四合院式的建筑群組成,建筑結構古樸且莊重,穿過山門可見主殿,主殿為單層重檐歇山頂結構,造型端莊大氣、恢宏壯觀,雖然為后期重建而來,給人的感覺也格外的古香古色,或許這就是謝安及謝氏家族給人的那種歷史文化底蘊的厚重感所致吧。
在入口處那塊照壁之上可看到“東山再起”四個大字,當年謝安離開了東山并從政,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就有了如今我們常說的“東山再起”的成語。
在主殿正中還懸掛有“東山流芳”四個大字,如今的東山文化已馳名國內外,也使得如今的東山景區成了許多人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勝地。
據當地地方志《上虞縣志》記載,謝安早在41歲前就曾長期隱居在東山,使得東山成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名山,謝安在此隱居期間,引得王羲之、孫綽等文人墨客來此游歷,并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謝安之后的謝氏家族也都長期隱居于此,期間涌現出了謝靈運、謝眺等著名的詩人、文學家。
為了讓游客更清晰明了的了解東山太傅祠,在入口處還設有“東山太傅祠重建碑記”,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下,碑記旁為祠內的回廊,回廊中懸掛著謝氏家族歷代名賢的畫像及家族歷代名人譜。
正殿大堂為三公堂,奉祀有晉太傅文靖、康樂、襲康樂三公的雕塑,雕塑為木雕,造型栩栩如生,在左右兩側的墻壁上還懸掛有淝水大捷和東山高臥圖。
太傅祠所處位置為群山環繞,東山又稱為謝安山,是一座風景秀美、人文底蘊深厚的名山,游覽過太傅祠后,可去謝安墓、國慶寺、東山湖等景點繼續游覽,游覽過整個東山景區,定會收獲頗豐。
從太傅祠出來后便直接來到了謝安墓,去往謝安墓的途中環境格外幽靜,途中遇到了一處“龜蛇石”,因兩塊凸起的石頭與龜、蛇形似而得名。
謝安墓坐落在東山之巔、頭枕峰巒,一旁與著名千年古剎國慶寺相鄰,為一風水寶地。國慶寺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謝安祖父謝衡定居東山時就已存在,比著名的天臺國清寺還要早300多年歷史,本想進去參拜一下,但寺院大門未開,于是直接繞過去了謝安墓。
謝安慕前半部分由牌坊、神道、照壁、神獸等組成,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門沖天式花崗巖牌坊,坊額題刻的是“晉太傅謝文靖公神道”及“晉代名賢”四個大字,石牌坊后為一條神道直通向謝安墓的方向。
在牌坊旁有一塊石碑,謝安墓為上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87年立。
關于謝安墓所在之地,一直存在爭議,在湖州長興縣西南15公里處的太傅廟賀家崗也有一座謝安墓,至于到底在哪?
穿過牌坊即是神道,神道長108米、寬4.5米,為東湖石砌而成,神道旁有許多的神獸掩映在松柏之中,有石馬、石狗、石虎、石羊,分別代表了忠、義、節、孝,這些皆為后期修建而來。
在神道中間位置建有一座花崗巖碑亭,石碑之上題刻有“廬陵郡公”四個大字,為謝安死后所追封。
穿過碑亭,即可看到謝安墓,墓前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晉太傅謝公墓”六字,墓園為絳紅色巖石砌筑而成,碑前置有香爐石桌,墓后翠柏幽篁相擁,環境幽靜且莊重,在墓園旁還有一塊石碑,為《重修謝安墓碑記》,大致記載的就是:謝安墓最初時在南京梅崗,后遭到破壞而被后人重葬在上虞東山。
在墓碑左側可看到一塊石碑,上題刻有白居易的詩篇《東山寺》,詩云:“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輪孤;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東山寺即如今的國慶寺,與謝安墓緊鄰。
墓地旁還有一口清泉,為“始寧泉”,泉水碧綠似玉,池中蓮花盛開,加之周邊古樟松柏,環境非常幽靜,石象、墓和始寧泉共同構成了謝安墓的景觀。
知道這里的人非常少,我們去時幾乎沒看到多少游客,顯得非常安靜,畢竟是一處墓地,游客太多太吵,就不好了。
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
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坐落在上虞區上浦鎮大善小塢村鳳凰山東麓,為瓷源文化小鎮的核心景點之一,也是紹興首個青瓷主題文化遺址公園,遺址公園距離上虞城區約18公里,開車的話大約30分鐘就可以到這里。
據悉,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總投資1.28億,考古遺址公園以鳳凰山窯址、禁山窯址等早期的越窯遺址為依托,匯聚有古窯遺址文化、自然風光、自然生態景觀等為一體,打造而成了一處休閑旅游的文化景點,千年瓷韻重現!如果僅僅是參觀古窯址,會讓很多人失去樂趣。
整座考古遺址公園規模頗大,可乘坐觀光車游覽,途中可看到一座如翡翠般的湖,叫友誼水庫,處于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位置。友誼水庫修建于1983年,水庫水位12.5米左右,水庫四周為茂密的水杉林、池杉林所環繞,并打造了一條休閑濱水棧道,使得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一座文化公園,更是一座風景秀美的觀景地。
我們主要參觀的是禁山窯址展示棚,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途中林木蔥郁,尤其是公園的名字比較奇特,帶有遺址、考古等字樣,此時自己似乎搖身一變成一名考古工作人員,穿梭在叢林之中,探索發掘古遺跡。
眼前所看到的這座大棚就是禁山窯址展示棚,于2014年發掘,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共考古發掘了3條窯床及大量的青瓷器,這3座窯均是長條形龍窯,分別是東漢、三國和西晉時期的窯爐。
龍窯,是我國窯爐形式之一,在江南地區比較多見,且大多修建在坡地之上,因窯爐呈長條形如龍似蛇而得名龍窯,最早就是發現于浙江上虞。
眼前這條龍窯為東漢龍窯,長12.8米,為了方便大家參觀,在窯爐邊設置有棧道,可近距離參觀。
這個窯爐為三國龍窯,長13.2米,是目前早期龍窯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龍窯的火膛、窯床和窯尾三部分都保存比較完好,在這座龍窯中還出土了少量的碗、罐、洗等青瓷碎片,瓷片的胎釉質量非常高。
這座窯爐為西晉龍窯,長14.2米,與三國龍窯一樣,火膛、窯床和窯尾三部分保存完好,其中火膛長1.8米、窯床最寬處為2.4米,排煙室已經損壞,整體與三國龍窯非常相似,在窯床上還可以看到許多未燒制好的瓷器。
參觀過這3條龍窯后,對于從未有這方面研究的我來說,有點茫然,但也發現了一些東西,從東漢到三國再到西晉,龍窯的長度在不斷增長,說明了窯爐技術在不斷發展。
在這里還展示有一些出土的瓷器,眼前這個為西晉時期的雙魚洗,就是在禁山窯址中發掘出土的。現如今,上虞擁有青瓷三級以上的多達221件,越窯青瓷燒制技藝也在傳承中,同時也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是上虞文化旅游的一張名片。
不得不說,這樣的考古遺址公園確實比較特色,整體給人的感覺不會那么單調枯燥,整個人恍若穿梭在原始森林中,蔥郁的樹林、碧藍的湖水、清新的空氣、古代的窯址及瓷器,恍若徜徉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之中。
除了考古遺址公園,,還有一座極具科普意義的陳列館,即"上虞越窯青瓷陳列館",也是到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必打卡的去處,整座陳列館的設計極具線條感,尤其是外圍的那條長廊,處處散發著古香古色的氣息,吸引了不少人在這拍照。
走近陳列館后,可以看到"瓷國之源"四個大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西方人了解中國也是從瓷器等開始的,在英語中也可以發現,"瓷器"與"中國"同為一詞,而當時中國的瓷器(青瓷)最早也就是誕生于上虞,為當時的越窯,稱之為越窯青瓷。
關于越窯青瓷,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并不太了解,由此這座陳列館也吸引了不少人來此了解越窯青瓷的知識,越窯青瓷出現于東漢時期越窯龍窯里燒成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后續持續了1000多年,對于后面的青瓷器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
上虞越窯青瓷陳列館規模頗大,是一座集文化、歷史、科普、陳列等于一體的網紅展館,讓很多人知道了,上虞是青瓷的故鄉、越窯青瓷的發源地,如今也成了上虞的地標之一。
陳列館大致分為五個部分,序廳、瓷器創燒、獨領風騷、窯業全盛和尾廳,通過漫長的歷史長卷及現代化投影設備,向參觀者淋漓盡致地講述了上虞越窯青瓷的歷史故事。提起瓷器,往往都會想到景德鎮,沒想到這座江南小城竟然藏著這么多關于瓷器的歷史故事。
豐富的人物雕塑,向大家生動地講述了越窯青瓷的制作工藝及過程,越窯始于漢,昌盛于唐代,當時生產出來的瓷器已經遠銷伊朗、巴基斯坦、日本、埃及等國家,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及贊譽。
從一個展廳走向另一個展廳,跟隨著歷史的步伐,眼前所看到的青瓷器越來越精美,色澤也是越來越通透,這是靈動的線條、輝煌的記錄,足以讓人感受到當年曹娥江兩岸窯火通明的盛境。
雖然如今那些龍窯大多已成遺址,但并不止于此,當地涌現出了許多的手工藝人,將考古發掘的瓷器碎片進行修復,修復后也將在這座陳列館中展出,同時青瓷器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創新,未來也將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的青瓷。
眼前所看到的瓷器就是修復后的,陳列在此為大家所欣賞,可以看出這些瓷器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為瓷器中的佳品。
瓷源文化小鎮
眾所周知,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龍窯里成功燒制,因此越窯青瓷也有著“母親瓷”的美譽,而上虞就是越窯青瓷的發源地,如今這里也以此打造了一座文化小鎮,即瓷源文化小鎮。
瓷源文化小鎮,坐落在上虞區上浦鎮上風老廠區,上浦鎮素有“世界青瓷之源”之稱,境內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且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青瓷文化、虞舜文化、東山文化匯聚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以此為依托打造而成了這座風格迥異的瓷源文化小鎮。
瓷源文化小鎮的規模十分龐大且景點眾多,南至大善小塢村、北到倪馬湖水庫、西至鳳凰山,擁有考古遺址公園、越窯青瓷陳列館、民俗風情區、非遺研學游實始建基地、古越軒收藏館、藝術家工坊、美術館、瓷源研學活動專區等組成。
在上虞乃至紹興,“研學游”成了當地比較新潮的旅游體驗新方式,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來到這里,不僅可以學習了解到青瓷的歷史,還可以體驗到動手制作陶瓷的樂趣,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整個瓷源文化小鎮分為五大功能區域,分別是展、產、研、學和游,這里有青瓷展覽區、生產作坊、科研區及研學旅行區域,當看到那些色澤由潤、造型精美的青瓷器后,現場的小學生們早已迫不及待的圍上去欣賞,一旁還有講解人員為大家講述瓷器的歷史及制作工藝。
越窯是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自東漢時起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歷史,其燒制而成的越瓷胎骨非常薄且釉色青翠瑩潤,看起來非常精美,在古時它不僅是供奉朝廷的貢品,還是重要的出口貿易商品。
這里游覽起來可能會有些枯燥無聊,畢竟眼前所看到的都是一件件青瓷器,對于沒有過相關研究的人來說簡直就是“看天書”一般,但對于小孩子來說,即便不認得這些東西,也正因為是未知事物而非常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會認真的學習、聽講關于越窯青瓷的知識。
當然,對于大多數來這里的游客而言,親手體驗制作陶瓷才最具樂趣,雖然看著制瓷師傅非常熟練輕松的就做出了一件造型優美的瓷器,但當你親自動手時會發現,其實非常難,尤其是力度的拿捏會不太準。
中華孝德園
初次聽聞中華孝德園,不免讓人想到常州的中華孝道園,兩者區別那可大了。
中華孝德園,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以虞舜和孝女曹娥為核心建造而成,景區坐落在上虞城區西南的鳳凰山麓,曹娥江從一旁緩緩流經,其規模十分龐大,占地560多畝,總投資多達3.5億打造而成,如今已是上虞的文化旅游名片,上虞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孝德文化之鄉”。
走進景區后可看到一片清澈蔚藍的小湖,這里是晚上觀看夜幕電影的地方,透過湖面可看到兩座建筑,其中左側的為孝德樓,右側為孝德閣,皆為仿清代方形樓閣式建筑,建筑整體造型古樸、端莊、厚重、大氣,是對孝德文化品質的一種完美體現。
中華孝德園景區規模龐大、景點眾多,主要由孝德樓、孝德閣、神州舜跡、大舜廟、舜耕群雕、虞舜史話廊、重華亭等組成,完全可用一步一景、移步換景來形容,且景區內綠樹成蔭、湖光山色、建筑雄壯,整體給人的感覺非常大氣,不愧是到上虞必打卡的景點。
沿著指示牌向著大舜廟的方向走去,途中最先經過的是“神州舜跡”石刻,擁有18塊各具特色的石雕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舜帝的一生,舜帝是古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上虞就是舜帝的故里,在當地還有舜井、舜帝廟、舜帝陵等景點。
如果感興趣的話,每一塊石刻都值得細細品味一番,其中最后一塊石刻為“終蒼梧”,是對舜帝一生功德的總結,虞舜一生受帝位38年,在位期間堅守孝行、德政和大道,因此被后人尊稱為“百孝之首”、“明德始祖”。
走過神州舜跡,沿著臺階而上即來到了大舜廟,大舜廟由山門、配殿、大舜殿和重華亭組成,建筑整體造型規模宏大、氣勢恢宏且古樸莊重,且包含有許多的雕刻作品,山門前廣場地面上就有五塊青石地雕,描述了遠古走向漢代的5個不同時期的文化。
穿過山門又間一座開闊的廣場,廣場兩側為南北配殿,在廣場和正對著的墻壁上各有一塊青銅雕刻,其中臺階處的青銅雕刻為“夔龍圓盤”,鑲嵌于照壁之上,在漢代時許多寺廟就多用夔龍裝飾,可以起到驅妖避邪的作用,同時也給人一種神秘而威嚴的氛圍。
沿著臺階而上,即來到了大舜廟正殿,正殿屋頂沒有任何瓦片,全是用花崗巖鋪砌而成,4條石臺階(御道)直通大殿,在大殿上方可看到懸掛著的“明德始祖”匾額,即后人對舜帝的尊稱。
踏過御道走進大殿之中,眼前所看到的青銅雕塑就是舜帝,整個青銅像高7.5米,造型格外的威武但給人的感覺也十分的親切,只見舜帝右手揚起,仿佛在召喚子民,目光威嚴而仁慈,為整個大舜廟的靈魂所在。
走出大舜廟便來到了又一個核心景點,它就是舜耕群雕,是整個中華孝德園的鎮園之寶,其設立理念以“象耕鳥耘”的典故,由15個石象組成,全長68米、最高處27米,為亞洲最大的群雕石象,若是游人站在大象腳下,則會顯得格外的渺小,這也足以體現出其壯觀程度。
DAY:3
英臺故里祝家莊景區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自東晉起至今已流傳17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大家無不被他們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感染。前不久與朋友來到了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的祝家莊村,重溫了這段感人泣下的愛情故事,祝英臺是上虞人,傳說中祝英臺的故鄉就在這里。
在祝家莊村建有一座景區,為紀念祝英臺與梁山伯而建,它就是英臺故里祝家莊景區。祝家莊景區地處五龍山南坡,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環境十分優雅,距離上虞城區也不遠,開車20多分鐘就可以到這里。
祝家莊景區依山勢而建,沿著臺階而上,在入口處的山門上可看到懸掛著“祝府”匾額,建筑為仿明清時期的風格布局,最大程度烘托出了一座江南古典園林的氛圍。據悉景區于2010年動工建造,歷時近三年時間建成,占地面積約27畝,總投資約4000萬元,是一處展示祝英臺及梁山伯凄美愛情故事及文化歷史的文化旅游景點。
景區規模龐大,主要由山門、前廳、員外樓、英臺樓、文心苑、書齋、戲臺及假山等組成,正符合魏晉時期的風貌。雖然這里的建筑皆為新建,給人的感覺非常精致,絲毫沒有敷衍人的感覺,青磚黛瓦、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的建筑,也滿足了人們對于古典情懷的一種追求。
進入祝府后,穿過一個小庭院即來到了“前廳”,前廳是祝府迎接客人的重要場所,也是家族舉行祭祀及重大活動的地方,前廳前有一個院落,院落兩側的回廊墻壁上鑲嵌著古銅色浮雕,在院落中還散落著一些青銅器和瓷器,皆為在祝家莊考古發現的仿制品。
走進前廳可看到一位男子雕塑坐在正中的位置,他是祝員外,左右兩側擺放著樂器,若有重要客人拜訪祝府,在接待的過程中會有樂器演奏招待客人。
走出前廳后右轉即來到了員外樓,員外樓規模龐大,為整個祝家莊景區的精華所在,是祝員外及其一家人生活起居的生活場所,一般客人也會在此接待。員外樓為兩層結構的建筑,內部房間頗多,有小型酒窖、戲臺、書房、臥房、會客室等。
走上員外樓的二樓,可將整個員外樓內的景色盡收眼底,與員外樓正廳正對著的是一座戲臺,比較奇特的是,這是一座兩層戲臺,上下兩層皆可進行演出,這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也只有北京頤和園的戲臺有相同的雙層戲臺,當然這個是無法與之相比的,畢竟是新建的。
游覽過員外樓,本以為就已經結束了,沒想到在員外樓一側還有一條長廊通向后方,后來升起小飛機才發現祝府竟然那般大,且所有建筑皆有長廊相連接,中間還設有涼亭一座,建筑布局十分巧妙。
與長廊相連的樓閣為“英臺樓”,這里是祝英臺主要的生活場所,也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樓臺會”故事的發生地,整座建筑為兩層結構,其中二樓是祝英臺的起居室和書房。
在二樓可以看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人物蠟像,其穿著皆為東晉時期人物的服飾特征,這里就是“樓臺會”的發生地,為了讓大家了解這段故事,一旁還設有投影設備,播放的就是“樓臺會”。
杭州灣海上花田
杭州灣海上花田景區,僅僅聽名字就足可感受到這里的田園風光之美,景區坐落在錢塘江入海口、杭州灣南翼的中心地帶,距離上虞城區約30公里、紹興市區約33公里,去這里交通非常便捷,有公交可到景區。
其規模十分龐大,總規劃面積3000畝,目前開放有一期,占地約660畝,這是一座以四季花海、濱海濕地為主題,集合自然景觀、七彩田園、海上花田、婚慶廣場、水上游船、卡丁車、垂釣及農耕文化等為一體的休閑生態旅游度假區,在這里感受到的是田園般的詩意生活。
進入景區后,最先看到的一大片水面,為整個杭州灣海上花田的精華所在,沿湖設有環湖游覽步行道,湖中有石橋、木橋橫跨兩岸,無人機視角下的杭州灣海上花田景區格外的壯美,尤其是那湖中的長堤、小橋,使得湖面景觀更加的別致,其景致甚至可以與杭州西湖相媲美。
因這里位于杭州灣,距離濱海非常近,加之這里四季花海,由此而得名海上花田。
第一站可以選擇水上劃船,泛舟碧綠的湖面之上,四周為蔥郁的樹林所環繞,整個人身心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放松,身心自然怡悅開來。
杭州灣海上花田景區的景色非常精致,從這里的布局設計就可以看出來,環湖是大片大片的草坪、田園,田園內種植著四季花海,草坪上有復古小面包車、郵筒、花車,周邊還點綴有歐式教堂及荷蘭風車,隨手一拍就是一張自帶ins風的唯美照片,對于情侶來說這里真的太適合了。
白色的教堂掩映在綠意盎然的田園中,這里是舉辦草坪婚禮的地方,白色象征著愛情的堅貞不渝,教堂賦予愛情神圣而又純潔,教堂前還有大片的向日葵,待向日葵盛開的季節,在這里舉辦婚禮一定格外浪漫吧。
教堂前的草地中還有十二生肖石,不遠處還有秋千、橫椅及荷蘭風車,所有的元素都在表明一個問題,這里是一片充滿愛意的地方,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愛情圣地,未來的這里絕對會成為上虞、杭州灣的網紅打卡地。
其實現在去這里游玩,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觀賞季節,許多的花田都是空著的,或許是到了換季換花的季節了,若是滿園盛開的話,那景色一定美得讓人驚艷,此時我也只有想象一下了。
杭州灣海上花田雖然主題是花海,但這里還有幾處娛樂項目可以體驗,其中之一就是我最愛的“卡丁車”,去往體驗點的途中遇到了一片粉黛,現在還未到開花期,花期一般在9-11月份,整體景觀呈現粉紅色云霧海洋的壯觀景色,10月份左右觀賞效果最佳。
穿過這片粉黛后就來到了卡丁車基地,相信很多人來這里游玩也都是沖著它而來,坐上卡丁車伴隨著轟鳴聲,一路馳騁在蜿蜒曲折的跑道上,那感覺不僅刺激,還帶有一絲驚險。
蓋北葡萄園
最后一站我們來到素有“江南吐魯番”之稱的蓋北鎮,地處上虞東北部,距離上虞城區約15公里,開車大約30分鐘就可以到這里。蓋北鎮是我國特色農業名鎮,尤其是這里種植的“一果兩菜”聞名長三角,即葡萄、榨菜和芥菜,尤以“蓋北葡萄”最負盛名,為著名的“中國葡萄之鄉”,從走進蓋北鎮時就可以看到馬路兩邊眾多的葡萄園。
蓋北鎮全鎮擁有1.5萬畝耕地面積,其中1.2萬畝種植的都是葡萄,也就是說蓋北鎮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葡萄、從事與葡萄相關的產業,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葡萄第一鎮”。
蓋北鎮不僅是葡萄種植基地,如今更是成了一處旅游觀光的新型景點,每逢盛夏葡萄采摘季時,吸引了長三角地區不少游客自駕來到這里嘗鮮蓋北鎮的“野藤葡萄”。
在這萬余畝的葡萄園中有一片觀光園,即野藤葡萄觀光園,如今已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景區內有觀光步行道、葡萄品種休閑博覽長廊及5000多畝葡萄園組成,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慕名而來,到這里游覽是免費的,還可以免費品嘗這里美味的葡萄。
蓋北種植的葡萄品種非常多,有夏黑、巨峰、藤稔、紅富士、維多利亞、金手指、醉金香、無核白雞心、伊豆錦、先鋒等等,年產量超2.5萬噸,為江南地區最大的葡萄種植基地,如今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夏黑葡萄,是大家經常吃的葡萄品種,其全稱為三倍體無核葡萄,為歐美雜交種,在7月份就開始成熟,為早熟品種,吃起來濃甜爽口,且價格不貴。
經常吃葡萄,卻很少到葡萄園,看著那懸掛在葡萄架上的一串串葡萄,在我的眼中不僅有一種晶瑩剔透的美,更是一串串美味在誘惑著我。
在距離野藤葡萄觀光園不遠處還有一座“野藤文化苑”,這是一座關于野藤葡萄及其文化的研究中心,許多創新型的品種都出自于此,當然也可以進去觀賞下這里種植的葡萄,內部有大片的大棚葡萄園。
葡萄的品種實在是太多了,在這里也認識了很多葡萄,比如貴妃玫瑰葡萄,為歐亞種,這個品種的葡萄果實呈黃綠色、橢圓形,果皮非常薄且不會苦澀,果肉質地較軟,成熟后的貴妃玫瑰葡萄吃起來有淡淡的玫瑰香味。
如果到這里游玩的話,不僅可以了解到葡萄的相關知識,更是可以品嘗到不同品種的美味葡萄,即便是炎熱的夏季,也禁不住葡萄的誘惑吧,葡萄好吃到停不下來!